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珊珊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302-01
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教學的實質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歷史教材,同老版本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課標下的歷史教材對于教師課堂駕馭能力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用好新教材教材,上好新課程,精選好練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解題能力,已經成為我們大家值得研討的課題。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做到教師指導下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結合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四點:
1.提高學生學習閱讀歷史知識的興趣
歷史學科在初中時不屬于重點科目,學校,學生也都并不能重視。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找到"話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就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指導學生就課堂獲取的信息,再通過各種手段和媒體獲取其他的歷史信息,組織學生進行對史實的辨別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結論。例如講到春秋時代時,我順便提了一下《左傳》里面的典故:齊國崔杼弒殺齊莊公,殺了之后,立景公為王,自立為相,新君上位,總要粉飾太平,于是令史官記錄。太史記錄:"崔杼弒君"。這樣寫崔杼當然不愿意了。殺了重寫,太史官的弟弟已經明白哥哥死掉的緣故的情況下又是寫了相同的記載。下場當然是一樣了。太史的三弟承接兩個哥哥的職務,仍舊是如實的記錄下來這件事情。崔杼沒有辦法,這才罷了。而南史氏聽說這件事情,聽說太史盡死,趕忙刻好竹簡,帶著寫好的史料要去。到了之后,聽到書已經寫成,這才罷休回來。給同學們講這樣的故事,是為了告訴同學們歷史的嚴肅性和真實性。同時不定時的穿插一下典故,同學們不會將歷史理解為簡單地時間和事件的記敘,從而在學的過程中學到歷史知識。
2.故事入題,創(chuàng)設情感空間
從上課開始,就用故事的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如教學"新中國的外交成就"時,教師以親切生動的語言講述幾個歷史小故事。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深受外國資本主義的欺凌。一次,在一個記者招待會上,一名美國記者看見周總理使用著美國的鋼筆,便想羞辱周總理一番,于是帶著挑釁的口吻對周總理說:"你堂堂中國總理,為什么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周總理笑了笑對這名記者說:"你可能不知道,這支鋼筆是我的一個戰(zhàn)友在朝鮮戰(zhàn)場上,從美國侵略者身上繳獲的戰(zhàn)利品,送給我做紀念品的。"美國記者黯然離開。還有一次,美國記者問周總理:"中國走的路為什么叫馬路?"周總理回答說:"因為中國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親切動人的歷史故事,使學生油然而生對周總理的敬意,便帶著激動的心情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3.豐富教學內容
中學學生的課業(yè)重,課余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學生學習興趣高。要從課堂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歷史等各方面的興趣,就必須讓精彩紛呈的歷史有機的與課堂教學互相利用,使各類藝術互相滲化,保持課堂內容的新鮮感。多開展實物寫生和戶外寫生采風,同樣對提高學生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其實,新教材中有許多的地方"留白",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發(fā)揮無限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所以,我們不能象以前一樣"就課本教課本"而應基于教師和學生的經驗,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將課堂變?yōu)?師生共建新知識的過程"。
4.創(chuàng)新初中歷史教法
4.1 興趣教學法。①增加適當的課外知識。教師在吃透教材、梳理教材的同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跟教材內容相關的、不在課本之內的知識,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②轉換師生角色。嘗試讓學生來當老師,這樣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且教師在學生講解的過程中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掌握程度,在學生講解結束后再加以補充。這種教學方法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既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又能加強學生掌握知識的扎實度;③利用多媒體。視聽效果往往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加形象、更加直觀的理解。
4.2 交叉串聯法。歷史知識主要是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幾個基本要素組成的,那么歷史教師也可以從這幾個基本要素著手,通過這幾個基本要素將相關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例如,以時間為線索,可以列出不同年份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以地點為線索,可以按照地區(qū)、國家、同盟等來講述歷史之間的聯系;以人物為線索,可以講述某個人物所經歷的年代和發(fā)生的重要事件,從人物和時間中去理解歷史背景作用于人的結果;以事件為線索,可以講述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局,歷史就是由無數的事件一一組成,從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矛盾是貫穿歷史的一個重要線索,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要理清不同階段的主要矛盾,了解矛盾發(fā)生及解決的過程,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每一段歷史。歷史知識就像一張網,交叉串結,我們要能從任何一個節(jié)點縱向或者橫向或者交叉地理解歷史。學生在此中也會積累相應的經驗,并能在學習中融會貫通、加深理解。
5.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低年級是關鍵,培養(yǎng)歷史情結是重點
有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統(tǒng)計表明:表示很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學生占55.3%,而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僅占2.8%。學生沒說不喜歡歷史,可教師卻在抱怨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1)因主課學業(yè)繁重緊張,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看小說看電視等緩釋緊張情緒的功能。(2)某些歷史知識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fā)了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了一時的沖動。這些統(tǒng)計表明,目前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還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歷史情節(jié)中(這可能受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影響),也就是停留在直接興趣這一層次上。直接興趣是不穩(wěn)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比如知識簡單易懂、概念重復講述、結論不易理解、內容難記難背等,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一旦學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難時,直接興趣就會衰減、消失。改善之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5.1 如前所述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愿"學。
5.2 提高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讓學生"樂"學。至少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fā)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fā)展加以認識;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如開設歷史講座、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性的紀念活動,等等??傊?,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讓他們覺得至少在學校里,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5.3 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成功心理,使學生"喜"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與高年級比較,普遍感到困難,出現"怕"的情緒。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強學生的成功心理,這對穩(wěn)定學習興趣有極大作用??梢越Y合教學由淺入深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層次的內容,作出達標的要求,對學生每達到一個層次,進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有信心進入下一個層次學習。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獲得不同的成功感覺??傊?,教師要對學生的每一點成績和進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勵,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抱有信心,最終保持歷史學習的穩(wěn)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