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愛軍 馬莉瓊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边@十六個字最早見于明朝初年冷謙《修齡要旨·長生一十六字訣》,被稱為“十六錠金”。后世流傳有三個版本,文字略有不同。《養(yǎng)生秘錄》曰:“一升便提,氣氣歸臍;一降便咽,水火相見?!薄睹}望》曰:“一吸便提,息息歸臍,一呼便咽,水火相見?!钡浴缎摭g要旨》版本最為常見。
冷謙《修齡要指》指出這個妙訣比較實用,隨處可行,人人可練,“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口中先須漱津三五次,舌攪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滿口津生,連連咽下,汩然有聲。隨于鼻中吸清氣一口,寂地直送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歸臍,連及夾脊雙關(guān)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后頂玉枕關(guān),透入泥丸頂內(nèi),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氣既上升,隨又似前汩然有聲咽下,鼻吸清氣,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
《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第二篇》對此解釋說:“一吸入腹,略用意與目力,從陰根提起,納之于臍。便提者,提一吸之氣,通任脈下半截而納于臍,所謂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也。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與目力,提入督脈,從尾閭通背骨,直至頂門?!嗤杓韧?,則咽入任脈之上半截而納于臍。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氣。氣從頂門落下喉間,略一納便歸臍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呼一吸之謂息。呼吸皆歸于臍,陰陽固濟,所謂水火相見也。
清代乾隆年間徐文弼著《壽世傳真》,改編《鐘離八段錦法》為《十二段錦》,對其中的“想發(fā)火燒身”一動有詳細的說明:“心想臍下丹田中,似有熱氣如火,閉氣如忍大便狀、將熱氣運至谷道,即大便處,升上腰間、脊背、后頸、腦后、頭頂上,又閉氣從額上兩太陽耳根、前兩面頰,降至喉下、心窩、肚臍、下丹田止,想是發(fā)火燒通身皆熱?!边@一說明可謂是對上述兩文的概括總結(jié),并在健身氣功·十二段錦中被編為“溫煦臍輪”。
另外,南懷瑾先生和胡孚琛教授也對“十六錠金”有各自的認識。
南懷瑾先生在《答問青壯年參禪者》書中寫道:“一吸便提”,鼻子一吸,下面就提上去,上面壓下來,上下兩個氣接上,“氣氣歸臍”,歸到肚臍;“一提便咽”,上面口水咽下來,“水火相見”,這叫“十六錠金”。胡孚琛在《丹道法訣十二講》中則進一步指出了具體實施方法:此術(shù)作筑基功修煉時,可保持站樁之姿式,兩腳趾抓地,關(guān)鍵法訣是吸氣時由會陰穴向上提縮,似氣由會陰吸入一般擠到肚臍間,前收生殖器,后縮肛門,如忍大小便狀。隨之將口中津液汩汩咽之,送入肚臍間,將前所吸之氣以肚臍為中心下提上壓,閉息持氣半分鐘,必要時可配合雙手握拳敲擊后腰和前腹的動作,將氣震通骨髓。然后全身放松,恢復(fù)腹式呼吸。如此反復(fù)練習(xí),平常小便時亦提肛、咬緊牙關(guān)保持此姿式至小便結(jié)束。其法訣有緊張用力者,有輕提輕咽者,有連續(xù)做功者,有中間停頓者,皆可隨機妙用。
南師之述過簡而不論。依胡教授之言,“一吸一呼”為“提肛呼吸”,即“撮谷道”(提肛運動),像忍大便一樣,將肛門向上提,然后放松,接著再往上提,一提一松,反復(fù)進行。站、坐、行均可進行。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歷來提倡“谷道宜常撮”,傳說乾隆皇帝日行不綴,得享高齡。經(jīng)常提肛可以預(yù)防盆腔靜脈瘀血,增強血液循環(huán),同時還可以使整個盆腔肌肉得到運動鍛煉,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一族。對于中老年人?;嫉闹摊?、肛裂、脫肛、便秘等癥,“撮谷道”也有明顯的防治作用。此外,對冠心病、高血壓病、下肢靜脈曲張等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提肛呼吸時宜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吸提呼落,在五禽戲、十二段錦等功法中都有體現(xiàn)。
“氣氣歸臍”為“腹式呼吸”特別是“逆腹式呼吸”法?!耙晃闾帷奔礊槲鼩獗闾岣?,然后從邏輯關(guān)系上使“氣氣歸臍”?!皻鈿狻睘閮蓺?,一為鼻吸之氣,一為提肛之氣,提肛收腹,使兩氣相匯于“肚臍”,也即“神闕穴”。當(dāng)然這種相匯只是一種意念(“以意目力送至丹田”),實際說明的還是呼吸方法。
“一呼便咽”之“咽”為“咽津”,口中津液為“治陰虛無上妙方”,古人造“活”字即為取“舌旁之水”?!饵S帝內(nèi)經(jīng)》曰:脾歸涎,腎歸唾。練功過程中產(chǎn)生的唾液在內(nèi)丹術(shù)中被認為是腎水中的精氣上升所化,蘊藏在腎中,隨精氣的運轉(zhuǎn)而上升至口,化為甘甜的唾液,而又咽歸丹田(漱咽之,并名“胎食”),與一般唾液有質(zhì)的不同,所以也稱為“玉液還丹”或“金液還丹”。清雍正年間,有位著名醫(yī)生程國彭,在其所著《醫(yī)學(xué)心悟》首卷《治陰虛無上妙方》中把津液稱作:“華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在論述它的作用時寫道:“敷布五臟,灑陳六腑,然后注之于腎而為精”。并指出其方法為:“常以舌舐上腭,合華池之水,充滿口中……以意目力送至丹田?!贝思淳毠χ兴f的“練津化精”之法,健身氣功·導(dǎo)引養(yǎng)生功十二法和健身氣功·十二段錦中都特別強調(diào)要“鼓漱吞津”,是對“咽津”這一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保健方法的繼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