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價值觀多元的時代,但縱觀當下,卻遺憾地發(fā)現(xiàn)人們的價值觀單一得有些可怕,逃過不錢權(quán)名利。
人活著就是活一個價值觀,周國平先生如是說。中國人的價值觀常常會走兩個極端:一是太虛,只顧坐而論道,飄飄乎清談;二是太實,只顧低頭覓食,凡事以是否有用為標準。一塊面包和一朵水仙花才是我們應(yīng)當選擇的最優(yōu)組合。我們不否認對物質(zhì)的追求,對適當物質(zhì)的追求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而過度的追求則是給精神戴上沉重的鐐銬,讓我們身心疲憊。
隨著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改善,“面包”的需求是可以滿足的,只是這花香,我們暫且沒聞到,至少沒有讓大多數(shù)人聞到。林清玄是能聞到花香的作家。他說生活若沒有美好的追求,便會失去生命優(yōu)雅的樣子。他的作品中散發(fā)著一種禪學的香,使人讀后有一種清凈的歡喜,如在浮世中靜品香茗,沁人心脾。正是由于林清玄自己追求那一縷花香,才能使筆下流淌的文字帶香,傳遞給更多的人。
我們從優(yōu)秀的作品中尋覓一縷花香,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但更嚴要的是我們要由內(nèi)而外地散發(fā)花香,重視自我修養(yǎng),讓我們的心上開出水仙花。前段時間曾掀起一場“民國大師熱”。今人景仰民國大師風范,一是大師們身上的精神確實值得推崇,二是我們的時代缺少大師,浮華之中,人們關(guān)注的不是學問本身,而是名利大小。民國的大師們都是心上水仙花盛開的人,他們堅持思想獨立,重視自身修養(yǎng),以學識和品格書寫不朽。歷史的塵埃掩蓋不住他們身上奪目的光芒。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自身修養(yǎng)也是一個從量變開始,不斷積累的過程。我們今日播下的種子不會在明天開出花來,但終有一天它會以翠綠的方式長出地面,開花結(jié)果。我們都只覓一縷花香,整個社會便可花香四溢,何樂而不為呢?
《游園驚夢》有一句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蔽蚁?,詩歌帶給我們的也是這樣的感覺,它喚醒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感性認識,讓我們變得極為柔軟,詩意地棲居。
評點
這是一篇材料豐富、語言老練的議論性散文。文章以獨特的視角和別致的寫法,詮釋了“尋覓花香,體味生活的真諦”的主題。文章開篇引用陶行知的名言,引出話題,通過融入周國平、民國大師、《游園驚夢》等相關(guān)材料,很好地佐證了這個觀點。文末聯(lián)系實際,升華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