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青松 歐陽雪俊 付曉嵐
【摘 要】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工藝裝備設計的應用型人才,用項目引領課程內容,按照項目的工作過程,以“5W1H”組織教學,在“茶館式”分組討論、“無紙化”設計、過程性考核等教學改革措施下,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職業(yè)氛圍中主動探索和嘗試,實現了“開發(fā)型”“設計型”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和社會能力。
【關鍵詞】《工藝裝備設計》課程 項目法教學改革 5W1H 措施
工藝裝備已成為機械制造業(yè)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的核心內容,加速培養(yǎng)掌握工藝裝備設計的應用型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但《工藝裝備設計》課程內容抽象,涉及的知識點多,對于理解能力稍微欠缺的高職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有的學生往往需要設計2~3個輪回才能稍微入門,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需要積極探索適合于高職學生學習《工藝裝備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
項目法教學是當前較為先進的職業(yè)教育教學方法,即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完成項目任務,既可以掌握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又能養(yǎng)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使課程教學在師生共同研究、討論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
一、用項目引領課程內容
《工藝裝備設計》課程用項目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fā)展職業(yè)能力,圍繞工藝裝備設計的能力培養(yǎng),工學結合,積極營造職業(yè)情景,以企業(yè)中的實際工作任務為案例和載體,貫穿專用裝備設計的主線,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一)進行“鏈條式”項目設計
項目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具備的知識和接受能力,考慮到與崗位實際工作的結合程度以及所涉及知識的全面性?!豆に囇b備設計》課程用八個大項目引領通用夾具、常用刀具、常用量具的選用;引領工件的定位、夾緊、切削設計;引領專用夾具設計及專用零件加工工藝裝備設計。在項目訓練中,所有的項目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個項目的完成程度直接影響下個項目的開展。一個大項目按工作過程分解為若干小項目,課程教學圍繞小項目展開,形成項目化教學。合理設計教學的項目是項目法教學成功的關鍵。
(二)按照項目的工作過程引領教學
按照項目的工作過程引領教學,實現知識體系按工作體系的重構。如在完成簡單通用夾具設計這個項目時:上課首先給出工件圖紙,進行圖紙分析,得到加工目標;通過提問芯軸有什么用途引導大家擬定通用夾具類型——芯軸;通過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各種芯軸,選定設計最簡單的芯軸——無夾緊裝置的錐度芯軸;通過分析芯軸的最大和最小軸徑、與工件的定位、夾緊、間隙等問題,介紹設計錐度芯軸所需要的公式尺等知識;然后指導學生設計、計算、查表、制圖。
(三)實現開發(fā)型、設計型教學
把實際設計問題直接擺在學生面前,如何設計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課題,學生的學習思維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性,認知過程也就獲得了內在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把以課堂講解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嶋H設計為中心。待到一個實際設計完成后,這一設計過程中的一切有關知識和細節(jié)都被融入其中,實現開發(fā)型、設計型教學,學生的學習質量自然就高。
二、用“5W1H”組織教學
“5W1H”為人們提供了科學的工作方法,廣泛應用于企業(yè)管理、生產生活、教學科研等方面,這種方法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并能使工作有效地進行,從而提高效率。教學按“5W1H”改革,確定每一個工作項目的“5W1H”:為什么設計(Why)、設計什么(What)、何時設計(When)、哪里設計(Where)、誰設計(Who)、如何設計(How)。
(一)為什么設計(Why)。如:為什么非設計專用夾具不可?能不能選用通用夾具?為什么要設計成這個形狀?為什么采用這個技術參數?
(二)設計什么(What)。如:設計什么類型的工藝裝備?設計什么機床上用的工藝裝備?設計什么樣的刀具?設計什么檢驗方式?
(三)何時設計(When)。如:把后面的設計提到前面行不行?能不能在設計后驗算?公差值達到多少才可以設計?
(四)哪里設計(Where)。如:在哪里設計?為什么偏偏要在機房這里設計?是在課堂里畫圖還是課后宿舍里設計?
(五)誰設計(Who)。如:刀具,或量具,或定位元件,或對刀元件,或導向元件,由誰設計?如何安排、分配組員?為什么要讓他設計分度裝置?如果他最擅長電腦軟件,但計算粗心,是不是安排他畫圖?
(六)如何設計(How)。我們是怎樣設計的?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來設計?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設計?到底應該怎么設計?有時候設計方法一改,全局就會改變。
三、教學改革措施
以工學結合為平臺,以課程建設為根本,以項目為驅動,以典型零件為載體,按工作體系設計課程并選擇教學內容,實現知識體系按工作體系的重構,實現開發(fā)型、設計型教學。
(一)改革學習環(huán)境——模擬工作氛圍
通過一項項工作任務,模擬工藝裝備設計工作的場景,讓學生不僅置身于學習環(huán)境中,更置身于職業(yè)氛圍中,在校期間就已經開始涉足、熟悉真實職業(yè)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是怎樣被完成的,從而實現畢業(yè)生與就業(yè)崗位的無縫對接。
(二)改革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
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項目的學習、研究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從信息的搜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參與整個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人。
(三)改革學習方法——“茶館式”分組討論法
首先分組,同一小組的學生坐在一起,教師在布置設計任務后,學生分組討論——“茶館式”分組討論法,并分別上講臺闡述本小組討論的設計方案,教師對各組的結構、方案進行比較和評估,指出各自的優(yōu)缺點,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辨析中得到較好的設計方案。
(四)改革教學設計——“鏈條式”項目
《工藝裝備設計》的項目訓練中,一個大項目按工作過程分解為若干小項目,所有的項目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個項目的完成程度直接影響下個項目的開展,構建了遞進式、知識點內在邏輯聯(lián)系緊密的課程體系。
(五)改革訓練方法——“無紙化”設計法
讓學生的工藝裝備設計過程大部分采用三維軟件,如ProE軟件、CAWCAM/CAE軟件或UG軟件等,讓學生在軟件中客觀地看到自己的設計結果,知道自己設計方案的優(yōu)缺點,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而且工藝裝備的元件制作、裝配、誤差的計算、影響工藝裝備精度的因素等各方面的知識都變得非常直觀。三維軟件具有建模、虛擬裝配等功能,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提高了授課效率。最后還可利用其NC模塊模擬加工使用過程,驗證其設計工藝裝備的實用性。
(六)改革考核評價方法——過程性考核
廢除傳統(tǒng)的一考定乾坤的課程考核和評價的模式,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切實提高學生就業(yè)能力的考核評價方法。實行多元、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性考核,在學習過程中時刻檢驗學生的接受掌握情況,用“平時設計作業(yè)+階段設計考核+期末綜合考核”的模塊化分級積分,層層考核,層層監(jiān)控,加大了課程全程質量監(jiān)控力度,考核結果基本能夠反映學生學習后真正的設計應用能力。工藝裝備設計的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化的,所以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和解決問題方案的標準并不是“對”與“錯”,而是“好”與“更好”。如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課程學習檔案,一步一步地收集檢查他們每一個設計取得進步和結果的時候,也在主動地建構知識、解決問題,并對自己的進步做出積極的評定,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對自己的發(fā)展負責。
(七)培養(yǎng)學生的“四性”
激活學生的主動性是教師的重要工作,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是獲取知識的來源和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靈活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習慣性心理,從多角度、多方面啟發(fā)學生的設計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性,積極結合生產實際綜合選擇工作項目,結合多門學科知識進行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的知識有機結合和整體化;培養(yǎng)學生的獨特性,學生因性格興趣、成長環(huán)境、知識積累、學習程度等差異,設計的工藝裝備也會不同,教師對那些有自己想法和創(chuàng)新的設計應給予特別的贊揚。
四、結語
當然,《工藝裝備設計》課程教師不僅要系統(tǒng)地掌握機械設計與制造知識,具有工藝裝備設計工程實際的背景,具備復雜工件加工工藝和工藝裝備設計及加工工藝編制等技能,還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與藝術。教師只有具備了相應的內涵,才能在學生自主探究、設計和模擬操作中隨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教師只有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與藝術,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展示自己的認識過程,以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嘗試,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成果的精髓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職業(yè)能力的提高。職業(yè)能力的形成不僅是靠教師的教,更重要的是在親自參與職業(yè)實踐中形成的。在《工藝裝備設計》課程項目法教學改革中,師生共同參與一個個完整項目的學習、研究過程,從信息的搜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小組中分工合作、共同努力來完成工作任務,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協(xié)作、交流溝通等綜合職業(yè)能力和社會能力。這樣,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已經置身于真實的職業(yè)氛圍和環(huán)境之中,熟悉了真實職業(yè)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是怎樣被完成的,將會實現畢業(yè)生與就業(yè)崗位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yè)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閻青松.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4.
[4]楊利軍,張瑩.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實施中關鍵問題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yè),2014(06):127-129.
[5]涂用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反饋式”課程開發(fā)模式探討[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4 (04):83-85.
[6]汪靜.德國“行動導向”職業(yè)教育教學模式研究[J].世界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01):1-5.
[7]丘海寧.數控車床實訓中采用項目教學的探討[J].教育界,2014(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