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烏果
【摘 要】圖象是描述物理過程、展現物理規(guī)律、揭示物理問題線索的重要方法。利用圖象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稱之為圖象法,又稱之為數形結合的方法。是學生學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關鍵詞】巧用;圖象法
眾所周知,高考理綜試卷歷來是社會的敏感話題,而物理在理科綜合300分中占了120分,歷來是理綜難易程度的方向標??v觀近幾年物理高考試卷,與圖象有關的試題,無論在選擇題還是在實驗、表述或綜合測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且有增長的趨勢。已成為歷屆高考考查的熱點,大約占總分的13%。高考考綱明確指出,考生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圖像進行表達、分析。因此要求學生能做到三會:①會識圖:認識圖象,理解圖象的物理意義;②會做圖:依據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物理規(guī)律作出圖象,且能對圖象變形或轉換;③會用圖:能用圖象分析實驗,用圖象描述復雜的物理過程,用圖象法來解決物理問題。因此是否靈活應用圖象法已成為衡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高底的標準。
一、學生運用圖象法解題應注意下列問題
(1)在函數關系中強調要看清坐標軸的名稱,特別注意單位是否使用國際單位,明確圖象的含意。物理圖象直接反映的是坐標軸所表示的兩個物理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坐標軸不同,圖象所表達的物理意義也就不相同,因此在識別圖象時首先確定圖象坐標軸的名稱,弄清楚坐標軸所表達的是什么物理量,注意圖象坐標是否從原點零開始,坐標軸中單位與國際單位之間的關系及它們間的對應換算關系。
圖1
(2)在坐標軸上獲取已知量。獲取已知量的方法一般有兩個,一個是找圖線上點所對應的坐標值,這一般要通過圖線上點的坐標線(通常用虛線表示)來確定。二是分析研究圖線在兩個坐標軸上的截距來獲得,而圖線在坐標軸上的載距往往還具有特殊意義,因此分析圖象上的截距,會對解題產生突破性的作用。如圖1所示,甲、乙兩個物體由同一地點沿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甲、乙分別與縱軸交于2、1,代表甲的初速度為2m/s,乙的初速度為1m/s,甲物體與橫坐標交于3,代表甲物體3秒后停止。
(3)分析圖象中的斜率。如圖1中縱軸物理量的變化與橫軸物理量人變化的比值代表加速度,即兩條直線的斜率代表加速度,
即甲物體做初速度為2m/s,加速度為- m/s2的勻減速運動,經3秒停止運動。乙物體做初速度為1m/s,加速度為 m/s2的勻加速運動,在1秒時兩物體速度相等。
圖2
(4)從圖象的“面積”上獲取信息。如圖2所示,a、b兩物體從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線運動,它們的速度圖象如圖所示,當a、b兩物體的速度圖線與時間軸所圍成的面積相等時才會相遇。60秒時,物體a在物體b的前方,故相遇應發(fā)生在60秒以后,在40秒時,兩者速度相等,此時a在b前方拉開最大距離,此后b速度大于a速度,b開始追趕a,兩者間距離縮短,60秒以后才能追趕上,以后b一直在前面,a永遠追趕不上。如圖3所示的兩條圖線分別表示同一電源的內阻發(fā)熱功率Pr以及電源的總功率P隨干路電流I的變化圖線,其中拋物線OBC為電源的內阻發(fā)熱功率Pr隨干路電流I的變化圖線,直線OAC為電源的總功率P隨干路電流I的變化圖線.若線段AB對應的橫坐標為2 A,那么圖象中線段AB所表示的功率差以及電流I=2 A時所對應的外電阻分別為多少?兩圖線相交于C點,表示I=3 A時,有P=Pr,即EI=I2r=9 W,解得E=3 V,r=1 Ω.當I=2 A時,由I=E—R+r得
R=0.5 Ω;此時P=EIA=3×2 W=6 W,Pr=IB2r=4 W,所以圖象中線段AB所表示的功率PAB=P-Pr=2 W.
(5)圖線的拐點或交點處常常有特定的含義,它是物理量變化的突變點或極值點。題中“恰好”、“至少”等字眼常提示著某種臨界條件,在圖中往往可直接找到臨界條件,再結合題干可使物理情景變得更加清晰,如圖1中兩條線相交點代表1秒時兩物體速度相等。如圖2中兩線的交點表示a與b拉開的最大距離,圖3中當I=3A時A與B的交點C為求電源電動勢的內阻的關鍵。
圖3
二、教師利用圖象法可使學生的物理知識得到內化和升華
首先,圖象作為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手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常會用公式與圖象兩種方法去研究同一物理現象,在平時的物理概念與規(guī)律教學過程中始終滲透著圖象法的思想,如在瞬時速度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第一次很難接受極限的思想與方法,此時可復習勻速直線運動位移-時間圖象,進而用圖象法比較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聯系。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數理結合,讓學生養(yǎng)成理性作圖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將圖象法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如在講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過程中,許多學生認為只要記住加速度為正時,是勻加速運動;加速度為負時,是勻減速運動。此時如果讓學生通過畫圖,作出第四象項通過原點的速度-時間圖線,學生們就會知道當速度為負時,加速度也為負,其實此時是速度與加速度同向,這種運動其實是勻加速運動,這樣可以讓學生從傳統(tǒng)的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進行知識的遷移,加深了對速度與加速度關系的認識,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就有了質的飛躍。
總之,圖象能夠把抽象復雜的物理過程、現象、規(guī)律,形象等具體地表示出來,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同時,它還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全面、動態(tài)地把握物理過程,更是物理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法寶,也是學生學好物理知識的工具,更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物理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
[2]《淺談圖象法在物理中的應用》郭素霞
注:本文為福建教育學院2015年度基礎教育研究立項課題《新課標下髙中物理學科有效教學研究》 JYYB——201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