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洋
摘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教會學生觀察生活,誘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設氛圍,情境。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輔以多媒體教學,美術課教學就能夠生動活潑,在教與學雙邊活動中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觀察創(chuàng)設;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323-01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對于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根本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不斷去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他們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不僅將激勵他們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探索和思考問題,而且還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我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如何優(yōu)化美術課堂教學,達到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1.教會觀察是奠定創(chuàng)造思維的基礎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廣泛的觀察生活,在生活實踐中積累感情經驗。事實證明,一個接觸面廣的孩子,往往比別人思維敏捷開闊得多,而且想象力極為豐富。我們要讓孩子走進人群,大膽地與他人交往合作,在交往中注意觀察他人的言談舉止,喜怒哀樂。引導他們發(fā)現人是活動的,是有感情的,每個舉動,每個表情都表達一種思想和感情。讓他們廣泛地接觸生活,如:走在馬路上注意觀察景物,到商店、超市購物,觀察貨物的分類擺放,到公園,動物園游玩,觀察動植物、風景、游客。在生活中教會學生關心周圍的人和事,使他們不斷地積累感性經驗,把這些捕捉到的信息,進行積累儲存,就可以成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素材。同時教會學生多方位感知,充分利用具體實物、圖片、教具,讓學生學會觀察靜態(tài)的實物。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觀察動態(tài)的畫面,使學生注意多變換觀察角度,全方位克服思維定勢,養(yǎng)成好的觀察方法,學生會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可以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思路開闊。
2.誘發(fā)想象是架設創(chuàng)造思維的橋梁
善于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善于抓住時機啟發(fā)學生想象,而且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提供聯想線索來促進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想象。
學生每天都在生活,但要真正反映表現生活時,就會感到茫然,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學生還停留在無意識狀態(tài)中,作為教師就要誘發(fā)他們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指導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現力的一瞬間。一次寫生課,全班面對眼前幾棵粗壯繁茂的參天大樹,個別學生有點無從下手。怎么辦呢?我首先要求他們做到三點:(1)留心觀察自身周圍的事件;(2)要善于發(fā)現其中最美好的東西; (3)找出其中的新、奇、趣。并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處理寫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用取舍方法或者用移位的方法,力求使構圖完美,意境更充實,并根據主觀感受,表現畫面情趣,使作品更有藝術感染力。藝術大師潘天壽說過:"藝術不同于自然"其意思說藝術作品不能照搬自然。因此在寫生課時,面對自然景物,學生經過仔細觀察比較后,教師應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讓同學們大膽去創(chuàng)造。果然有了良好的效果,在沒有生機沉寂的幾棵樹下畫上了幾個聊天、喝茶或打牌的人,有的同學則把大樹作為中景或遠景,而把大樹前的一條小路改畫成一條河。面對同學們很有創(chuàng)意的畫使我發(fā)現,盡管畫面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他們的想象力在這個年齡段也算豐富的了。不難看出寫生課給他們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同時也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高度概括,大膽取舍、豐富聯想,使他們創(chuàng)作出比現實景物更有生機,更為鮮明的藝術形象。
3.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的欲望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是從發(fā)現開始的。因此,在教學活動實踐中應圍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來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靈感。如在上"生動的小泥人"課件中,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我要求同學們設計自己熟悉的人,他們有的以"我的同桌"為主題,有的以"我的好朋友"為主體,也有以"我的童年"為主題的,每個同學都不想與其他同學設計的主題一樣。我一邊巡視指導,一邊提醒同學們用夸張、變形等表現手段,塑造作品。有個同桌倆人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倆合作以"童年"為題目,捏塑了一組小人物,表現的是暑假日,小伙伴們準備到郊外的山嶺上去玩耍。有的手拿風箏,有的肩背足球,有的手牽小狗,生動有趣。我抓住這一構思,播放了一首很有趣的歌曲《童年》,同時立刻讓同學們觀看這一組作品,進一步啟發(fā)同學的思路。加之在音樂的襯托下,不一會,同學們塑造出不同內容的小泥人,還有一位,他以"我的好朋友"為題目,捏塑了一本很大很厚的書。有倆個人從"書本"里伸出頭來向大家招手。他說:"我和我的好朋友找到了我們共同的朋友,那就是書。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朋友越多,我們的知識就越豐富",構思特別,富有創(chuàng)意。一節(jié)課結束了,同學們還沉浸在制作"生動的小泥人"的樂趣中,看著有趣可愛的小泥人作品,同學們自豪極了。
總之,小學生正處于可塑性極大的階段,"染于蒼則蒼,染于墨則黑"。因此,我們必須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教育和引導青少年,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工具,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質,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青少年一代樹立起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健康的審美觀,使之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祖國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