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生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270-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動,課堂教學面臨著重大的改革。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不斷學習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在新課改教學思想的指導之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從而激活化學課堂,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質量。下面,筆者結合化學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運用學案導學法激活化學課堂。
1.學案導學的關鍵是學案的編寫
學案導學的優(yōu)勢在于高質量的學案。學案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生用來進行自主學習的材料,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過程、學法指導、達標訓練、思維拓展等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編寫學案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參資料,確定教學目標;要研究和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和易錯混漏的知識點;要了解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認知水平,提高學案的針對性。在設計學案時,我一般將一課時的內(nèi)容寫成一個學案,這樣有利于控制本課時學習的知識量,加強授課的針對性、計劃性。教師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1 主體化原則。學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適當?shù)臅r候也可讓學生參與學案的編寫,這樣既可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1.2 問題化原則。學案中設計的問題來源于課本,適當?shù)脑O疑有助于學生主動地探究,將知識點轉變?yōu)樘剿餍缘膯栴}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的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例如《化學1》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中關于鹵素性質的引入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夏天開自來水龍頭,有時會聞到一股刺激性的氣味,你想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從氯氣的用途了解氯氣的相關的性質。
1.3 方法化原則。學法指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逐步由"學會"變?yōu)?會學",能夠用已學方法去解決新問題、新情況等。
1.4 層次化原則。學案應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來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設疑必須把握適當?shù)碾y度,太難太易的都不足取。學案中設計的問題不能跨度太大,出現(xiàn)跳躍,否則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而應鋪設跳板,降低學習難度,理順思路。
1.5 系統(tǒng)化原則。對于一個知識點或一個章節(jié)、一個專題的學案應建立一個知識的感知體系,在學案中要有知識的感知、剖析、深化和拓展,以及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對于教材中探究性的內(nèi)容,教師在學案中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有一個能夠不受限制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環(huán)境和機會,提出質疑,同時為學生介紹一些適當?shù)难芯糠椒?,提供必要的探究條件和手段,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或實驗來驗證所學的知識,以及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案。例如向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先變紅后褪色。我先讓學生根據(jù)習題猜測酚酞褪色的原因,學生認為是由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產(chǎn)生的氫氧化鈉造成的,或是由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Na2O2+2H2O=2NaOH+H2O2生成雙氧水的強氧化性作用。再組織學生討論,進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加深學生的認識。一個學案能清楚完整地反映一節(jié)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以及應培養(yǎng)的能力,也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在學案上教師分層提供不同題目,學有余力的學生就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果學生把每份學案認真地整理起來,就是一份復習指導材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在復習階段進行查漏補缺。學案使許多知識都落到了紙上,并給學生留出記筆記和做小結的地方,解決了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例如原電池原理中正負極的判斷,電子的流向等內(nèi)容,有些學生感覺比較簡單,疏于記憶、整理,到學習電解的內(nèi)容時就容易出現(xiàn)混淆。
一個好的學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師必須潛心研究,分類突破,來挖掘學案的潛力。備課組可以在集體備課的前提下,兩人一組設計出學案,比較并加以修改、充實。教師不能把學案當成變相練習,否則不但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會加重學生負擔,與素質教育相違背。
2."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施
2.1 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將學案精心編寫好后,于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并在學案的指導下對課堂學習內(nèi)容進行自主的預習。同時教師要對學習方法進行適當?shù)闹笇В纾阂刂茖W生的預習時間,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學生用紅筆劃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內(nèi)容;帶著學案上的問題看書,并標出自己尚存的疑問,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等等。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學生預習的反饋信息,以使上課的講解更具針對性。
2.2 課堂討論、探索階段。在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學案中的綜合程序問題。對于一些基礎知識,可以教師提問學生,也可以學生問教師。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知識,一般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小組討論。筆者在實踐中主要采用了下列兩種具體的教學程序:(1)誘導式:提問―討論(探究)―歸納。誘導式教學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課的教學,就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首先通過提問和討論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無須教師做全面的講解,也避免了課堂中過于沉悶的教學氣氛,同時也可使教師有時間解決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歸納環(huán)節(jié)是在討論的基礎上作出的,要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得出規(guī)律性的結論。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般要求由學生自己闡述最后的結論。(2)開放式:假設―探究―結論。開放式教學模式一般用于單元復習課,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學會如何將知識應用于具體的問題解決活動,帶有研究性和實驗性。此種課型的學案所涉及的知識往往是一些高級知識,學案中設計的問題也往往具有開放性,甚至沒有唯一正確答案,要求為學生介紹一些適當?shù)目茖W研究方法,以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學指導上常常采用合作學習和交互教學方式,教師一般扮演幫助者、啟發(fā)者和指導者的角色,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不受限制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環(huán)境和機會,提供必要的探究條件和手段,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或實驗驗證所學的知識和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2.3 課后鞏固深化階段。(1)小結。在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講解、解決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網(wǎng)絡,宏觀、全面地把握教材;(2)能力內(nèi)化。美國某大學有一句名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因此,要把一些課堂上嘗試過的東西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掌握的能力,就必須付諸行動。課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預習時有疑問而課堂上未能完成的問題,對學案進行及時的消化、整理、補充和歸納。
在新課改下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不斷研究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以新的教學理念作為授課的指導思想,做好教學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