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瑋
?
慧思人生歷程對當代的啟示
魏 瑋
【摘 要】慧思大師是中國天臺宗創(chuàng)宗的重要人物之一。大師一生在中國佛教事業(yè)的貢獻和成就都離不開大師成長的經歷,而從大師成長的人生經歷中所看到的“追求精神”、“圓融”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更是給予了我們無窮的啟示。從大師的人生中觀照自我的人生,從而激勵我們獲取更大的人生價值體現(xiàn)。
【關鍵詞】慧思 追求 圓融 創(chuàng)新
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有著淵遠的關系,傳入中國后,逐漸結合中國社會的特點,接受中國的思想文化的影響。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判教是其特征。“判教”,詳稱“教相判釋”,簡稱“教相”、“教判”、“教攝”,即判別或判定佛所說各類經典的意義和地位。判教,是對佛教內部不同典籍傳承以及修學方式的一種歸納總結,判教也是宗派形成的原因之一。大乘佛教在中國開枝散葉,“現(xiàn)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凈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碧炫_宗乃中國佛學派別中重要一系,是中國佛教史上出現(xiàn)的第一個宗派,而為天臺宗的創(chuàng)立上進行了良好鋪墊的大師慧思,不僅是天臺宗史上的重要人物,更是中國佛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盡管流傳下來的關于慧思大師的史料并不詳備,可我們依舊能從寥寥數(shù)語中觀照大師的一生,更能從大師成長的人生經歷中感悟對當代的啟示。
慧思大師(515-577),俗家姓李,北魏宣武延昌四年(西元五一五年)生于南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省上蔡縣)。十五歲信仰佛教而辭別雙親出家,常誦大乘經典,精進苦修。二十歲便受具足戒嚴守戒律。此后四處尋問禪法,常于幽靜林間修禪。圓寂時世壽六十三歲?;鬯即髱焸鞒蟹}于西域龍樹菩薩,即天臺初祖。師從天臺二祖慧文大師,慧思大師被尊為天臺三祖,他也是天臺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智覬(538-597)的師父?;鬯即髱煆囊晃粐朗亟渎伞⒆⒅乜嘈?、認真實踐的北方禪僧,到持誦《法華》,開悟“法華三昧”,主張“定慧雙開”的著名禪師,是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和歷練的。而慧思大師這種豐富的人生成長經歷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價值,他對我們當代人的人生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慧思一生在佛法事業(yè)上的貢獻及成就,其最主要的根源就是慧思對佛學的頑強的追求精神。“數(shù)感神僧訓令齋戒,奉持守素,梵行清慎。及稟具足,道志彌隆。迥棲幽靜,常坐綜業(yè)。日唯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絕。誦《法華》等經三十余卷,數(shù)年之間,千遍便滿”。慧思多次感到有神僧對他訓導,讓他嚴守清規(guī)戒律,謹言慎行?;鬯汲T谟撵o的地方靜坐修煉,每日只吃一餐,所有與修行無關的事務,全都停止。慧思還勤讀《法華經》等佛教經典,幾年之間,便誦讀多達千遍。這是慧思初入佛門時對佛法事業(yè)敬持的體現(xiàn)。慧思嚴聽教誨,作為初入佛門的僧徒,在自律自持上樹立了良好的典范?!斗ㄈA經》乃長篇經著,一般僧眾誦讀一遍皆用數(shù)日之久,而慧思則在幾年之間就誦讀千遍,可見佛經佛典在慧思心中已非單獨的存在,這是有一股力量在指引著慧思前進的。如果說這時于慧思心中的力量僅僅是一種信仰意識的趨向,那么,在慧思師從慧文開始,就不單是信仰在支撐了。“訖此兩時,未有所證。又于來夏,束身長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發(fā)少靜觀,見一生來善惡業(yè)相,因此驚嗟,倍復勇猛。遂動八觸,發(fā)本初禪。自此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yè)生,業(yè)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yè)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凈,所苦消除。又發(fā)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歲,慨無所獲。自傷昏沉,生為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舍陰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被鬯荚谛逕捔藘蓚€季節(jié)之后依舊沒有得到證悟。在第二個夏天到來之時,慧思將自己的信念謹記心前,寂然入定。經過數(shù)日,慧思看到了自己一生來個各種善惡業(yè)相,感嘆不已,于是修煉更加勤奮。進而八種感覺相繼出現(xiàn),進入初禪境界。而后慧思像得了重病一樣,但他知道這是在清除惡業(yè),依舊靜心守定。最后經過長久努力加以自查,終獲徹悟,法華三昧和大乘法門都得到印證。到達這種程度,不止是肉體的歷練,更是在長久修持中對自我意志和精神的考驗。而慧思堅持下來并得徹悟,這是與慧思的追求和內心的意志相融合的。這時在慧思心中佛教已不純是進行自我修持、凈化的法門,慧思更希望通過一己之力將佛教思想之博大精深發(fā)揚光大,希望能將更多的人引入禪定。于是慧思在自己修成禪定后去拜會鑒、最等禪師,向他們描述自己的證悟,獲得法師們的肯定,慧思得以傳法。其實在慧思自我修持和普法的過程中是非常艱辛的。陳光大二年大師率眾徒40余名從河南來南岳,進行傳法。此時乃中國南北朝時期,正值中國歷史上的戰(zhàn)亂時期,烽火連天,民不聊生。連僧人也不得安寧只能四處避難?;鬯紴楸軕?zhàn)亂而到南岳。南岳在當時道教的勢力是強過佛教的。而南岳佛教傳承最盛、影響最大的應為禪宗。南岳禪宗,幾乎全屬六祖慧能法脈。慧思在這里定居立足未來的路會是異常艱辛的。選擇了南岳,可見慧思是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的,內心是有信仰支撐的。要想求得立足慧思自然要宣揚自己在佛學上的主張,這無疑是對原始佛學的一種變革,是開拓佛學的新天地,更是對本土佛教學派和異教的挑戰(zhàn)。社會改革的阻力是來自內部的,佛學界的改革同樣如此。守舊派會抑制這種變革的產生,而慧思僅是一個初入佛門的普通僧眾,又是在中國這個因循守舊的大環(huán)境下,想要引導改革更是難上加難,尤其還在其他學派的壓制之下。所以,慧思若想要在中國的佛學界有所作為,就必須要獲得思想界和文化界的肯定。這就是慧思從初入禪門便勤于修持到師從慧文更專注修習的原因。想要征服他人必先強大自己?;鬯紡娏业闹饔^性和宗教意識使他勇于擔當如來家業(yè),是他對信仰的忠誠?;鬯紝Ψ饘W的強烈求知和追求精神,是宗教主義者獨具的執(zhí)著和奉獻。我們要理解這種追求更要尊重這種精神,這是人類最難能可貴的追求精神。我們更要以慧思的這種追求為向導來激勵我們對信仰的執(zhí)著和對事業(yè)的追求,這將獲得的是人生品質,更是精神!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圓融精神的表現(xiàn)?!兜赖陆洝分欣献友裕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淮南子》中云:“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和合而萬物生”。和,即是圓融精神的主要體現(xiàn)。佛教語義中圓融主要取破除偏執(zhí),圓滿融通之意?;鬯挤◣煹膱A融智慧之體現(xiàn)主要在佛法理論和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上。
(一)佛法理論之“圓融”
慧思日誦《法華》、《妙勝定經》,更于《大智度論》中感悟龍樹的大乘中觀學說,基于《法華經》的“但念空無相無作”和《大智度論》的般若中觀思想的理論依據(jù)之上證悟“法華三昧”,即身開遮、口說默、意止觀?;鬯甲钕让墒芑畚牡挠啥òl(fā)慧的思想,后證得“法華三昧”,又前往鑒、最等法師處加以求證?!氨闅v齊國諸大禪師學摩訶衍,恒居林野,經行修禪”,“恒在河南習學大乘,親覲供養(yǎng)諸大禪師。游行諸州,非一處住”??梢姡鬯际乔谟谛蘖暦鸱ǖ模奶幇菰L名師,集合了禪學各種流派的思想,并以大、小乘經論為依據(jù),將各種思想圓融結合,這一點在慧思中后期的弘法活動中也是有所體現(xiàn)的?;鬯家蚨惚軕?zhàn)亂,弘法而向南遷移。他在地域轉移的過程中,不僅繼承了北方佛教重視禪定實踐的風格,而且注意吸收南方佛學的傳統(tǒng),提倡對佛教哲學的思索。顯而易見,慧思以一個北方禪僧的身份來到南方,有效開展了南北佛教的融合統(tǒng)一活動。同樣,慧思還吸收和融合了古代中、印兩國的神仙思想,這在他的《立誓愿文》中反復提到“神丹”、“內丹”有突出的反映。思想派別浮華若現(xiàn)的時候,就需要一種思想來整合其他思想,在其他思想的基礎之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他們有利得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一則豐富了自我的思想體系,二則為修習者提供了更好的方法。但這并不代表著排除異端,獨樹自我理論旗幟。這是使優(yōu)良的方法理論得以更好地發(fā)展?,F(xiàn)如今更是要學習這種思想上的圓融境界,即能融合百家學說之精華于一體,又能與百家學說和平共存。因思想主張的不同而互相詆毀、互相攻擊,開始貶低他人思想而標榜自我理論,什么聲明發(fā)布、微博狀態(tài)等一切媒體資源都成為某些人進行所謂思想理論“論戰(zhàn)”的戰(zhàn)場。這其實就是道德文明的退步和學術修養(yǎng)的殘缺。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煉”,真正的經典理論自然經得起任何的推敲。若因不同的見解而展開攻勢日后只能成為歷史的笑柄。思想是人類的公有財產。讓各家思想和諧共處,各自宣講自我的理論綱要,這樣更有助于思想的更新和進步,這樣更有助于在現(xiàn)有的思想基礎上誕生更優(yōu)秀的思想來融匯各家思想的精華,才會使思想的道路越行越遠。這就有如蓋房子一樣,在所有的建材中選擇最好的鋼筋、水泥、磚塊,將這些最為優(yōu)良的材料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才能蓋出最好的房子,才能把房子蓋得越來越高。
(二)人生態(tài)度之“圓融”
三國時期張繡殺了曹操的愛子和大將,由此引發(fā)深仇大恨。后來賈詡勸張繡投靠曹操,張繡很是猶豫。賈詡說曹操是胸有大志的人,自然能放下仇恨。張繡遂去向曹操投誠。曹操不僅舊事不提,還厚待了張繡。張繡后來也為曹操做了重要貢獻。仇恨會堵塞人的心靈,而寬容就是一盞明燈,會驅散心底的陰暗,既度了他人又修了自己的善業(yè),自會得到善果。感化他人,從放棄仇怨開始。寬容,就是人生態(tài)度的一種圓融?;鬯即髱煾巧钪O這門人生哲學。“所止庵舍,野人所焚,遂顯癘疾,求誠乞懺,仍即許焉。既受草室,持經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復。”慧思所住的房子被人燒了,燒房的人不久就得了大病。燒房的人前去向慧思懺悔,慧思接受了懺悔,也接受了燒房人給他重新建的草房,像往常一樣在草房里誦經修持。燒房人的病沒過多久就好了。“放下”是一門大學問,往往是易言而難行的?;鬯剂巳唤饷摿怂司褪墙饷摿俗约海珗?zhí)只會禁錮雙方的心門,所以“放下”,這就是在做功德?!氨婋s精粗,是非由起。怨嫉鴆毒,毒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乃顧徒屬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況吾無德,豈逃此責。責是宿作,時來須受,此私事也。”有人怨恨慧思,在他飯中放毒藥想毒死他,未能得逞?;鬯紖s并未怪罪那人,反而先進行自我反省。認為這是自己前世的業(yè)所致。這種寬容、這種豁達、這種自省的意識非凡人所能達到。這需要多么寬廣的胸襟才能包容啊!懂得寬恕這門圓融藝術的人才會獲得更為偉大的力量,才能開拓更廣闊的天地,才能獲得更大的幸福。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給他人一個機會,到時還給自己的也許就是十個機會。少一點嫉妒,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怨恨,多一點寬?。簧僖稽c苦悶,多一些笑容,送自己一個陽光燦爛,創(chuàng)造更多的美好,何樂而不為呢!
事物的發(fā)展需適應社會的整體環(huán)境,學術思想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與社會節(jié)奏合拍的思流才能得以更廣泛地傳播?;鬯家罁?jù)當時社會背景與人文環(huán)境,突破守舊,勇于創(chuàng)新,提出了“‘十如’實相說”、“性具染凈說”和“定慧雙開”三種看法主張。
“‘十如’實相說”是依據(jù)《法華經·方便品》中提出的“諸法實相”所歸納的“十如是”發(fā)展的?!靶跃呷緝粽f”認為“心是如來藏,心是如來法性,屬于體,名心體;不空,是從心體所具的性凈功德上說的。心體既為如來藏佛性,故具足一切性凈功德。”“定慧雙開”是主張禪定和智慧同時修行,是在慧文“由定發(fā)慧”、“定慧并重”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后更為世人所推崇。
這三種觀念的提出在當時是有一定創(chuàng)新意義的,它突破了原始佛學的固有思維模式,融入了新的理解和方法。在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下急需新的禪修方法來撫慰浮躁的局面,而慧思的佛法理論就這樣機緣巧合地誕生了??尚路鸱ǖ恼Q生往往會引發(fā)各種矛盾沖突,尤其是頗為可行的修持方式,它極大的威脅到了其他宗派思想的傳播??苫鬯甲鳛椤岸ā薄盎邸彪p學的集大成者,作為如來家業(yè)的繼承者,勇于走在時代的前列,發(fā)揚自己的主張。這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事實證明,慧思的佛法主張確實是可行的,是有價值的。敢于在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提出改革創(chuàng)新思想需要的并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的是責任和擔當。勇氣鼓勵你走出第一步,而責任和擔當則鼓勵你在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能繼續(xù)堅持下去。即使這條路異常得坎坷,即使這條路的前方就是死胡同,我們也要去嘗試,去探索。不去開拓新的疆域怎么會發(fā)現(xiàn)更富饒的土地。哥倫布不環(huán)球游又如何發(fā)現(xiàn)新大陸。社會的改革是需要動力的,而這動力就是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不斷突破,才能推動科技不斷進步,促使社會不斷發(fā)展。
慧思大師豐富的人生經歷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其中暗含著深刻的人生經驗和人生哲學?!痘鬯紓鳌妨攘葦?shù)千字,卻在任何時候捧讀起來都是回味無窮的。我們于今日需要以慧思大師帶給我們的啟示為指導,將人生追求與做人、做學問的圓融智慧,還有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生態(tài)度結合于我們的人生當中,對自我進行質的提升,對新思想進行質和量的發(fā)展。探究慧思大師的一生,是具有雋永的魅力的,是對社會文明發(fā)展有重要啟迪意義,對社會進步具有推動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南岳佛教協(xié)會.慧思大師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1.
[2]南岳佛教協(xié)會.慧思大師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1.
[3]南岳佛教協(xié)會.慧思大師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1.
[4]南岳佛教協(xié)會.慧思大師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1.
[5]南岳佛教協(xié)會.慧思大師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1.
[6]南岳佛教協(xié)會.慧思大師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11.
[7]任繼愈.宗教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8]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9]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10]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