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陽
?
淺談唐高祖李淵
蘇 陽
【摘 要】對唐高祖李淵的認識,史學(xué)界一直頗有爭議。本文通過對相關(guān)史料的辨析,以《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為主要史料,試圖從普通人和帝王的不同視角審視唐高祖李淵的功過是非,呈現(xiàn)一個有血有肉更加真實的李淵。
【關(guān)鍵詞】李淵 普通 帝王
對唐高祖李淵的記錄主要集中在《新唐書》、《舊唐書》、《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等史籍中。在這些書中對唐高祖的描述總體可評價為:“性寬仁、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容眾善用兵、有謀略、能審時度勢洞察世事”的杰出政治家、謀略家。但在很多方面也存有差異,甚至認為其在很多事件中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以李氏太原起兵這一歷史事件的記述為例,《舊唐書》中記有“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王威、高君雅恐高祖為變……將(對高祖)為不利,高祖陰為之備……遂起義”[1];《新唐書》中,“高祖子世民與劉文靜謀舉大事欲告知高祖,(高祖)懼不見聽”,而至“(裴)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而“世民因亦入白其事”之時,“高祖竟欲執(zhí)世民送官”。最終在裴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事發(fā)當誅”以及“在(王威、高君雅)謀因禱雨晉祀以圖高祖”[2]的多種逼迫之下才不得不起兵。在這兩書的記載中,太原起兵的最大功臣是李世民,高祖在事件當中扮演的是不斷阻撓、推脫的角色,起兵的原因也是因內(nèi)外逼迫,不得不反之時才起義兵。而在溫大雅的《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中,高祖則又是另一番形象。在《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中記有:“煬帝十三年,敕帝為太遠留守……帝遂竊喜之,而謂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jīng)邦濟世也’?!痹谒挠浭鲋?,太原起兵不僅是由高祖策劃,而且還因為他的英明指揮才使得唐軍取得勝利。而在該書中又記載有:“帝素懷濟世之略,有經(jīng)綸天下之心”不僅如此他還“命皇太子于河?xùn)|潛結(jié)英俊,秦王于晉陽密招好友?!笨梢?無論是太原起兵還是后來的滅隋建唐都是高祖早就確立的志向,是經(jīng)過了審慎的觀察和謀劃而實施的。
綜合對唐高祖的一些史料記載,特別是對《大唐起居注》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不同視角來看待李淵。
首先,從李淵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視角來看。他出身豪門、身在高位卻很重情義,“接待人倫,不限貴賤,一面相遇,十數(shù)年不忘?!笔侵档眯湃蔚暮门笥?;作為一名官員,為人圓滑世故,深諳明哲保身之道。因為出身關(guān)隴貴族,為免隋帝猜忌,只得以“縱酒納賄以自晦”的形象示人。在為官的歷程中,他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生死危機的關(guān)卡,每每都能化險為夷,這種官場中磨礪出來的老練為他暗中積蓄力量,起兵、建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作為一個父親、相較于劉邦的舍父棄子,李淵卻顯得溫情、柔情的多。在太原起兵前,因李淵“為突厥所敗,隋主欲系帝……”世民勸父起兵,然而當時“皇太子在河?xùn)|,獨有秦王侍側(cè)”,高祖謂王曰:“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今早羑里之厄,而昆季須會盟津……”可見作為一個父親,他不惜自己冒著巨大的風(fēng)險,也要保全孩子性命的深沉父愛;他的柔情還表現(xiàn)在,唐建立后,面對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越來越激烈和尖銳的奪位之爭,雖然身處帝王之家,他和所有普通的父親一樣希望自己的兒子之間能夠兄友弟恭、和睦相處。對建成鴆殺世民的行為也只作“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復(fù)夜飲”的表示,試圖給兒子幡然悔悟的機會,甚至產(chǎn)生“遣汝(世民)……居洛陽,自陜以東皆主之,仍建天子旌旗……”的想法,希望通過分割地盤的方式,維持兄弟間的和諧局面,既能保全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又能讓李世民得到安慰,這種為人父母在平衡子女關(guān)系上的用心良苦出現(xiàn)在一個帝王身上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其次,從李淵作為一個開創(chuàng)盛世王朝的帝王視角來看,他是一個有遠見的君主。太原起兵之時,他雖然深知“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jīng)邦濟世”,但面對諸臣多次進言,李淵卻不盲動,而是謹慎而機密的謀劃和準備,直至大業(yè)十三年,他認為時機業(yè)已成熟之時,殺王威、高君雅,外聯(lián)突厥,西進長安,最終確立優(yōu)勢的局面;他是一個有非同尋常謀略的政治家。太原起兵時,他不像李密等人打出“誅滅暴隋”的旗號、也不效仿他們紛紛稱帝的舉動,反而始終打著“尊隋”的旗號,讓他在討隋的諸路大軍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更容易博得一些隋朝舊將的歸順和忠心;他還是一個征戰(zhàn)得天下的軍事家。不僅自身軍事素質(zhì)過關(guān),能“每見走獸飛禽,發(fā)無不中”,而且善于用兵,在內(nèi)平歷山飛之時,面對敵眾我寡局面,通過合理的排兵部陣,最終“所向摧陷,斬級獲生,不可勝數(shù)。”他是一個有胸懷有氣度的政治家,憑借能屈能伸的胸懷,做到”密運雄圖之時,未伸龍,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p>
當然無論是從普通人的視角還是君王的視角來看,他都有不足之處。這表現(xiàn)在他的用人上。他一向親近裴寂,而對太原首謀的劉文靜,則認為他恃才傲物,最終依從裴寂的主意,斬殺文靜。而也因此被后人評為:“誅文靜則譯法不從,酬裴寂則曲恩太過。奸佞由之貝錦,嬖幸得以掇蜂”。這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敗筆。綜上所述,唐高祖李淵是一個既有著普通人的重情重義、對子女深沉的父愛,也有著所有開國帝王的非凡膽略和才華,有血有肉、有缺點的真實個體。
參考文獻:
[1]司馬光等撰.資治通鑒[M].中華書局(卷191).第6004頁.
[2]溫大雅.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
作者簡介:蘇陽(1986-),女,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專門史碩士,現(xiàn)任石家莊職工大學(xué)助教,研究方向:歷史學(xué)專門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