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平
社會工作服務海南政府職能轉變的對策研究
梁淑平
在中央不斷加強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逐步從“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的方向轉變,政府主要負責社會管理,而將社會服務的職能交由社會組織來承擔。社會工作作為社會組織的重要內容,發(fā)揮支持和服務政府職能轉變的功能,以專業(yè)化的服務來滿足政府公共服務領域的需求,并從社會工作視角探討服務海南政府職能轉變的對策,為海南政府職能轉變貢獻力量。
社會工作;職能轉變;改革;社會組織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戰(zhàn)略規(guī)劃中,主要包含了指導思想、總目標、重點、方法道路、方針政策、保障機制等內容。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目標的實現需要政府加強公共服務,全面公共服務的推進又需要政府轉變職能,將面向基層、細致和專業(yè)化的社會服務交由社會組織來承擔,政府只負責社會管理。海南目前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相對不足,社會服務意識還有待提升。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海南如何轉變政府職能,讓更多的民間機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形成“政府支持、部門協調、社會組織運作”的社會服務格局,從而探討社會工作服務政府職能轉變的功能和對策。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是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zhàn)略部署而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的研究決定。《決定》針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戰(zhàn)略部署,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和社會期盼,達成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有了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稕Q定》規(guī)定了中央深化改革的目標,實現促進社會公平、人民福祉、科學發(fā)展以及協同改革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標。海南公共服務建設與中央深化改革目標的契合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公平、人民福祉目標的契合
《決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我國總體經濟實力得到了增強,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然而,在社會發(fā)展和轉型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貧富分化、城鄉(xiāng)發(fā)展差異、社會矛盾、社會公正等問題的出現亟需政府通過改革來推進相關問題的解決。
(二)改革的協同性
協同性主要指的政治體制改革、經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按照輕重緩急來穩(wěn)步推進,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協調發(fā)展。社會建設就需要政府加強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強化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
(三)科學發(fā)展觀
科學發(fā)展觀不是放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的“發(fā)展觀”,調整錯誤的發(fā)展思路,使經濟發(fā)展更加符合客觀規(guī)律,使改革的成果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地惠及各方面群眾。同時,要積極推進分配制度、醫(yī)療保險制度、教育體制、養(yǎng)老制度,以及社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著力解決老百姓面臨的實際困難。
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海南也積極探索政府改革的內容,在公共服務領域,從市政、交通、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領域為居民生活提供保障,公共服務的實施與中央政府促進社會公平、人民福祉、改革協同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的目標具有一致性。而社會服務又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社會服務的實踐者在追求專業(yè)化服務的過程中形成了社會工作。
(一)有助于推動政府社會服務職能的剝離
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是要將現行政府所承擔的社會服務職能交由社會組織,政府在社會服務領域扮演資助方、監(jiān)督者、引導者的角色,具體的社會服務就由專業(yè)的社會組織來承擔。專業(yè)的社會工作服務則是由獨立于政府、企業(yè)的第三方所提供,政府職能由改革開放前的大包大攬,到改革開放后逐步簡政放權,再到當今單一社會管理職能的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就將社會服務職能剝離出來,政府既沒有足夠的人員和精力,也缺乏專業(yè)的方法來提供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綜合運用了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學科的知識,以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三大工作方法為老人、殘疾人、青少年、婦女、犯罪人員等群體,提供社區(qū)康復、行為矯治、社會融入、社會適應等服務,社會工作行業(yè)推進和發(fā)展有助于推動政府社會服務職能的剝離,并由專業(yè)方法和理論支撐社會服務。
(二)有利于實現社會的柔性化管理
在當前社會管理中,政府所采取的更多是強硬的、以政府需求為本的管理模式,針對社會問題、矛盾和沖突,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避免問題(訴求)的爆發(fā),對于服務對象的訴求也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模式,較少從服務對象(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來解決問題。政府體制改革就涉及到社會管理模式的轉變,以柔性化管理代替強硬性管理,實現社會管理的柔性化。
而社會工作的出現和發(fā)展正是政府探求柔性化社會管理的產物,社會工作主要解決服務對象社會適應不良的問題,發(fā)揮緩和社會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的功能。社會工作的柔性化管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價值理念柔性化。社工以尊重、平等、接納、個別化、保密、非批判的價值理念為指導,為人們提供專業(yè)化的社會服務;②介入方法的柔性化。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方法都是基于服務對象需求所采取的行動,方法具有針對性和個別化;③目標的柔性化。社會工作服務以緩和社會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為目標,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而不是壓制需求和矛盾,在目標層面體現柔性化。
(三)有助于推進社會服務的專業(yè)化
以國際發(fā)展趨勢和使用慣例,從廣義上講,社會服務包括:養(yǎng)老服務、救助服務、災害救援服務、優(yōu)撫安置服務、教育服務、醫(yī)療服務、住房服務、文體服務和就業(yè)服務等。社會服務涉及眾多服務領域,但在各領域的社會服務都缺乏專業(yè)方法和理論作為指導,而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有效地促進了養(yǎng)老、救助、災害救援、優(yōu)撫安置等社會服務領域的專業(yè)化。從與服務對象建立關系、面談、資料收集、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同感以及結束訪談和服務的技巧,都有專業(yè)的方法作為支撐,與各種方法和技巧相對應的還有需要理論、社會互動理論、場域理論、認知行為、危機干預、系統理論、曾權理論為指導,在理論層面為專業(yè)方法的實施提供介入依據。因此,社會工作在社會服務領域的實施有助于促進社會服務的專業(yè)化。
社會工作服務海南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要緊密結合海南實際,以海南面臨的突出問題、亟待服務的領域、人群、方向為對象,倡導建立符合海島特點和情況的社會服務政策,并從制度和實務層面提出社會工作服務海南政府職能轉變的對策。
(一)倡導社會多方治理,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
政府應擔當社會治理的主要角色,針對社會問題、社會需求,制定解決社會問題及滿足利益群體需求的政策。單一政府社會治理模式容易形成視域盲區(qū),關注的問題僅限于某一領域或多領域的某一方面,治理的手段也具有局限性。單一政府社會治理模式通常只用政策行動來解決問題,采取至上而下的方式解決問題,其社會治理的內容、方式、目標并不一定符合服務對象(老百姓)的真實需求,最終變成了政府“一廂情愿”的行為。然而,現代社會治理應倡導多元介入,強化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包括各行業(yè)協會、專業(yè)社會服務機構、非營利性組織等,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采取至下而上的專業(yè)化服務方式,以老百姓的真實需求為目標,透過專業(yè)化的服務來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政府與社會組織以合作的形式來實施社會管理,政府如何與社會組織合作?應采取以下幾種合作方式:①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由政府提供資金,社會組織獨立提供社會服務;②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共同提供一項服務;③政府制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政策方案,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提供某一領域的服務。以上是政府與社會組織合作的方式,通過以不同的方式合作來滿足服務不同對象、不同領域的需求。
(二)制定海南省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政策方案,優(yōu)化政府公共服務結構,增強專業(yè)性
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中,一是明確購買社會服務的領域。社會服務涉及養(yǎng)老、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社區(qū)、優(yōu)撫、救助、就業(yè)等諸多領域,政府應組織有關機構和部門對這些領域進行評估,確定購買服務的領域和類別。而社會工作在養(yǎng)老、醫(yī)療、社區(qū)、優(yōu)撫、救助等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應結合海南社會工作服務的重點領域,確定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內容;二是制訂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具體細則。在推動海南社會工作發(fā)展過程中,應逐步加強政策倡導,推動政府出臺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政策,明確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主體、對象、類別、領域、標準和方式等,由此解決由誰購買、向誰購買、購買什么、如何購買、購買服務評估等問題;三是制定海南省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政策方案。各市縣以海南省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方案為指導,結合各市縣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購買服務的政策方案。通過購買社工服務政策方案的制定來保障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常態(tài)化和穩(wěn)定性,也從政策層面保障社會工作服務的資金來源。
(三)以海南農村、民族地區(qū)為基礎,發(fā)展海南農村社會工作,強化農村公共服務
在政府職能轉變中,社會服務職能的剝離就需要政府加強政府對社會服務的推動,相對于城市而言,政府在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服務投入極其缺乏,農村與城市的一體化發(fā)展目標就需要加強農村地區(qū)公共服務建設,社會服務又是公共服務建設的重要內容。截至2007年底,海南省人口總數為849.26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400.85萬人,占總人口的47.2%;農村人口448.41萬人,占總人口52.8%,農村和民族地區(qū)人口比重較大。海南省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在政府職能轉變中,應緊密結合海南農村和民族地區(qū)的現狀,推進海南農村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以海南民族農村地區(qū)面臨的“三留”、兒童安全、生計問題為重點,通過農村社工的介入,協助建立“三留”人員的社會支持體系,進行兒童安全教育,在交通安全、游泳安全、女童自我保護等方面開展社區(qū)教育,并以農村留守婦女為對象,開展提升農村婦女生計的發(fā)展項目,協助解決農村問題,強化農村公共服務。
(四)試點先行,推動海南養(yǎng)老、醫(yī)療、社會救助領域的社會工作試點
海南作為國際旅游島,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養(yǎng)老、醫(yī)療、社會救助及民族農村領域是社會工作重點方向。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整體方案中,針對海南社會工作重點服務領域,開展社會工作服務試點。針對各個不同的領域,政府購買服務可以采取項目、崗位、機構等多種形式,每種購買服務的形式都有其優(yōu)點和不足,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購買服務的方式,并以此進行社會工作試點工作。
在推進社會工作試點過程中,為了能夠達到試點的目標,在試點中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①制定社會工作試點方案。海南社會工作發(fā)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全面推進全省社會工作發(fā)展過程中,應先進行試點,通過試點來總結經驗;②試點的跟進和評估。在社會工作試點過程中,要對試點過程進行跟進,對試點過程出現的問題及時更正,調整試點方案,并對最終結果進行評估,確定試點服務效果;③推廣試點經驗,全面推進海南養(yǎng)老、醫(yī)療、社會救助等領域的社會工作發(fā)展。
[1]劉煒.試論全面深化改革[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校報, 2014,(18).
[2]李景治.對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戰(zhàn)略的解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4,(2).
[3]林閩鋼.我國社會服務管理體制和機制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6).
[4]劉敏.海南農村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對策研究[D].??冢汉D蠋煼洞髮W,2009.
[責任編輯:于龍廣]
梁淑平(1987—),男,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社工碩士,研究方向為社工理論與實務。(海南三亞572022)
三亞市社科聯資助項目“三亞市世居與移居居民的沖突現狀及融合對策研究”(SYSK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