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成宇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282-01
質疑也就是提出問題,是探索新知識的開端,是探求新知識的動力源泉。學生的提問水平,直接反應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應該受到大家的重視。
1.學生不會提問題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1 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不深入。有的學生學習物理還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對物理概念、規(guī)律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和透徹理解,無法把發(fā)現的現象和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并提出質疑。象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上常常是沒什么問題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簡單、很膚淺的問題。
1.2 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質疑的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有的學習慣于接受已有的現象和事實,缺乏敏銳的洞察力,懶于把已有的現象和其他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問題。
1.3 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內向的學生不著于與人交流,害怕提問題;缺乏自信的學生羞于向老師提問題,他們害怕所提問題太簡單而被人嘲笑,因此,雖然有問題,但寧愿悶在心里,不肯向老師或同學提問。
1.4 教師方面的原因。學生是否敢向老師提問題是與老師個人性格、品質有關的。通過調查了解發(fā)現,太過于嚴肅的老師常常使學生望而生畏,使本來就有點膽怯的學生更加不敢向老師提出問題;有的老師對學生提出的簡單問題不以為然,回答時輕描淡寫,以為問題簡單無需詳細講解,結果,這種不耐煩的作法很容易傷學生的自尊,甚至有時會使學生產自卑心理,這樣的學生以后再也不會提問題了。
2.針對學生不會提問題的原因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
2.1 營造教學氛圍,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倡導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他有一句格言:"當仁不讓于師"。他教導學生在"仁"面前不分師生,一律平等,學生不要因位卑或年齡小而謙讓老師。在教學中,他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意見,闡述自己的看法,反對盲目服從,不贊成"對吾言無所不悅"的態(tài)度。正是這種民主的風氣,才有子路、冉求、樊遲與孔子的爭辯;正是在這種氛圍下,才會培養(yǎng)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無獨有偶,20世紀20年代全球物理學研究的主要中心之一――丹麥哥本哈根理論研究所以它民主、平等、自由討論和相互緊密地合作的學術氣氛吸引了一大批有才華的年輕物理學家來這里學習和工作,這里被稱為諾貝爾獎的搖籃。先后有七八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玻恩、海森堡和泡利,他們發(fā)現的"測不準定律""互補原理""不相容原理"、量子矩陣力學和量子統(tǒng)計力學等成為量子力學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
從以上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只有在民主、愉快的氛圍中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積極的思索,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建民主、愉快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從而樂于接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積極主動思考問題,敢于質疑問難,主動探索。
2.2 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題。不管是課內還是在課外,只要有對物理現象或作業(yè)練習中有問題,都應該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來。并且對于學生大膽的猜測和疑問要積極充分地給予肯定,即使有些問題是錯誤的,或者提出的問題是很粗淺的,很"愚蠢"的,我們也要好好地珍惜它們,積極給予解答,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決不可嘲諷打擊,傷害學生的自尊。同時,應該告訴學生提出質疑、解答質疑是一個人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問題,并力求建筑答案。
2.3 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現象中提出問題。 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有時,一個很平常的現象包涵了深奧的物理規(guī)律。例如,讓學生回想:在冬天脫毛衣時會有劈里啪啦的聲音;用塑料梳子梳頭發(fā)時,頭發(fā)總是隨著梳子飄;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鏡的同學剛走進食堂,眼前就成了"霧蒙蒙"的一片;行駛的汽車突然剎車,乘客會俯沖向前""這些事例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歷但未曾深究過的,當教師在課堂上把它們呈現給學生時,自然會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引起質疑,進而對問題進行探究。
2.4 示范物理問題,引導學生從物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在平時與學生交談時,學生會這樣說:"老師,我課堂上聽得懂,可是自己課后翻書,卻有好多地方不明白"。我說:"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呢?把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但學生卻不能將他的思考和疑惑提出來。要提高學生提出物理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在提出問題方面提供好的示范。
如《加速度》一課中從正面提出問題:為什么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量相同,而不是與速度方向相同?在《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一課中可以用"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怎樣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引入本課內容,再用逆向提問的方法提出" 已知物體的受力情況,可以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那么,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怎樣確定物體的受力情況呢?"通過這兩個問題作為貫穿本課的線索。如在《功率》一課通過類比方法提出"速度、加速度、功率的定義有什么相似之處?"
提問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我們積極的思考,就會收獲累累。素質教育不但要重視教授文化知識,還要重視學習方法,尤其是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真正抓住了素質教育的核心,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