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纓
[摘要]被稱之為“活化石”的儺戲深深地扎根在了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為我們研究中國戲曲的源頭提供了較高的參考價值?;诖耍疚膶⑼ㄟ^分析湘西儺戲音樂的現狀,進而論述湘西土家族儺戲音樂藝術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
[關鍵詞]儺戲音樂;特征;美學價值
湘西土家族的儺戲又被稱之為儺神戲或者是湘西儺堂戲,它是湖南地區(qū)最古老的戲劇曲種之一。儺戲起源于最古老的巫儺法事,后經時代的變遷由巫儺法事到儺壇上戲再到儺堂正戲這一過程,逐漸演化成為我國戲劇的一種形式。在法事活動中常有儺壇上戲的身影出現,但是到了儺堂正戲階段就已經能夠作為獨立參加演出的戲劇種類了。
一、儺戲音樂的特征
(一)板式方面
湘西土家族地區(qū)的儺戲音樂主要采用“散板”的基本板式來突出戲劇的效果。儺戲板式可以分為“散板”和“緊打慢唱”兩種形式。所謂的“散板”主要指的是不論是在使用鑼鼓進行伴奏的時候,還是旦角在開唱的時候,其板式的節(jié)拍都是較為自由的。比如說《打路調》中的“剁板”,為了表現出激昂的情緒,在板式方面以急速的節(jié)奏感并配以適合朗誦的旋律,使這一出戲劇充滿了美感。再比如說《童兒調》,由于這出戲比較抒情,因此適合使用節(jié)奏緩慢的“慢板”來伴奏。而“緊打慢唱”的方式主要是指以自由節(jié)拍的形式展開唱腔,在使用鑼鼓進行伴奏的時候應當采用流水板的形式使節(jié)拍有次序的進行。
(二)襯詞方面
在湘西儺戲音樂的襯詞方面大多是采用了“啊、哈、噢、哎、哪、啊……”這些富有當地語言特色的襯詞,使儺戲的唱腔極具當地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湘西音樂藝術。
(三)倚音方面
儺戲唱腔習慣將各種各樣的裝飾音置于骨干音的前邊或者是后邊,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唱腔效果。
(四)滑音方面
儺戲音樂的唱腔不僅在倚音方面表現出了奇特的唱腔效果,而且在滑音方面也極具地方特色。它主要是采用湘西民族特有的腔調來進行上、下滑音的。這種奇特的唱腔方式既能完美的演繹出富有湘西民族特色的地方語言文化,又能突出土家族地區(qū)山民樂觀開朗的純樸性格。
二、湘西土家族儺戲音樂藝術的美學價值
(一)儺戲音樂在情感方面表現出的猙獰美
在古時候,哭喪腔是一種道教為超度亡靈而采用的一種唱腔形式,通過悲悲切切、凄凄慘慘的氛圍來表現出對逝者的一種悼念之情。由于儺戲是為了表達人們對于神的敬畏之心和信仰之情,為了突顯神靈的神圣不可侵犯,也為了表達人們對于擁有無邊法力的神的依賴敬仰之情,因此,儺戲中借鑒了哭喪腔的形式,通過在運腔和速度上進行調整來渲染肅穆和森嚴的氛圍。在情感方面表現出猙獰美的最典型曲目就是《開壇請神》,其旋律可怖、音調怵栗、氛圍驚懼,很好的突出了儺堂法事的森嚴猙獰。
為表達對神的敬畏之心,在儺戲音樂的演繹中通常都會以湘西地區(qū)獨有的配音樂器(司刀和牛角)結合演唱者臉上可怕的面具和身上具有神秘圖案的法衣,并配以香煙繚繞的神案來勾勒出一幅莊嚴、陰森、恐怖的敬神圖,通過渲染這樣一種氛圍來沖擊人們對于未知鬼神的敬畏之心,這樣也就使其更加相信在他們的身邊必定存在著一個森嚴的鬼神世界。通過這種猙獰的表達方式來激發(fā)人們對于鬼神的敬畏之心。
(二)儺戲音樂在效果方面表現出的空靈美
由于儺戲音樂在表現手法方面主要是憑借巫師自然的唱腔而不借助多余的樂器,因此,由調式和調性的模糊功能造就了儺戲音樂在其效果方面所表現出的空靈美。通常情況下,主音被確定之后,其他的音就會變?yōu)檫^渡音,或者是在轉調的過程中所出現的音調若有似無的效果,這種表現形式不僅豐富了儺戲音樂單一的調式,而且在其表現出的效果上又給人增添了意外的感覺。比如說《白旗·之一》這一戲曲中,在其第一句中就利用了商和羽音之間的層疊模糊來劃分主次,但是到了第二句的時候,下屬的商調仍然以其正常的旋律進行,主音卻毫無征兆的落在了徵音上,通過打破旋律本身的發(fā)展模式給人以意料之外的新奇。恰恰就是這種意外的變化,利用若有似無的調性和調式的手法使得單一的曲調千變萬化,但是這種變化沒有多久便戛然收腔,使得觀眾們仍然沉浸在音樂中而回味無窮,似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
(三)儺戲音樂在音樂形式方面表現出的素樸美
湘西土家族儺戲音樂藝術與現代化傳媒娛樂文化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沒有伴奏樂器對其進行“包腔”,只是通過最樸素自然的“清唱”形式來進行演繹。在儺戲音樂藝術中,它摒棄了高低起伏的旋律,只以謬鼓問奏的形式來表現“起、承、轉、合”的動人旋律,而在其演繹的過程中則通過使用“操板式”的自然行腔的方式并采取同音重復的方式來確立“6-1-2”這個大二度與小三度之間的旋律,不僅如此,它還借由宮、商、角、羽各音之間不間斷的重復和交疊來突出儺戲音樂由靜到動,再由動到靜的鮮明特征。儺戲音樂主要利用各音之間重復交疊的方法來確立音樂本身的旋律,通過淳樸自然的延伸與逐漸的深入來取得歌腔樸素自然、形象質樸真實、旋律流暢動人的審美效果。這種樸素自然的藝術表現形式不僅不落俗套,反而符合居住在偏僻落后湘西地區(qū)普通山民的審美觀念。對于那些文化不流通、視野不開闊、消息相對閉塞的小村落來說,在這里居住的村民就是與自然為伍,過著質樸的生活,而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是最古樸、最自然的。由于儺戲的音樂形式是通過采用自然行腔的方式來表現的,所以在演繹的過程中并不會憑借繁復多樣的樂器來渲染音樂的氛圍,反而是借助巫師本身自然淳樸的音色和音質來突出音樂的美感。這種利用“清唱”的方式來表達真實情感的音樂形式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儺戲的本質就為了表達淳樸山民們敬神的信仰,而其音樂的表達形式也多借鑒了湘西一帶的山歌、民歌等特征,主要通過最純粹的音質來表現音樂而不是借由多種音樂技巧和手法等其他形式來表現的。在《論樸素的詩和感傷的詩》中,其作者席勒曾認為“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表達才能達到詩文的最高境界,他強調的就是最真實、最自然的樸素之美。而在儺戲中恰恰是因為借由了巫師“清唱”的方式,反而還原了湘西民族淳樸自然的民風,使其超脫了當時的音樂表現形式,返璞歸真,賦予了儺戲樸素自然的情感,更易被湘西民族地區(qū)的山民們理解和接受。
(四)儺戲音樂在劇情演繹方面表現出的詼諧美
在湘西土家族的儺戲中,正戲通常被分為三部分,即“上洞”、“中洞”和“下洞”,正戲主要以其幽默詼諧的人物對話和滑稽逗趣的人物形象聞名,常常使觀眾忍俊不禁。這種喜劇性突出表現在正戲的情節(jié)上,拿《買豬》一曲來說,這篇曲目主要講述的是一個進京趕考的書生與幫他挑擔的人在途中所發(fā)生的一連串的小故事。在戲中,出演挑擔的秦僮是一個光著腦袋、駝著背且嘴巴歪斜的角色,他的怪形怪貌和怪腔怪調,再加上在戲中名叫干生的書生頻繁使用豬尿泡敲打他的大光頭,使得觀眾們不時的開懷大笑。盡管這種表演很粗俗,但是這種通俗易懂且時不時逗人捧腹大笑的表演方式正是當地村民們可以接受的,是當時當地人們審美觀的一種表現。在儺戲的傳統(tǒng)劇目中人們最喜歡看一些類似鐵匠妻子扯住了鐵匠的腳而幫了倒忙的戲;而像笑和尚想要娶老婆和夫妻問的揶揄等科白也是頗受他們喜愛的劇目。從這點可以看出,所謂的“娛神”不過是一種對神靈的寄托之情,真正娛樂的不過是他們自己罷了,而這也正是儺戲音樂藝術戲劇性的來源,賦予了儺戲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它與湘西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其經久不衰的核心所在。
(五)儺戲音樂在內容取材方面表現出的純樸美
在儺戲的表演中,它所選取的內容多是與基層勞動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說姑嫂婆媳之間的事情、書生書僮之間的對話等等。比如說當時比較出名的一出《安安送米》,這出戲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婦女與其相愛多年的丈夫迫于封建壓力而引發(fā)的一系列悲歡離合的故事。這出戲之所以典型就在于它的取材無論是在人物情節(jié)方面,還是在劇本的結構和表演方面都是近乎完美的,它表現出了在當時,婦女受到封建社會迫害的事實。這種貼近生活的劇情不僅不會讓觀眾排斥,反而因為與其息息相關而更受歡迎。儺戲不僅在語言的表現形式上更趨于生活化,更貼近底層群眾的生活,而且在劇情的選擇上也多以日常生活中瑣碎的婆媳糾葛或者是婚喪嫁娶等事情為主。因此,儺戲在當地的表演受到了廣大底層群眾的歡迎。
(六)儺戲音樂在表演形式方面表現出的藝術美
在清末明初,《搬鐵匠》還是作為一出獨角戲上演的時候,它是先經過唱儺堂的見聞,然后再唱起山歌,之后再開始打鐵的表演,最后在板斧打造好之后交給開山便可以退場了。但是,經過漫長的一段演繹時期,這出戲已經不再局限于獨角戲,而是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丑、旦的對子戲,且其劇情也更為詼諧幽默,比如說在劇中,鐵匠夫妻做開爐打鐵之勢,當鐵匠高喊“打頭”,鐵匠的妻子便用扇子輕擊鐵匠的頭,再當鐵匠大叫“打尾”的時候,他的妻子便用扇子敲打他的腿等。在儺戲中,像這類詼諧幽默又不失表演性的劇目不勝枚舉。在儺戲的演出中,一般都是以三面向觀眾的形式在主人家的堂屋中進行演出的,其常見的布置形式為將方桌擺放在堂屋靠近神壁的地方,樂隊分別落座到方桌兩邊,當時的主持人也就是劇情中打鑼的。盡管儺戲在當時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表演性,但其在表演方面的形式仍然比較簡單直白,旦角通常都是由男性來扮演的,當開始演出時,旦角面向里背向觀眾從上場門后退出場,當簡短的介紹性唱段完成后方才露出真面目。除此之外,儺戲中使用的面具也是一大特色,它結合了古代儺面森嚴可怖的臉譜,但是又借鑒了兄弟戲劇藝術的優(yōu)點,通過詼諧幽默的對話、輕松愉悅的氛圍、撩動人心的歌舞,使得儺戲的演出更加有趣味,更加引人入勝。
三、結語
被稱為“活化石”的儺戲深深的扎根在了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并在這里形成了極具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它樸素的表現形式、猙獰的情感表達、空靈的音樂效果都為觀眾帶來了絕美的視聽享受。儺戲文化不僅為我們研究中國戲曲的源頭提供了較高的參考價值,而且對于弘揚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意義也極其深遠。因此,我們要重視對儺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要保護好華夏民族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