鄧 偉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
鄧 偉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對這一問題的追問不只是如工具主義般狹隘地把道德作為滿足需要的手段,更在于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道德,人作為道德性存在依賴道德,而人有理性基于內在的價值認同最終選擇了道德,人也由此獲得了“人格的、更大的內在價值”。
道德;存在;理性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人們習慣于這樣去追問事物的“動機”,包括道德的。如果以“德福一致”對“有道德”進行原初追問,那人們在經歷了“有德而無?!敝笫欠窬鸵馕吨艞墝Α坝械隆钡淖非??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德福不一”也并不能阻擋人有道德。這就意味著,人有道德不只是如工具主義般狹隘地把道德作為滿足需要的手段,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道德只是理由之一。其實,人和人類社會對道德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會關系而產生的,而人在現實性上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與調適社會關系的道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緊密關系使道德成為人類存在和生活的一種方式,人作為道德性存在而依賴道德成為理由之二。追問到此,人有道德似乎還是基于一種低層次的需要和依賴,這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提及“人的自由觀念”,人有理性基于內在的價值認同選擇了道德,道德的應該在此成為人的“必然意愿”成為理由之三。
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道德,擴展到人類社會更是如此,這是人對道德的最初動機,也是最現實的動機。這種動機是基于人類個體、群體和社會在運轉過程中的現實需要而產生的,勞動把人和動物區(qū)分開來,在這個過程中它創(chuàng)造了人、人類社會和社會關系,與此同時它還創(chuàng)造了用來調適這個社會關系的道德。不管是社會性的人還是人所構成的社會,在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都不能脫離社會關系而存在,能調適社會關系的正是人類社會的道德,人出于個體更好地生存發(fā)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需要,不能讓道德缺席。
人有道德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生存發(fā)展。當然,這是在文明社會的前提下來講的,因為“人為什么要有道德”這一問題本身就是以人以及人類社會有道德為前提的。所謂“更好地實現生存發(fā)展”是人在對現實社會遵守道德、崇尚道德進行利弊權衡之后得出的結論,更像是一種趨利避害的行為,而這種權衡本身并不一定是合于道德的。人有欲求,想升官發(fā)財,想富貴終身,欲求不一甚至是沖突的解決要讓各方滿意,首要的就是靠德行來規(guī)范。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要想實現自身更好地生存發(fā)展,就必須遵守道德、崇尚道德。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需要道德規(guī)范協(xié)調。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而對諸種社會關系編織而成的社會來說,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關系。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僅帶來私有制,而且導致利益關系的日益明晰,這些分明的利益關系并不是毫無交集的,在利益面前一旦發(fā)生沖突就是刺刀見紅的對決。在社會發(fā)展的同時,由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的道德也因為社會生產和勞動關系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進步。龐大的社會系統(tǒng)要想潤滑地運轉下去,就要借助日益發(fā)展的道德來規(guī)范協(xié)調社會關系,控制約束利益沖突,最大程度上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有序運轉。
人有道德是出于對道德的現實需要,若是一直停留在這種把道德當作工具的層面,那人類道德也高不到哪里去。人認識到社會關系和調適社會關系的道德之后,開始邁向有道德地生活,而這也反過來重新塑造了人,由此開始,人類再也離不開道德,道德是人的道德,而人也成為有道德的人。道德成為人類存在和生活的一種方式,人在客觀上也成為了道德性存在,作為這種道德性存在人類不可能離開道德。
勞動將人和動物區(qū)分開來,人類開始從自然狀態(tài)邁向社會狀態(tài),而人類有道德地生活則是人在精神領域,由自然狀態(tài)向社會狀態(tài)邁出的重要一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②”,孟子提出的這“四德”都是“我固有之”,這種固有的狀態(tài)反映的正是道德作為人類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從社會整體而言,道德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好像成為了人的天生本性,這些認識都反映出道德作為人類存在和生活的一種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人類再也無法離開道德而存在,人類已經成為道德性存在。
人類邁出有道德地生活的第一步,反過來這一步也重新塑造了人。道德在這里成為人類的生存方式,而且是內在生存方式。當然,人類的道德性存在也并不意味著人是為道德而存在。那么,道德是如何反過來重新塑造人的呢?當人類的存在成為道德性存在之后,道德也就成為人類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此時的道德既作為社會的一部分規(guī)范協(xié)調社會關系,同時也能規(guī)范教化人類的生產與再生產,特別是對于人類的再生產而言,道德對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起著巨大的塑造作用,從而道德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的“道德性存在”。
從前述“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道德”和“人作為道德性存在依賴道德”來看,人有道德似乎還是基于低層次的需要和依賴,但是從現實來看,人有道德并不完全出于功利的動機和社會層面的依賴,有很多是出自內心的價值追求,最終是理性幫助人選擇了道德,或者說是人的理性選擇了道德。而這種選擇并非是隨意性,它是基于人的內在價值認同,并通過人的善良意志得以確認的,由此道德上的應該表現為人的“必然意愿”。也正是這樣,對“人為什么要有道德”這一問題的回答,從基于一種低層次的需要和依賴,發(fā)展為人有理性基于內在價值認同的自覺。
理性幫助人選擇了道德,這是人真正意義上對道德的思考。如果說人的需要和依賴已經幫助人類作了利弊上的權衡,那么理性則是作了一種價值上的判斷。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中說,“現在我們知道,在我們把自己想成自由的時候,就是把自身置于知性世界中,作為一個成員,并且認識了意志的自律性,連同它的結論——道德;在我們把自己想成是受約束的時候,就把自身置于感性世界中,同時又是知性世界(Verstandeswelt)的一個成員”③,這里的自律和受約束,其實都是道德規(guī)律的約束性表現。這種道德規(guī)律的約束也正是通過自由的人對自身意志的自律而發(fā)揮作用,這種意志就是人的理性。
當這種選擇發(fā)生之后,人的善良意志最終確認了道德,這種確認是基于內在價值的認同??档抡f,“作為意會世界的一員,道德上的應該就是他的必然意愿,只有在他作為感覺世界是一個成員的時候,才把道德上的應該看作是應該”④,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的善良意志要獲得內在價值的認同,這種認同是以“必然意愿”表現出來的。
理性幫助人選擇了道德,善良意志最終確認了道德,這時的人作為道德性存在更多的是理性選擇的結果,人有道德到此時也不僅僅是基于一種低層次的需要和依賴,此時的人得到的是康德所說的“人格的、更大的內在價值”,從而成為一個更善良的人,或者成為“善良意志”本身。
注釋
①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孟子·告子上》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第77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第80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
[4]《倫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朱貽庭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