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以之為對象的《民間文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特色課程。目的在于通過講授民間文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以及搜集整理民間文學作品的原則、方法和技巧,使學生了解民間文學這一豐富的文學遺產,加深對中外民間文學藝術的了解?,F有的民間文學教學存在著一系列弊端,可從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突出實踐教學三方面對地方高校民間文學教學進行改革與探索。進而提高學生們對民間文學的鑒賞、分析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
關鍵詞:民間文學 教學 改革
民間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它源于民間,由廣大民眾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并在民間流傳、豐富并日臻完善。它“是該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與感情的自發(fā)表露;有關歷史、科學、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識的總結,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的表現形式?!雹伲≒3)民間文學的基本定位是文學,它與其他文學一樣具有審美的特質。與此同時,民間文學又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宗教、信仰、倫理、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跡和經驗殘余的語言符號,是一個區(qū)域民眾的心理生活和現實生活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演化的記載。”②這決定了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和其他文學形式有很大的區(qū)別。
《民間文學》是普通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也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特色課程。其課程目的在于通過講授民間文學的發(fā)展史、基礎理論、基本課題和研究方法,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民間文學的基本概念、價值、各種體裁及其代表作品。同時介紹民間文學田野作業(yè)與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學習初步具備調查、采錄、搜集、整理等民間文學工作的能力。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認識了解民間文學所蘊涵的民族文化內涵,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作用。同時,也可以為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特別是隨著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民間文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受到了沖擊,并被卷入“傳統(tǒng)”與“現代”之爭。民間文學的傳承、發(fā)展甚至生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民間文學課程也由此面臨著時代的困境與選擇。在傳統(tǒng)民間文學逐漸被淡化甚至遺忘的時候,如何使當代的大學生了解和接受民間文學文化的教育,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重要課題。
傳統(tǒng)的民間文學教學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是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圍繞民間文學教材講授整個民間文學的學科體系,從民間文學概述即民間文學的基本概念、發(fā)展歷史、基本特征和價值等開始,再到民間文學的基本類型即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史詩、民間歌謠的介紹,最后,介紹民間文學的研究方法,闡述民間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等等。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存在著幾大弊端:一、教材內容的陳舊性?,F有的一些教學內容時代久遠,或者該民間文學只在一些偏遠地區(qū)流傳,無論時間和空間都距離現代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因此很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二、原生態(tài)的民間文學受到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強烈沖擊,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學,同時以文本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無法展現民間文學的鮮活性及其文化語境。三、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單向輸出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即在整個民間文學教學中,學生往往以觀眾或聽眾的身份學習理論知識。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地方高校民間文學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與探索。
一.契合時代,更新教學內容
民間文學分為三種形態(tài):原生態(tài)、再生態(tài)和新生態(tài)?!霸鷳B(tài)指現在仍活在民眾口頭和實際生活中的傳統(tǒng)的民間文學,這一類民間文學正在逐漸衰亡。再生態(tài)民間文學指經過整理和改編,轉化為書面或視聽樣式的民間文學,……新生態(tài)民間文學指從當代社會生活中自然產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或時代風尚的新的故事、笑話、歌謠、諺語等?!雹伲╬11)其中后兩種形態(tài)的民間文學借助網絡、手機、電視寬帶等新的傳媒技術,服務于當下的民眾生活,因此比原生態(tài)的民間文學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
目前的教材中,選用了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其中包括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史詩、民間諺語與謎語,民間說唱與民間小戲等等。而很多契合當代生活的再生態(tài)和新生態(tài)作品比如新傳說、新故事、新說唱以及新諺語、新歌謠等等都沒有收錄在內。眾所周知,民間文學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間文學的幻想性、夸張性也很符合孩子們的興趣。但是對于大學生而言,很多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故事在現在看起來難免幼稚可笑。此外,很多民間文學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有的為了諷刺當時的時政,有的是反映某一個特殊時期的特定人物的生活情形。這些在今天的大學生看來,都很難引起共鳴。為了激發(fā)學生們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民間文學課堂上,會有意識地引用一些再生態(tài)或者新生態(tài)的例子。比如,在講到四大傳說的時候,會給學生觀看一些《白蛇傳》《孟姜女》的視頻片段。在講到歌謠的時候,有意去掉了教材中引用的比較陳舊的例子,增加一些反映現代生活尤其是現代大學生活的歌謠,使得民間文學充滿了現代生活的氣息。當自己熟悉的事件、人物或者環(huán)境以新民間文學的形式出現的時候,學生們往往會比之前更有興趣,參與的熱情也大大增加。
在更新課程內容的時候,還要注意吸收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民間文學各種類的研究,都有一些各自相對獨立的方法和流派。以神話學為例,就有歷史地理學派、人類學派、社會學派、心理分析學派、語言學派、功能學派等。就故事學而言,就有類型學、比較故事學、故事演變史、民間故事原型批評、表演理論的故事學等等。此外,史詩學、傳說學、說唱學都是如此。這些研究包含了民間文學各環(huán)節(jié)、各種因素的考察,將民間文學的研究引入更廣闊的天地。使學生了解最新的學術成果、理論與方法,增強他們追蹤學術前沿的意識。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
民間文學是用傳統(tǒng)的民間形式創(chuàng)作和傳承的文學樣式,它既有其他文學形式的審美特質,也有著其他文學形式所不具備的生活屬性。在民間,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的民間文學活動都是在自然,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且,很多民間文學作品都是以立體活態(tài)的表演形式存在。比如神話這一文學形式在很多民族中就具有神圣的性質或神圣的地位,它進入到了這些民族的儀式生活領域,是整個儀式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整個儀式場所中集合了很多的象征符號,無論是特定的時空、行為,還是所使用的器物、服飾甚至食物,都只有完整展演才能完全釋放其豐富的象征性。再比如民間歌謠,由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所以可以分為很多類型,比如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生活歌、兒歌等。而地方民歌又可以分為四句頭、五句體、十字調、信天游、吳歌、爬山歌、魯體和諧體等等。這些繁復多樣的民歌,產生于特殊的生態(tài)地域環(huán)境,滿足了特有的民族審美心理。這些內容,如果只是讓學生閱讀文本(歌詞),是完全體味和享受不到其真正韻味的。大眾傳媒在沖擊民間文學的傳承與發(fā)展的時候,也有效地記錄和保存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發(fā)生的真實和自然的狀態(tài)。如果能借助影像資料,把民間藝人表演民間文學的場景直接放給學生看,就可以讓神話、民族史詩、民間說唱與小戲還有民間歌謠等等都回到其生存的具體環(huán)境,學生就可以借此感受到文本以外的整體情境,如表演的環(huán)境、地點、服飾以及演唱者的姿態(tài)、腔調、韻律、動作等。借助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領略到立體的活態(tài)表演,無疑更能增加學生學習民間文學的積極性,并進而了解民間文學的原貌,體會民間文學作品的豐富內容。
此外,現在還出現了很多根據民間文學題材改編的影視劇。 比如電視劇《天仙配》、《牛郎織女》、《精衛(wèi)填海》、《八仙過海》、《薛平貴與王寶釧》、《穆桂英掛帥》、《劉海戲金蟾》;電影《白蛇傳》、《孟姜女》、《梁?!?;還有動畫片《寶蓮燈》、《阿凡提》、《十二生肖闖江湖》等等。還有另外一些影視作品則把民間文學的內核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中加以表現。比如電影《青蛇》、《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沉睡魔咒》等等。可以說民間文學為當下的影視改編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而且這些作品往往因為注入了現代元素或流行理念,所以更能激發(fā)現代觀眾的興趣與熱情。而民間文學也因此在現代傳媒語境中獲得更為久遠的生命力和更為廣泛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根據民間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往往與真實的民間文學有差距和隔閡,無論是主題思想、故事情節(jié)還是人物形象,都同原始的民間文學相去甚遠。這類作品,雖然借助民間文學題材,但更多地融入了導演、編劇或者演員的個人思考。如根據民間傳說白蛇傳改編的就有電影《青蛇》,以及臺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央視版《白蛇傳》、新加坡版《白蛇后傳之人間有愛》等、不僅添加了很多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而且還改變了原作中的人物性格。這樣的作品迎合了當前人們娛樂的心理,卻抹殺了原作的傳統(tǒng)性。如果學生們以看改編的影視劇來代替閱讀民間文學作品,那勢必會造成諸多的錯誤理解。
因此,在給學生觀看類似的作品時,教師需要作出及時的評價和引導。
三.依托地方文化,突出實踐教學
民間文學的特殊性決定了以之為對象的《民間文學》課程的任務不僅僅局限于講述民間文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或者介紹民間文學的各種體裁及其代表作品。除了這些一般文學課程所涉及到的內容之外,民間文學課程還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初步具備調查、采錄、搜集、整理民間文學的能力,因此實踐教學在《民間文學》課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可以接觸到原生態(tài)的民間文學,切實感受民間文學的風貌,初步了解并具備民間文學工作者的能力,為以后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
然而,由于課時以及人力物力財力所限,大學本科教育中《民間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往往很難得到真正的落實。以筆者所在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例,《民間文學》課程分別安排在第五學期和第七學期,一學期16周,每周2課時。這樣的安排無法保證民間文學田野作業(yè)的時間。尤其對于大四學生而言,他們往往需要面對實習、找工作等一系列的問題,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民間文學的田野作業(yè)。此外,很多民間文學發(fā)達的地方,往往是相對偏遠的地區(qū),如果帶領學生去這些地方進行民間文學的采集工作,確實也存在很多安全隱患。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深入民眾生活,掌握第一手的民間文學資料呢?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緊密依托地方文化,以學生家鄉(xiāng)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資源為切入點,落實民間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生除了少部分來自外省外,大部分來自廣東省。而廣東有著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可以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三大分支,三大分支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都積累和形成了繁復多樣的民間文學,以神話傳說為例,就有太平天國的傳說、五羊傳說、龍舟傳說等等。民間歌謠、說唱和小戲方面,三大分支也各有特色。其中廣府民間文學,以粵劇和廣東音樂為代表;潮汕民間文學,以潮汕歌冊為代表;而客家民間文學則以客家山歌為代表。此外還有雷州歌、八音鑼鼓、高州民歌、淺州歌、潮劇、咸水歌、潮陽英歌等。每種民間文學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學生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民間文學形式,了解這些民間文學的精華所在,清楚具體的時空要求以及該種民間文學的分布、傳承及其現狀。從學生們熟悉的家鄉(xiāng)入手來挖掘,搜集和整理民間文學,無疑更有效,也更能保證所收集資料的真實、全面和準確。
通過組織學生走向自己熟悉的民間文學的情景語境,把課堂教學和田野有機結合。更能幫助學生們真正理解民間文學的基本概念,了解民間文學的傳承環(huán)境,進而體會民間文學的價值、意義及民間文學課程的重要性。學生們通過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民間文學或者相關民俗文化現象的采錄,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加深對本土民間文學傳統(tǒng)的認識,增加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在理解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后,學生們才有可能成為有潛力的優(yōu)秀的民間文學傳承群體。
培養(yǎng)“服務地方、面向社會”的應用型人才是很多地方高校在新的形勢下的辦學宗旨,重視實踐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正是這一宗旨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體現。尤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文學,正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與經濟價值。社會急需一批熱愛和精通民間文化,擅長民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的專門人才。地方高校作為地方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應當在培養(yǎng)民間文學和民間文化繼承、傳播、創(chuàng)新型人才方面做出積極貢獻。而民間文學課程的設置則有助于培養(yǎng)專門性、應用型人才。希望通過民間文學課程的學習和實踐,能讓廣大學生認識到民間文學的重要意義,自覺樹立對民間文學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并自覺加入到民間文學的保護和傳承中,最終實現民間文學在傳承中保護的效果。
參考文獻
①劉守華,陳建憲主編.《民間文學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②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第41頁
此文得到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創(chuàng)新強?!惫こ獭獫h語言文學專業(yè)綜合改革項目資助。
(作者介紹:吳晴萍,廣東省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外國文學、比較文學、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