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
“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在西北地區(qū)發(fā)展的實踐困境
——基于甘肅省Z縣的實踐
李冬梅
自2013年民政部“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實施以來,甘肅省各社會工作機構,公益都積極參與到“三區(qū)”農村社工計劃的服務中,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本文以甘肅省Z縣“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的實踐為基礎,分析了西北地區(qū)“三區(qū)”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就這些問題提出了改善的方向和建議。
社會工作;三區(qū);農村困境
民政部“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是在“邊遠貧困地區(qū)、革命老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開展專業(yè)農村社會工作服務,根據有關要求,從今年到2020年期間,民政部將每年為“三區(qū)”選派1000名、培養(yǎng)500名社工專業(yè)人才。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里,在與Z縣相關部門的官員、農村基層社區(qū)工作人員、其他社會工作機構負責人以及一線社工、農村社區(qū)居民、敬老院的長者、院舍孤兒等的接觸和交流中,發(fā)現基層對于社會工作的接納和認識遠不如城市,那么在這個整體對社工認知較低偏遠民族地區(qū)的社工服務項目究竟怎么去實現社工服務項目的實際效用?隨著民政部將重點推進農村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的逐步推進是否也將會影響未來農村社會工作的有序、高質量的發(fā)展呢?
甘肅省民政廳計劃每年選派70名社會工作者赴甘肅省13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并為當地培養(yǎng)35名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叭齾^(qū)”社工項目開展了已近兩年的時間,通過總結甘肅省Z縣“三區(qū)”社工服務的實踐,反思項目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整個評估走訪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三區(qū)”項目發(fā)展的困境,作為以“三區(qū)”社工項目為契機帶動當地社工發(fā)展的甘肅落后民族地區(qū),顯然還需要一個過程來逐步完善和深化社工項目及社會工作服務,尤其是目前的整個內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緩慢,社會工作人才相對缺乏,社會工作專業(yè)機構數量和質量相對不高,基層群眾對于社會工作的認知程度較低,政府相關部門在對社會工作支持力度上的不足等現實情況,也一定程度為內地社工服務發(fā)展增加了多重阻礙。通過總結甘肅省Z縣“三區(qū)”社工項目的服務經驗,探討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三區(qū)”地域環(huán)境普遍較差
“三區(qū)”社工項目旨在為邊遠貧困地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和革命老區(qū)提供專業(yè)的社會工作服務支持及推動當地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yǎng)。由于現行服務地區(qū)基本在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縣郊,文化、地域的發(fā)展差異導致當地整體環(huán)境相對較差,社工首先在選擇服務地點上就存在困境,而且能夠滿足社工開展專業(yè)服務的場所和服務設施也處于匱乏狀態(tài)。而且,由于各方面環(huán)境較差,來這里能夠長期堅持服務的專業(yè)社工少之又少。在項目實施的持續(xù)性上難以為繼。
(二)“三區(qū)”對社工整體認知度較低
社會工作做為在甘肅城市里都比較新鮮的事物,在邊遠民族地區(qū)就更是陌生。對于經濟發(fā)展較好的地區(qū),政府對于社工事業(yè)的支持也有目共睹,而對于這些落后的邊遠地區(qū),群眾對于社工的認知程度基本上是零。首先主要表現在當地政府,主要是受援單位領導對于社工的懷疑狀態(tài)。在接待和駐點的資金以及工作支持上依舊推托。
(三)專業(yè)社工督導匱乏
社會工作督導是專業(yè)訓練的一種方法,它是由機構內資深的工作者,對機構內新進的工作人員、一線初級工作人員、實習生,通過一種定期和持續(xù)的監(jiān)督、指導,傳授專業(yè)服務的知識與技術,以增進其專業(yè)技巧,進而促進他們成長并確保服務質量的活動。在“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中,沒有設置專門的項目督導人員,也沒有建立與項目相對應的完善督導體系。即使有督導,對于實際的基層工作也不是完全了解。督導在社工的服務指導和服務評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社工在服務過程中會遇到技術、資金支持方面的壓力,而且性格不一的案主有時也會給社工帶來一定的服務壓力。這時候,督導就要及時給予社工心理上必要的壓力疏導和技術支持。
(四)“三區(qū)”社工對于民族習俗認知不足
由于“三區(qū)”項目所在的地域的特殊性,需要三區(qū)社工對于民族地區(qū)文化,歷史,發(fā)展現狀和民俗人情做一個初步的評估。對于民族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將會影響到項目社工服務的有序開展,對于服務對象才能夠體現出足夠的尊重和重視。后續(xù)的服務信任關系才能建立。而當前項目派駐的社工基本都是漢族人,對于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并不是很了解,而且存在很多誤區(qū),因此在服務開展過程中,總會有服務對象在活動中途離場,以及在活動結束后的評估中,服務對象對于社工更多的誤會和不配合。因此對于社會工作專業(yè)發(fā)展來講,尊重當地文化風俗也是個別化、尊重原則的體現,更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發(fā)展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五)項目實施經費保障不足
根據民政部“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的實施計劃安排,選派人員工作經費為每人每年2萬元,由省民政廳負責撥付給派出社會組織單位。工作經費主要用于選派人員的工作補助、交通差旅、保險及培訓等費用,這只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服務人員的生活問題,而開展專業(yè)服務活動所需的活動經費卻沒得到充分保障。一是辦公經費和地點的選擇問題。在“三區(qū)”社工人才項目中,項目組的具體服務地點沒有具體明確。針對這些問題,目前項目運行主要采取行政干預措施,由省民政廳直接將服務社工安排到各縣市民政局,由各縣市民政部安排服務社工的生活、工作以及履行對社工的管理。但由于各市縣民政局缺乏了解社會工作的管理者,這就導致了一些服務項目的正常運行。二是活動經費保障問題。社會工作服務作為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其活動經費應由政府提供,而在實際項目運行過程中,只安排了項目社工工作相關的補貼,而開展專業(yè)服務的費用沒有額外列支,項目社工在需要活動經費時,找不到支持對象。
從當前西北地區(qū)“三區(qū)”社工人才服務項目點的服務情況和面臨的困境出發(fā),主要從自然人文環(huán)境、政府、當地對社工的認知度、項目督導、風俗習慣五方面出發(fā),探討了項目實施的問題與困境。通過相應的探討,“三區(qū)”項目不僅要從政府方面去提供有力的支持系統(tǒng),從資金、專業(yè)人員的分派,到整體項目實施的總體規(guī)劃,都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解讀以及有力的支持去實施。而且對于本土化的發(fā)展面前,“三區(qū)”項目作為促進“三區(qū)”本土發(fā)展的項目以外,還要兼顧社工人才的培養(yǎng),“三區(qū)”社工仍舊要按照當地特殊民情來展開適當的服務。社會工作者在“三區(qū)”服務過程中若能夠扎實做好本職的工作,將所習得的專業(yè)服務技術與不同服務對象相結合,真正深入到農村各類弱勢群體的物質、精神生活中去,才能體現出社會工作者的與眾不同。提高社會工作的專業(yè)認同,將會為日后的農村社會工作的有序發(fā)展提供更堅實的基礎。西北地區(qū)、民族貧困地區(qū)的社會工作發(fā)展除了本土的動力之外,還需要外部的助推力,通過內外合力下共同推動內地社會工作的發(fā)展。(作者單位:西北農歷科技大學)
[1]蔣艷.社會工作督導:有效性且必須[J].社會工作(理論版),2008,(8).
[2]鄭杭生.學術話語權與中國社會學發(fā)展[J].中國社會科學,2011,(2).
[3]陳忠華.從三區(qū)項目看農村社工事業(yè)發(fā)展的困境與突圍[J].中國社會工作,2011(2).
[4]梁淑平.三區(qū)項目的實踐困境探討[J].老區(qū)建設,2014(10).
李冬梅(1992-),女,漢族,甘肅金昌人,研究生,西北農歷科技大學,農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