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金將軍”的榮耀

      2016-11-23 19:50:56傅丹毅張嘉瑞
      現(xiàn)代兵器 2016年11期
      關鍵詞:人民軍榴彈炮火炮

      傅丹毅+張嘉瑞

      (接2016年第7期)

      ZiS-2 57毫米戰(zhàn)防炮 戰(zhàn)防炮又名戰(zhàn)車防御炮,是20世紀早期對于反坦克炮和兼顧反坦克能力的加農炮的一種別稱。蘇聯(lián)ZiS-2式57毫米戰(zhàn)防炮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種。

      蘇聯(lián)ZiS-2式57毫米戰(zhàn)防炮是20世紀40年代初,為了能夠有效抗擊德軍新出現(xiàn)的“超級坦克”(即萊茵公司的NbFz計劃)所提出的一種反坦克火炮。由于蘇軍并沒有德國新型坦克的具體數(shù)據(jù),蘇聯(lián)武器設計師就以KV-1型重型坦克為假想目標,設計一種既能有效擊穿90毫米左右勻質鋼裝甲,同時重量不至于過重,便于伴隨機動的新式反坦克火炮,這就是ZiS-2式57毫米戰(zhàn)防炮。該炮于1940年5月開始研制,1941年年初正式定型,當年6月開始批量生產(chǎn)。但在當年12月,該炮的生產(chǎn)就被叫停。據(jù)記載,很有可能是因為該炮雖然穿透能力一流,但過小的口徑導致該炮在擊穿裝甲目標后不能產(chǎn)生有效的殺傷后效。該炮同時也存在制造成本高,特別是其73倍徑的身管加工難度高,故而停止生產(chǎn)。

      但是到1943年,隨著德國新一代“虎”、“黑豹”坦克的大量列裝,蘇軍現(xiàn)有反坦克火力嚴重不足。1943年6月,該炮再次投入量產(chǎn),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停產(chǎn),該炮共生產(chǎn)一萬余門。1951年5月,中國開始向蘇聯(lián)購買大批武器裝備,其中就有相當數(shù)量的ZiS-2式57毫米戰(zhàn)防炮。隨后,我國于1955年仿制成功該炮,定型為1955年式57毫米反坦克炮。

      由于該炮過于陳舊,筆者估計仍在人民軍中服役的數(shù)量也不多。在描寫朝鮮人民軍島嶼防御部隊的電影《這些守護者》中,出現(xiàn)了部隊軍人牽引該炮的情景。

      ZiS-3 76毫米加農炮 又稱M1942型76毫米加農炮。是蘇聯(lián)紅軍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使用的一款師級加農炮。這款火炮采用了和之前的ZiS-2型57毫米戰(zhàn)防炮十分接近的炮架設計,身管設計則借鑒了F-22USV式76.2毫米加農炮。該炮是二戰(zhàn)中蘇聯(lián)使用流水線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之一,其生產(chǎn)造價和工時大為降低,通用性也大幅提升,而且彈種通用性好,可發(fā)射多種多功能彈藥。該炮生產(chǎn)之初,由于保密需要并未向生產(chǎn)工人透露相關信息,且該炮炮架結構和身管并非第一次使用,工人并未發(fā)現(xiàn)自己生產(chǎn)的是一款全新的產(chǎn)品。富有特色的炮口裝置則在其他車間中完成,直到斯大林檢閱后該炮才開始大規(guī)模生產(chǎn)裝備。

      我國曾在建國之初對該炮進行了仿制工作,定型為1954年式76毫米加農炮,使用殺傷爆破彈時炮口初速可達到680米/秒,射速25發(fā)/分,行戰(zhàn)轉換時間30~40秒,7人制炮班,備彈120發(fā)。

      實際上,人民軍部分部隊的ZiS-3是由女兵操作的,還出現(xiàn)過疑似改進型號,通過對制退復進裝置改進和更換炮架來配合一個新設計的滑軌。

      對于這款炮口初速不到670米/秒的加農炮來說,作為前線步兵的壓制火力還是可以起到一定效果的,人民軍戰(zhàn)斗序列中也有這樣使用的這型火炮。但同時,作為海岸炮出現(xiàn)的這款火炮確實讓人哭笑不得,射程有限,初速不足,裝藥量少等等均讓人不得不懷疑該炮作為海岸炮實際能力又有幾何?

      未知型號反坦克炮 在朝鮮人民軍的陸軍裝備中,多次出現(xiàn)過自行的反坦克火力。其中,多數(shù)以其自研的VTT-323裝甲車或者ATS-59火炮牽引車作為底盤,但是其使用的反坦克炮卻有著諸多爭議。

      首先,北約和很多西方媒體都認為人民軍的自行反坦克炮有兩種,第一種是安裝了D-44式85毫米加農炮的版本,另一種是使用一種103毫米反坦克炮的版本。北約認為的安裝D-44加農炮的反坦克炮,筆者綜合考證了多種情況,但是無法對其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遂將兩種最有可能的情況進行分析。

      該炮真實身管長度遠小于D-44加農炮,所以基本排除該炮是D-44的可能性。從外形和身管長度上來看,該炮與羅馬尼亞陸軍使用的M1977式100毫米反坦克炮(A407)十分類似——A407式100毫米線膛炮是羅馬尼亞陸軍裝備的一種線膛牽引火炮。根據(jù)圖片資料,人民軍曾在一次對海打擊演習中使用了一款與M1977式外形非常相似的牽引火炮,但其具體型號尚不能考證。雖然不排除人民軍使用的就是A407式100毫米炮的可能,但是綜合考慮后,筆者認為還有一種存在的情況,即這款火炮可能是蘇聯(lián)ZiS-5式85毫米坦克炮的改進型號。

      從外形特點上來看,ZiS-5與人民軍這款型號神秘的反坦克炮也十分接近,該炮具體技術特點會放在下面的坦克炮中,在此不做敘述。筆者認為,不能排除人民軍利用ZiS-5技術,生產(chǎn)了一種牽引火炮和一種車載反坦克壓制火炮的可能。但無論是A407還是ZiS-5這兩種說法都無法解釋一點:在朝鮮多次閱兵活動中曝光的這款疑似8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有著非常類似于滑膛炮的炮口特點,雖然沒有直接證據(jù)證明該炮是滑膛炮,但也無法說明為何會出現(xiàn)類似于滑膛炮的炮口特點。所以,筆者對這款反坦克的具體型號持保留意見,可能是A407,也可能是ZiS-5,也有可能與這兩款火炮根本沒有關系。但受限于有限的資料,筆者僅能對于該炮做出這個程度的推斷。同時,在朝鮮上個世紀的一次軍工技術展中展出了這款自行反坦克炮,其身管上部安裝了一個盒狀儀器,極有可能是配套的激光測距儀。但考慮到在后來的人民軍裝備中并未看到裝備了這個盒子的該款反坦克炮,故而該產(chǎn)品最終很有可能并沒有進入人民軍裝備序列。

      然后再就是北約所謂的103毫米反坦克炮。關于103毫米這個口徑,上文已經(jīng)說明,如果北約判斷不錯的話,這款反坦克炮應該就是BS-3安裝在ATS-59上而來的。但是,在2016年年初舉行的朝鮮人民軍炮兵大賽中,比賽現(xiàn)場的LED屏幕上卻將該炮寫作76毫米炮,且不止一次出現(xiàn)。筆者判斷后認為,雖然不排除這是指旁邊的ZiS-3式76毫米炮,只是鏡頭切換時看到了旁邊的反坦克炮而已。但是,也很有可能這款反坦克炮就是76毫米口徑。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并沒有和該炮外形接近的76毫米炮。如果該炮口徑確實是76毫米的話,這將是朝鮮人民軍的一款自研76毫米反坦克炮。

      坦克炮

      D5式85毫米坦克炮 該炮起源于蘇軍M1939式85毫米高射炮,最早為配合SU-85坦克殲擊車使用而改良,最主要變化為取消了炮口制退器,并將之前上下并置的制退復進機改為并列放置在身管上部。

      D5的誕生是在德國“虎”式坦克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之后,蘇軍急需能在較遠距離上威脅該型坦克的反坦克炮,于是考慮對原有SU-122方案中的M30(M1938)122毫米榴彈炮進行替換。部分研究人員提出了將85毫米高射炮改裝為反坦克炮的方案(同時提出的還有使用A-19 122毫米加農炮的方案),并且在經(jīng)過測試后證明了這個方案可行。更新后的火炮被命名為D5反坦克炮,主要裝備SU-85坦克殲擊車和早期的T-34/85型坦克(1944年以后的T-34/85使用的是結構略有不同的S-53,又稱ZiS-5坦克炮)。該炮的裝備使得蘇軍擁有在500米距離上擊穿“虎”式坦克的能力。

      事實上,因為SU-85和T-34/85的出口數(shù)量過于巨大,已很難考證朝鮮是如何得到這批裝備的。但其在半個多世紀后仍能形成戰(zhàn)斗力,不難猜測朝鮮已有能力自行生產(chǎn)該炮,這款二戰(zhàn)名炮又能在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令人懷疑。

      D-10式 100毫米坦克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蘇聯(lián)為了能有效打擊德國坦克部隊,開始使用100毫米艦炮研發(fā)坦克炮,1944年定型為D-10坦克炮。該炮主要裝備前蘇聯(lián)T-54/55系列主戰(zhàn)坦克,配備次口徑穿甲彈和榴彈以及破甲彈。在坦克上使用的該炮一般屬于D-10T系列,同時期還有以T-34坦克底盤的SU-100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使用的是不帶抽煙裝置的D-10C反坦克炮。

      D-25T式 122毫米坦克炮 其前身為A-19式122毫米加農炮,又稱M1931/37式122毫米加農炮,是20世紀30—50年代蘇聯(lián)裝備的軍屬牽引式野戰(zhàn)壓制火炮,主要用于提供間接火力,消滅敵有生力量,摧毀敵防御工事和后方樞紐。該炮研制可追溯到1927年,蘇聯(lián)重型火炮委員會開始為軍屬炮兵開發(fā)一種新型的122毫米火炮,并最終選擇了軍械部設計局輔助委員會完成設計工作。1929年6月,首門樣炮完成生產(chǎn),次年10月開始進行測試。值得注意的是,該樣炮共生產(chǎn)了兩根不同的身管,且都裝備了炮口制退器。1936年3月,該炮正式定型為M1931式122毫米軍屬加農炮。

      1937年起,蘇聯(lián)開始對M1931式加農炮進行改進,統(tǒng)一使用ML-20式榴彈炮的標準炮架,最終于1939年推出M1931/37式122毫米加農炮。蘇聯(lián)對這種設計形式稱為“復式炮”,同樣采用這種設計原理的還有D-20榴彈炮和D-74加農炮,該系列后來還用于我國的59-1式加農炮。該炮還配備了穿甲彈,以便用于直瞄射擊裝甲目標。

      1936年之后生產(chǎn)的A-19取消了炮口制退器。該炮于1946年正式停止生產(chǎn),其制造數(shù)量超過2300門,在戰(zhàn)后曾輸送到眾多華約國家使用。同時期,朝鮮也從蘇軍手中得到了這型加農炮。

      蘇聯(lián)曾針對該炮機動性差的問題,開發(fā)了ISU-122自行反坦克炮。同時期,正在研制新一代重型坦克的蘇聯(lián)希望A-19能成為第一代IS主戰(zhàn)坦克的主炮。在經(jīng)歷了諸多設計問題,并且對炮身和炮尾裝置進行了很多改動后,該炮被重新命名為D-25坦克炮,裝備IS重型坦克,后期進行一系列改進后,再次定型為IS-2重型坦克使用的D-25T坦克炮。朝鮮戰(zhàn)爭后,朝鮮得到了IS系列重型坦克,并一直裝備多年。

      2A20式115毫米滑膛坦克炮 該炮是世界上第一種大量裝備的滑膛坦克炮,也是蘇聯(lián)人在提升坦克炮威力上除增大口徑外做出的又一重要嘗試,其使用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威力普遍大于同時期的北約105毫米線膛坦克炮。該炮采用自緊身管,靠近身管中部有抽煙裝置,后期型號安裝有熱護套,以保證火炮不受熱脹冷縮影響精度。朝鮮人民軍仿制蘇聯(lián)T-62的“天馬”系列坦克廣泛采用了該火炮

      2A46式 125毫米滑膛坦克炮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lián)為了應對北約裝甲部隊的新一代主戰(zhàn)坦克,開始研制125毫米滑膛坦克炮。該炮較同時期的北約坦克,口徑普遍增大5~20毫米,同時具備自動裝填能力,在火力和射速上都較占優(yōu)勢。該炮在身管中部有抽煙裝置,并配備有熱護套。

      榴彈炮

      ML-2式152毫米榴彈炮 除了130毫米M-46加農炮,人民軍還擁有一種大口徑重型榴彈炮,即蘇制ML-20式152毫米口徑榴彈炮。

      上世紀初,蘇軍從引進的施耐德大口徑火炮中開發(fā)出了自己的152毫米壓制火炮,但其隨軍性和通過性未盡如人意,而且設計思路過于老舊。針對這種情況,蘇軍提出了新一代壓制火炮的開發(fā)需求。很快,ML-15和ML-20兩種方案進入競爭。相較于ML-20依托于原有152毫米榴彈炮開發(fā)的思路,ML-15全新開發(fā)設計炮架裝置具有更好的通過性和行駛速度。但蘇軍高層最后還是選擇了ML-20,其中一種說法是這種與原有裝備通用零部件的方法具有更高的經(jīng)濟效應,同時生產(chǎn)壓力也更小。

      從1937年起到1946年,ML-20陸續(xù)裝備蘇軍軍團級炮兵部隊,并在戰(zhàn)后向較多的親蘇國家進行了出售。其中,朝鮮也在朝鮮戰(zhàn)爭過程中和戰(zhàn)爭后期的蘇聯(lián)援助中獲得了這型裝備。上個世紀70年代,金日成參觀國內某軍工成果展,在裝備背影中曾有ML-20出現(xiàn)。

      ML-20榴彈炮也曾和履帶式機動平臺相結合,成為大名鼎鼎的SU-152自行榴彈炮。該炮在人民軍中的裝備情況長期以來處于并不明顯的狀態(tài),一是該炮十分古老,可能早已退出現(xiàn)役,另外近年來的多次人民軍演習中,該炮并沒有出現(xiàn)。但是,在2016年3月的朝鮮人民軍登陸及反登陸防御演習中,朝鮮人民軍第七軍團的防御陣地上卻出現(xiàn)了作為對岸壓制火力的ML-20榴彈炮。

      從人民軍演習資料中不難看出,ML-20是作為進攻部隊的牽引壓制裝備在后方出現(xiàn)。在引進了D-20式152榴彈炮之后,人民軍逐漸將裝備中心放在了新式的D-20和其自行化的改裝平臺上。ML-20的使用也逐漸減少。

      M1974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 該炮使用了朝鮮改裝自AT-S 59火炮牽引車的底盤,將1門仿制蘇聯(lián)D-20式152毫米榴彈炮的大口徑榴彈炮簡易地安裝在上面。與D-20不同的是,該炮在仿制過程中更換了炮口裝置,其炮口制退器形狀與D-20有著明顯區(qū)別,但是又和M1944式100毫米加農炮(蘇聯(lián)BS-3)有幾分相似。

      D-20式152毫米榴彈炮(我軍仿制版本為1966年式152毫米榴彈炮)是上世紀50年代,蘇聯(lián)設計定型的一款榴彈炮,因其身管倍徑將近30倍,已達到加農炮與榴彈炮的倍徑界限,蘇聯(lián)人又將這種火炮稱為加農榴彈炮。該炮最主要特征為其駐退復進機并列放置于炮身上部,并一直延伸到炮盾之外,和身管相連。

      上世紀60年代,我國軍工單位對D-20榴彈炮進行了仿制,使用脫胎于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炮架設計,研制成功了66式152毫米榴彈炮。該炮炮架的絕大多數(shù)零件可以與59-1式130毫米加農炮、60式122毫米加農炮通用。特別是中蘇關系惡化之后,我軍急需一種能有效壓制蘇聯(lián)坦克部隊的重火力裝備。所以,66式榴彈炮不僅具有曲射能力,還可以直瞄作為反坦克裝備使用,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多次邊境沖突中有效打擊了敵方目標。目前,66式152榴彈炮仍在我軍中服役。

      在上世紀80年代,該炮曾進行過一次大規(guī)模改進,改進后的66-1式152毫米榴彈炮曾大量出口中東某國。我國后續(xù)還曾在該炮基礎上進行長身管152毫米火炮試制,研制出86式152毫米加農炮。該炮因西方155毫米口徑火炮技術的引進而下馬,但其也為我國長身管火炮研制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從俄方獲得152毫米激光制導炮彈技術,可在粗略瞄準情況下做到首發(fā)命中。國產(chǎn)D-20已于上世紀末停產(chǎn),曾裝備過D-20的十余個國家中,朝鮮也是少數(shù)對該炮進行過改進生產(chǎn)的國家之一。

      人民軍在進行裝備引進仿制的過程中始終貫徹了“取彼之長,為我所用”的特點。所以,我們經(jīng)常能在某型朝鮮裝備上看到多種其他裝備的影子。特別是蘇聯(lián)解體后,朝鮮從當時的蘇軍中通過一些渠道得到了各式各樣的裝備,對這些裝備的研究大幅提升了人民軍的裝備水平。同時,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朝鮮曾向中東某國出口國大批各型裝備,從坦克到自行火炮應有盡有,既帶來了可觀的外匯收入,也為國內裝備提供了一次實戰(zhàn)機會。在這段時間內積累的經(jīng)驗為90年代朝鮮一大批新裝備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資料。

      據(jù)朝中社2014年10月24日相關報道,金正恩在人民軍總政治局長黃炳誓次帥、人民武力部長玄永哲陸軍大將、總參謀長李永吉陸軍大將和總參謀部第一副總參謀長兼作戰(zhàn)局長邊仁善陸軍大將的陪同下,指導朝鮮人民軍第526大聯(lián)合部隊和第478聯(lián)合部隊進行的對抗訓練。此次演習在平壤東南郊區(qū)的大園里火力示范場舉行。在這次對抗訓練中,第478聯(lián)合部隊的輕步兵部隊為了克服第526大聯(lián)合部隊工兵部隊布置的各種障礙物,并開拓機械化部隊的前進道路,在行軍過程中,一種許久未曾露面的自行火炮出現(xiàn)在行軍隊伍中。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這就是M1974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的改進型,西方稱為M1985(也有說法稱M1991)152毫米自行榴彈炮。該炮與傳統(tǒng)型號的M1974最主要的區(qū)別是其擁有全裝甲炮塔結構,大幅提升成員的防護效果。該炮最早曾于1992年閱兵中出現(xiàn)過,但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均沒有再度露面。

      同時,當天這輛編號為502號的新型M1985自行榴彈炮,其身管上并沒有安裝抽煙裝置,隨后的射擊視頻中也沒未能看到相關效果或者高壓氣體清膛的效果。這說明,朝鮮雖然擁有了全封閉裝甲炮塔,但并未為其安裝抽煙裝置。能看到在行軍期間,該火炮車組除了有人員駕駛車輛外,還有部分車組成員并不愿意進入車體,而是在車體外部充當“人肉裝甲”。不難看出該炮車內空間有限,人員舒適度不高的特點。

      在本次演習中,還可以看到這種新型M1985自行火炮后部有兩個門型結構。筆者推測,該炮后部在炮塔和車體上分別開有兩個艙門,上部可能同時作為拋殼窗使用,下部艙門應為人員物資上下火炮的一個通道。在2015年年底舉行的演習中,炮塔后部的艙門首次得到證實。但對于下部艙門的布置和具體情況,仍難以做出判斷。同時,這款自行火炮還在底盤前部額外安裝了駕駛員潛望鏡。另外,在2016年1月的人民軍炮兵比賽中,還出現(xiàn)了D-20榴彈炮的牽引版本。

      M1977(M1985)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 該炮最顯著的特征是其將1門D-30式122毫米榴彈炮直接安裝在履帶底盤上,全敞開式結構,僅前方依靠火炮防盾提供一定的防護能力。該炮前身為朝鮮的M1977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M1985式與M1977式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取消了M1977上的原版D-30榴彈炮炮口牽引拉桿。改進后的M1985式多次作為閱兵裝備亮相金日成廣場,其在朝軍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D-30式122毫米榴彈炮是上世紀60年代,蘇聯(lián)為了替換M1938式(我軍型號為54式)122毫米榴彈炮而研制的一種長身管榴彈炮。該炮一經(jīng)推出便在蘇聯(lián)軍內受到廣泛的好評,并作為蘇聯(lián)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主要出口武器廣泛裝備各國陸軍。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軍為發(fā)展122毫米榴彈炮,通過一些外交途徑獲取到了蘇聯(lián)D-30榴彈炮樣品,并于1986年成功定型1986式122毫米榴彈炮。隨后,對其炮架和反后座裝置繼續(xù)優(yōu)化,便有了后來的96式122毫米榴彈炮。

      朝鮮曾于上世紀70年代得到一批蘇制D-30榴彈炮,隨即進行仿制工作,其衍生型號不僅有傳統(tǒng)牽引版本,也有符合時代潮流的自行版本。

      早期朝鮮M1977自行炮上方安裝的D-30榴彈炮保留有牽引拉桿結構,這一點說明,早期型號的M1977確實僅僅是將傳統(tǒng)火炮架設在機動平臺上的方案。后期型的M1985式上已經(jīng)看不到原來的火炮牽引拉桿,并且后部的敞開式結構兩側也時常安裝一系列的防空導彈,保證其陣地防空能力。

      朝鮮的D-30榴彈炮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其炮兵演習中。據(jù)朝中社報道,2012年4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觀看朝鮮655部隊在平壤東南郊區(qū)大園里火力示范場舉行的綜合演習時,就有安裝在機動平臺上的D-30(即M1985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進行了實彈射擊演習。這次演習中出現(xiàn)的第655聯(lián)合部隊,是朝鮮裝備最為完善的幾支部隊之一,屬于朝鮮于上世紀80年代后期所建立的“訓練所”。該部隊屬于朝鮮機械化軍團(本世紀初被整編為機械化師),之所以采用“訓練所”的說法,完全是為了隱藏部隊規(guī)模和實力,是朝鮮“向南推進”的主力部隊之一。可以看出,由D-30改裝而來的M1985自行榴彈炮絕對是作為人民軍炮兵主力亮相于2015年閱兵。同時,這次閱兵中使用的該款自行火炮保留了原有的D-30火炮防盾。

      D-30榴彈炮原始射程20千米左右,使用特殊彈藥可以達到24千米左右的打擊范圍,可以作為近岸防護和要地守衛(wèi)使用。需要指出的是,部分西方情報機構所繪制的朝鮮火炮部署坐標中提到,朝鮮曾使用部分牽引式D-30在平壤西側沿岸布放。但筆者在查看相關陣地衛(wèi)星影像后發(fā)現(xiàn),所謂陣地僅有少數(shù)具備作戰(zhàn)條件,且并未看到部署的火炮,這些消息還有待考察。結合朝鮮之前在假目標設計和放置的經(jīng)驗,不能排除這些所謂被西方情報機構發(fā)現(xiàn)的火炮陣地是假目標和假陣地的可能。但通過以往資料分析,該炮在人民軍中裝備數(shù)量極大,很有可能是其陸軍壓制火力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 該炮是蘇聯(lián)20世紀30年代制造并裝備的師屬牽引式野戰(zhàn)壓制火炮,工廠代號M-30。

      1936年,蘇聯(lián)從捷克斯柯達公司引進專利,經(jīng)過國內改良與競標,M-30榴彈炮于1939年正式確定為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并于1940年開始大規(guī)模生產(chǎn)。1939年蘇聯(lián)步兵師編制中含兩個炮兵團,其中一個為榴彈炮團,裝備28門122毫米榴彈炮,不久又增加一個營的編制,每個師122榴彈炮裝備數(shù)量上升到32門1941年起,榴彈炮團被逐步裁減,師屬炮團榴彈炮數(shù)量裁減到16門,僅近衛(wèi)步兵師在戰(zhàn)爭后期恢復到32門編制。

      1951年,中國向蘇聯(lián)購買了60個步兵師的蘇制武器裝備,其中每個師屬炮兵團有一個榴彈炮營。這些部隊基本都入朝參與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其中122毫米榴彈炮在朝鮮戰(zhàn)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從蘇聯(lián)獲得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的生產(chǎn)許可,定型為54式122毫米榴彈炮。1954年8月,國營某廠成功試制出4門122毫米榴彈炮,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自行生產(chǎn)大口徑火炮的歷史。10月25日,毛澤東主席致信該廠,對該炮試制成功表示祝賀。

      在我軍中裝備的54式122毫米榴彈炮數(shù)量非常巨大,后來隨著仿制D-30榴彈炮的成功,54式逐漸退出現(xiàn)役。退出現(xiàn)役的54式122毫米榴彈炮有了一項新的工作,那便是影視作品道具。因為外形有幾分類似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而M2A1又在解放戰(zhàn)爭和朝鮮戰(zhàn)爭中多次出現(xiàn),所以部分54式榴彈炮客串起了美制105毫米榴彈炮的拍攝工作。

      由人民軍多次閱兵視頻不難推斷,其裝備的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主要配屬給類似于我國民兵武裝的朝鮮工農赤衛(wèi)軍,在正規(guī)軍中幾乎看不到這種裝備的影子,也沒有看到自行化改裝的改型火炮,應該是朝鮮民兵武裝的專屬裝備。

      (未完待續(xù))

      (編輯/筆嘯)

      猜你喜歡
      人民軍榴彈炮火炮
      美軍士兵正在試射M777榴彈炮
      軍事文摘(2023年1期)2023-02-03 05:08:46
      美海軍陸戰(zhàn)隊155毫米M777牽引式榴彈炮
      軍事文摘(2022年11期)2022-06-24 09:23:06
      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在演習期間發(fā)射M777 155毫米榴彈炮
      軍事文摘(2021年17期)2021-09-24 01:05:50
      火炮也減肥
      陸戰(zhàn)之神——火炮
      南非40毫米榴彈炮
      軍事文摘(2001年5期)2001-06-14 00:31:08
      對《火炮》一文不妥之處的商榷
      軍事歷史(1988年3期)1988-08-16 02:32:56
      火炮
      軍事歷史(1987年6期)1987-08-16 07:06:50
      观塘区| 昭觉县| 庆元县| 铜山县| 成都市| 集安市| 汽车| 霍山县| 三原县| 拜城县| 启东市| 鲁甸县| 闸北区| 姚安县| 集安市| 奇台县| 弋阳县| 浦江县| 津市市| 盈江县| 遂溪县| 洪洞县| 通河县| 永和县| 隆林| 临高县| 南召县| 张家港市| 绥芬河市| 崇阳县| 隆昌县| 上犹县| 崇左市| 太仆寺旗| 丰顺县| 东宁县| 邳州市| 象州县| 五常市| 布尔津县|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