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芳
兒童文學翻譯標準探析
□楊軼芳
兒童文學是適合兒童閱讀的,具有獨特藝術(shù)性和豐富價值的各類文學作品。進入 21世紀以來,兒童文學研究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個繁盛的學術(shù)領(lǐng)地。西方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發(fā)展十分迅速,而中國翻譯學界還沒有對此領(lǐng)域給予應有的重視。作者首先追溯我國近四十年來的兒童文學翻譯歷程,結(jié)合兒童文學的特點,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的兒童文學的翻譯標準并指出了使用于兒童文學的翻譯原則。
近四十年來,我國兒童文學翻譯的演變脈絡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上世紀70、80年代的調(diào)整復蘇期,這一時期的翻譯特點是譯介對象的經(jīng)典性與來源地多樣性;(二)上世紀90年代熱潮期。這一時期的翻譯特點是經(jīng)典作品的復譯,來源國的集中化以及兒童文學翻譯的規(guī)?;拖到y(tǒng)化。(三)21世紀的井噴期。這一時期的翻譯特點是經(jīng)典作品的復譯,譯介對象的獲獎性以及翻譯的時效性與經(jīng)濟性。近年來我國兒童文學的翻譯雖然取得了重大的成績,在數(shù)量上、種類上和視野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并逐步與世界兒童文學同步發(fā)展。但是,繁榮背后卻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如:復譯過多,譯文質(zhì)量不高、兒童文學翻譯地位不高、缺乏合理的翻譯標準以及批評框架等等,嚴重困擾著中國兒童文學翻譯向更高更遠的方向發(fā)展,對過去兒童文學翻譯的情況進行回顧與梳理,可以總結(jié)成績并發(fā)現(xiàn)不足,并能更好地展望未來。
由于缺乏一定的兒童文學翻譯標準,譯者往往依據(jù)自身的理解對作品進行翻譯,對原作品發(fā)生偏離的翻譯比比皆是,早期的兒童文學翻譯并沒有真正考慮兒童讀者的需求,滿足兒童的閱讀需要。就中國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而言,有從功能對等角度、目的論角度和讀者意識角度分別進行研究。這些論述偏重于西方理論,未能從根本抓住兒童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特征,屬于“概念式”的理論。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奈達的“等效”理論與兒童文學的“兒童本位”觀相結(jié)合,提出兒童文學翻譯批評的標準,即兒童本位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兒童讀者以及兒童文學本質(zhì)特征的基礎上,使原文意義在譯文中得以再現(xiàn),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最大等效。這里所說的動態(tài)對等,也就是動態(tài)模仿,這是一種綜合性的模仿。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以源語言為依據(jù)翻譯更佳,則以源語言為依據(jù)進行模仿;如果以譯入語為參照而翻譯更好,則以譯入語為依據(jù)進行模仿。所以說,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標準實際上是一種“優(yōu)先模仿”翻譯法則。該法則要求譯者將模仿視為一種變通優(yōu)化的手段,因此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趦和膶W的美學、語言、風格等特點,作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兒童文學的翻譯標準進行闡釋:“以善為美”的動態(tài)對等;“直觀生動”的動態(tài)對等;“追求快樂”的動態(tài)對等。
1.“以善為美”的動態(tài)對等
王泉根認為,成人文學大致傾向于“以真為美”的美學傾向,而“以善為美”則是兒童文學的基本美學特征。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征將“善”作為基本美學定義,一方面是指以文學作品達到教育兒童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指人類將對“善”的期望寄托于兒童的手段,通過文學作品表達人類對下一代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心靈修養(yǎng)等方面的傳遞和期望。兒童文學翻譯使中國的廣大兒童可以廣泛地品讀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溫暖和人性光輝,在閱讀中滿足自己的生命欲求,潛移默化地發(fā)展自己人性中的優(yōu)秀品質(zhì),即人性的“善”。好的翻譯作品為孩子的心靈之屋打開了又一扇明亮的窗戶,而糟糕的翻譯硬生生地將這扇窗戶遮蔽了。對于兒童文學的翻譯,應該秉持“善”的美學原則,追求源語言與譯入語之間的動態(tài)對等。“以善為美”的動態(tài)對等強調(diào)兒童文學源語言的讀者與譯入語的讀者在對作品審美上能夠“感同身受”,這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與作者“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文學作品是作家情志的載體,從翻譯美學上來說,翻譯文學作品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能否恰如其分地應乎原作之理,順乎原作之情,與源語言作者“情同意合”。那么,對于兒童文學的翻譯,譯者也應懷揣一顆“大善之心”,站在傳遞人間“真善美”的高度,在翻譯中奠定“善”的美學基調(diào),確保譯入語孩童在閱讀翻譯作品時也能感受作品中隱藏的“善”。
2.“直觀生動”的動態(tài)對等
兒童文學的語言特點是“直觀”和“生動”,追求的是淺顯易懂、直觀形象、簡潔有趣。這樣的語言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例如,兒童文學中存在著大量的擬聲詞、疊詞等,譯者在翻譯時,應該充分考慮目標兒童讀者的接受水平,在翻譯時做到“化難為易”、譯出童趣。例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一句Sunshine,daisies,butter mellow,turn this stupid,fat rat yellow.該句有兩種譯文。⑴ 陽光,雛菊,甜奶油,將這只胖笨的老鼠變成黃油油;⑵ 雛菊、甜奶油和陽光,把這只傻乎乎的肥老鼠變黃。由于原句中“mellow”和“yellow”韻律相同。譯者都保持語言特點,將老鼠的形象刻畫得非常生動,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韻律。譯文(1)采用疊詞ABB“黃油油”,實現(xiàn)了源語言和目的語最大程度上的動態(tài)對等,不僅直觀生動,而且保持了童趣。
3.“追求快樂”的動態(tài)對等
兒童文學是趣味盎然的快樂文學。兒童文學最基本的原則,在于可以引導兒童享受閱讀的過程。兒童文學對兒童的啟蒙教育是在快樂的前提下進行的。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時,要注意“快樂”的主旨,在譯文中傳遞快樂的信息。一方面,在語言上,保持源語言的趣味性,對于雙關(guān),韻律等兒童文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趣味語言應盡量保留;另一方面,在意境和主旨上,選擇積極樂觀的取向,避免沉重壓抑的話題。比如《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本暢銷兒童繪本,它描述了爸爸和媽媽離婚后,和媽媽住在一起的小孩和爸爸度過的一天。從圖片和文字,我們完全不會感知到父母離異的孩子的苦楚,相反,這是和爸爸度過的非常快樂的一天。父子倆一起看書,一起去電影院,一起吃東西...中國的兒童讀者也能感受到書本中濃濃的父愛和孩子的快樂。
兒童文學是整個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也應遵循文學翻譯“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兒童文學的主要讀者是兒童,這決定了兒童文學的翻譯不僅要保持原作的“豐姿”,而且要符合兒童閱讀的理解水平。(1)“信”主要是指忠實于原作的內(nèi)容。譯者必須把原作的內(nèi)容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遺漏或任意增、刪的現(xiàn)象。本質(zhì)上講,“信”要求譯者首先要完全讀懂原文。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信”,并不是完全“直譯”和“死譯”,應考慮兒童的心里特征和閱讀習慣,對于原作中不符合兒童接受和心理的地方應做適當?shù)母膭樱唬?)“達”主要是指語言通順易懂、符合規(guī)范。譯文必須是明白曉暢的現(xiàn)代語言,沒有逐詞死譯、硬譯的現(xiàn)象沒有語言晦澀、拗口的現(xiàn)象;沒有文理不通、結(jié)構(gòu)混亂、邏輯不清的現(xiàn)象。譯文不通順,問題往往出在語言邏輯轉(zhuǎn)換上。換句話說,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和中文句子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兒童文學翻譯中的“達”,要求譯者不僅應該遵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在選詞造句上更應該注重兒童的閱讀能力和年齡特征。例如,對于繪本的翻譯,語句就要簡單明了,切忌使用復雜艱深的詞匯。因為繪本主要針對3-6歲的兒童,該閱讀群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限,還不能理解國語復雜的詞匯。(3)所謂“雅”,就是要使譯文流暢,有文采。譯文的好壞取決于譯者對于英語原文的理解程度以及漢語的修養(yǎng)水平。理解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理解的結(jié)果,但是理解正確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有正確的表達。兒童文學翻譯的“雅”,決不是華麗的辭藻的堆砌,而是符合原作品的簡潔、有趣和美。在很大程度上,兒童文學的翻譯講究語句的韻律,使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趣味。例如,英國作家大衛(wèi).麥基的繪本《兩個怪物》里,有相當多的罵人的話語,但是譯者對這些粗鄙的話語處理得非常好,“你個又肥又笨的家伙”,“你個毛茸茸、長鼻子的傻瓜!”“你個無藥可救的呆木頭!”“你毛茸茸、大肥豬、沒頭腦、斜眼睛,就是一團亂七八糟!”“你又笨又可憐、暈頭暈腦、臭哄哄,就是一個膽小鬼!”讀者不僅不會覺得這些咒罵的話語充滿粗鄙之氣,反而可以想象兩個可愛的小怪物氣呼呼地互相指責的情景,而且,譯者還注意了形式上的一致,可謂達到了兒童文學翻譯的“雅”。
對于兒童文學來說,兒童觀是兒童文學的原點。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是“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對于兒童文學的翻譯,譯者不僅應站在原作者的角度來譯,更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來翻譯。在語言上,最大程度還原源語言的生動有趣;在美學上,實現(xiàn)“以善為美”的動態(tài)對等;在主旨上,積極發(fā)現(xiàn)并追求“快樂”的真諦。翻譯兒童文學,要對原作進行深入理解,譯出符合兒童閱讀水平和心理特征的的作品,達到適應于兒童文學的“信、達、雅”。
(湖南城市學院外國語學院)
湖南城市學院校級課題2015xj24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