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明,葉 飛,謝渡江,尤 威,孟培娜,錢煒椿,朱琳琳,張 航,賈海波,陳紹良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6)
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方法在冠心病帶教中的應用
吳志明,葉飛,謝渡江,尤威,孟培娜,錢煒椿,朱琳琳,張航,賈海波,陳紹良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6)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手術相關知識已成為心血管內(nèi)科實習帶教必不可少的教學內(nèi)容。本文比較以問題為中心(PBL)教學方法與傳統(tǒng)方式帶教PCI手術相關知識的效果。將入選研究生80人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中的冠狀動脈造影讀圖、PCI術后并發(fā)癥識別及處理能力均優(yōu)于對照組。PBL教學方法為心血管內(nèi)科臨床帶教理論與專業(yè)實踐緊密連接架起了一座橋梁。
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方法;冠心病
隨著我國冠心病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長,自20世紀80年代起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得到迅猛發(fā)展,我國PCI手術量逐年遞增,在各大、中型醫(yī)院普及開展[1]。因此,在心血管內(nèi)科見習、實習帶教過程中,PCI手術相關知識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內(nèi)容。以問題為中心(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通過小組內(nèi)部集中討論的方式,在帶教教師指導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相關專業(yè)知識及專業(yè)技能[2]。PBL強調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目前,PBL已成為教育界公認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在當代醫(yī)學教育改革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PBL能否應用于PCI手術相關知識帶教并提高其帶教質量和水平尚未見相關研究。因此,本文比較PBL與傳統(tǒng)方式帶教PCI手術相關知識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心血管內(nèi)科實習的研究生共80人,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40人,由19名七年制、21名“5+3”研究生組成,采用PBL帶教模式;對照組40人,由16名七年制、24名“5+3”研究生組成,采用傳統(tǒng)帶教模式。兩組年齡、性別及帶教時間等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1.2方法
1.2.1帶教方法(1)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實習方法及要求進行帶教。(2)實驗組:采用以問題為中心方法帶教。主要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輔以教師指導,運用實際PCI手術病例,按手術目的、手術過程、手術適應證、禁忌證等分成專題,分階段、分步驟實施PBL帶教。其過程主要包括“明確目標—確定方案—設問導學—討論互動—總結提高”5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準備階段):包括研究生入科后明確學習內(nèi)容和目標,教師準備教案、學生準備學習資料。研究生入科后,首先由高年資住院醫(yī)師將其分組,通過提問方式使各組學生明確PCI相關學習目標;告知學生心血管內(nèi)科教學方案和教學要求,從既往冠心病病例中挑選典型病例作為PBL教學案例,學生需根據(jù)帶教教師要求提前復習冠狀動脈解剖知識等,教案由帶教教師準備。此階段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帶教教師指導下主動收集、學習相關知識,獨立思考并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以及可能需要教師幫助解決的問題,學生需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參與查房和授課。第二階段(具體實施階段):包括示范教學查房、科室病案集中討論及集中教學講課3個環(huán)節(jié)。示范教學查房是指帶領學生進入病房對事先準備好的手術病例進行針對性的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科室病案集中討論就患者冠心病診斷是否明確、藥物治療是否合理、有無PCI手術適應證/禁忌證等相關專題展開,通過師生間相互提問、共同討論后獲得答案,充分體現(xiàn)師生相互學習、教學相長。最后,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觀看PCI手術視頻,就手術過程、相關器械進行講解和簡單操作。第三階段(總結階段):為教學質量點評,教學效果測評。
表1 兩組基本情況比較
1.2.2評價(1)實習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理論和操作考試,以檢驗學習效果。(2)通過問卷調查方式考查兩組教學相關指標。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表2 兩組學習效果比較(x±s,分)
如表2所示,實驗組及對照組的理論成績分別為(94.5± 5.2)分和(92.1±4.8)分,前者明顯高于后者,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操作成績包括4項,其中消毒、鋪巾及穿刺成功率兩組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冠狀動脈造影讀圖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且PCI術后并發(fā)癥識別及處理能力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
實驗組96%的學生對PBL教學法的反饋是教學模式新穎、靈活;91%的學生認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鍛煉;96%的學生認為團結協(xié)作精神得到培養(yǎng);86%的學生認為師—生—患三者有效溝通得到增強;94%的學生認為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性得到提高;91%的學生認為表達能力及PPT制作能力得到提高;93%的學生認為臨床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得到提升,這些指標均高于對照組。
PBL教學法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能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查閱大量文獻,歸納、整理所學知識與技能,有利于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精神;改變了“我講你聽,我做你看”“預習—聽課—復習—考試”四段式教學方法,讓呆板孤立的醫(yī)學知識片段化作整體知識鏈,觸類旁通,突出了“課堂是靈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教學理念。PBL教學過程中教師慢慢“隱退”,僅在關鍵時刻起到點撥、橋梁與教練作用,教師不再是唯一的數(shù)據(jù)庫,而是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科專家、信息的咨詢者[3,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其他學科運用PBL教學方法一樣,在冠心病介入治療帶教中PBL教學體現(xiàn)了3點優(yōu)勢:(1)為臨床實習生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以十分容易地獲得來自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信息;(2)可使PCI相關問題盡可能多地當場暴露,在討論中加深對正確理論的理解,此外,還可以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答新問題,使學習過程縮短,印象更加深刻;(3)不僅對心血管內(nèi)科理論學習大有裨益,而且可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能力,歸納總結、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能力,主導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等,對其今后從事心血管內(nèi)科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5,6]。
心血管內(nèi)科,尤其是PCI手術實踐性很強,而PBL為心血管內(nèi)科臨床帶教理論與專業(yè)實踐緊密連接架起了一座橋梁。
[1]王勇,范書英.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現(xiàn)狀和展望[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15,32(1):5-9.
[2]T A Marshall,M W Finkelstein,F(xiàn) Qian.Improved student performance following instructional change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J].J Dent Educ,2011,75(4):466-471.
[3]Joseph N,Rai S,Madi D,et al.Problem-Based Learning as an Effective Learning Tool in Community Medicine:Initiative in a Private Medical College of a Developing Country[J].Indian J Community Med,2016,41(2):133-140.
[4]Lu H,Peng Z H,Zhao L P,et al.Study on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ublic health problem-based learningcourse[J].Zhonghua Yu Fang Yi Xue Za Zhi,2016,50(4):373-376.
[5]Tomaz J B,Mamede S,F(xiàn)ilho J M,et al.Effectiveness of an online 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for training family medical doctors in Brazil[J].Educ Health(Abingdon),2015,28(3):187-193.
[6]Oh S A,Chung E K,Han E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s[J].Korean J Med Educ,2015,27(3):195-200.
G424.1
B
1671-1246(2016)21-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