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正陽縣王勿橋中心學?!⌒臁±?/p>
初中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
河南省正陽縣王勿橋中心學校徐莉
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是我國未來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主題,它的實現(xiàn),需要以教育系統(tǒng)的結構性變革為前提,這既要求教師改變將信息技術視為“輔助性手段”的觀念,也要求教師學習“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我國的師范院校要盡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加強信息技術類課程與專業(yè)類、教育類課程的相互聯(lián)系,還要合理規(guī)劃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的實踐機會。
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礎,可以說教育信息化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體現(xiàn)教育的公平性,同時也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最新要求,有利于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目標的實現(xiàn)。國家教育部門針對這一問題也有相應的文件指示,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指出了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高度重視教育的信息化,將這一問題擺在重要位置上,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融入。從世界范圍來看,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了深入發(fā)展的階段,不再是原本的軟件基礎和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階段,而是要在教師實踐中加以應用的深入發(fā)展階段。在這一發(fā)展階段,國家教育部門的指示也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支持我國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可持續(xù)發(fā)展,并且對發(fā)展深度和發(fā)展方向進行了指示,值得我們深入的思考和實踐。
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信息化”一詞首次提出,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已經將信息化這一名詞融入到了各個領域,教育信息化也不例外。如今是信息化時代,尤其是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教育問題,更是需要將信息化應用到各個領域之中,教育信息化也受到了各界專家學者的重視,成為了重點研究的問題。教育信息化是由我國教育部門主導,在教育實踐中全面深入地應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具體來說教育信息化的意義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就離不開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的支持;其二,國家教育部門和下屬教育實踐單位需要大步邁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用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目光來看待這一問題;其三,信息技術需要深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去,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全面性的戰(zhàn)略任務,并不是片面發(fā)展;其四,教育信息化的實現(xiàn)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不斷的改變、完善,才能保證教育的時效性。教育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尤其是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在不斷進步和發(fā)展,教育信息化也應該作出相應的完善,這樣才能保證質量。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意味著學校投入高昂的經濟成本,增加信息化設備,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體現(xiàn),而是一種變相的資源浪費,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將學校已有的信息化設備利用率提升到最大化,然后逐步地進行信息化的投入,這樣才能穩(wěn)步地提高辦學質量。
1.以“技術輔助”為表征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就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上個世紀五十年代IBM公司開發(fā)出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tǒng)之后,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計算機技術能將原本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化,并且直觀形象地展現(xiàn)知識上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計算機技術不再是單單的應用在教師的教學手段中,還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就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自主學習,發(fā)展成為了計算機輔助學習技術,計算機網絡可以為學生搜集更多的學習資料,并且完成從新課學習到自我測試的整個學習過程。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被提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都形成了信息技術教育的雛形,這也是最初的信息技術和教育的融合,但是在結合程度上還不夠深入,信息技術對于教育來說還是屬于一種有效的手段,并沒有達到必不可少的程度,只是輔助教學。
2.以“整合”為表征的教育信息化。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西方發(fā)達國家對教育和信息技術的融合認識越來越深入,信息技術不再是教育的輔助工具,而是逐漸的將信息技術和教育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2000年,美國首次提出了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這一課題,主要觀點就是將學生各學科的學習內容和信息技術融合起來,形成一種新型的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這也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tǒng)的一次飛躍性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不再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可以說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這一課題能有效地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之間的融合,讓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3.走向“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只在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這一課題,而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成為了重要的開始。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還在發(fā)揮著重要的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提出的《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就充分的說明了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對教育質量上的改變問題。信息技術應用在教育之中之所以沒有較為顯著的成效,主要原因還是信息技術和教育的融合方式上出現(xiàn)了問題,還是集中在教學方法上的改變,并沒有真正地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從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境等角度進行考慮,也就是說沒有真正地觸及到教育的主體。想要改變這一情況,就需要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融合,進行結構性的變革,這也是人們對信息技術和教育深度融合的進一步需求。
1.利用好基礎教學設施。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教學中來已經變得非常的普及,而且利于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將一些圖像、視頻、音樂等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課堂有效性。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運用當中,很多老師的教學課件做得都非常的一般,甚至有的老師僅僅是把課本上面的內容直接復制到多媒體上,造成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學生也對多媒體提不起多大的興趣。真正的課件可以由學校組織相關的老師進行研究分析,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在課件當中加入不同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一個輕松歡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而且這樣的課件可以長期的使用,同時各個老師的教學課件應該保持一致。
2.提高網絡環(huán)境的利用率。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現(xiàn)在我國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一個自己的網站,方便自己對外公布信息的同時,也能及時地接收到外界社會的相關信息與反饋意見,形成一個良好的信息傳輸系統(tǒng),為構建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學校管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但是,有些學校對校園網絡建設不是太重視,導致校園網絡利用率較為低下,很多的用戶及社會反饋的意見及留言都不能進行及時的處理。所以,建設校園無線網,開展不同主題的微博、校園微博等,通過手機WiFi用戶能夠將意見及時傳達給學校,而學校也能在第一時間收到意見,并能夠快速做出回應。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信息傳輸效率,同時所需的維護費用也相對較低。
3.提高辦學自動化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需要教育管理者能夠將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管理手段上,要能夠通過教育管理軟件、學生工作管理軟件應對日常教學管理中的學籍、選課、排課、考試和教務等;要能夠對學生管理中的招生、公寓管理、心理輔導、體制健康等方面進行高效而準確的管理;要能夠在管理方法上改變傳統(tǒng)以紙筆記載的管理方式,而能夠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數(shù)據(jù)的記錄、保存和查詢以及傳遞功能,建造起無紙化的辦公環(huán)境。
4.推動學院自發(fā)科研。
面對教學經費緊張的局面,學院要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可以在學院內部發(fā)掘潛力,高職院校都提倡培養(yǎng)“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都是由原來的中專升格而來,但隨著近幾年提高教師招聘的門檻,也有了大量動手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學院應該鼓勵計算機與電子方面有特長的老師,自主研發(fā)學校管理軟件,一方面可以提升老師教、學、做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學校資金的投入,并且軟件由老師研發(fā)完成,在使用的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問題,也可以及時解決。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初中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已成為當前初中教學的必然發(fā)展趨勢。這就要求初中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除了靈活掌握信息技術外,還應結合著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對其有目的性的擴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對教授內容靈活運用,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能力的同時,還能從根本上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中,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初中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chuàng)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這些都需要學校管理人員能夠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同時對初中部分教師展開培訓,確保其信息技術水平的實踐操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1]曹萌.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李紛桃.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WebQuest學習法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 2013
[3]楊宗凱、吳砥.信息技術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J].中國教育科學.2014.02:57-91+56+233
[4]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 2012.05:5-14
[5]張紅卓.教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理論深化研討:基礎教育公共信息資源群建眾享模式構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 2012
[6]任萌.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方案的優(yōu)化與實施[D].山東師范大學. 2008
[7]朱文煥.堅持應用為本大力推動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全省教育城域網建設暨初中信息技術應用現(xiàn)場會上的講話[J].山西電教.2006. 03:5-8
[8]汪基德.從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學習《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之體會[J].電化教育研究.2011.09
[9]柯清超、陳蕾.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發(fā)展——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13.08
[10]朱文煥.堅持應用為本大力推動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全省教育城域網建設暨初中信息技術應用現(xiàn)場會上的講話[J].山西電教.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