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兵
基于“定向重構”的化學復習模式探索與實踐——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酸堿鹽”復習課為例
邱兵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中學江蘇南通226300)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設計化學復習課,成了許多化學教師進行復習課教學的瓶頸。定向重構,是基于建構理論,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新穎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從而進行有效的、有預設的重新建構。文章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中的酸堿鹽復習課設計為例,對“定向重構”的化學復習模式做了初步探索和實踐。
化學復習課;定向重構;復習過程;復習模式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復習是學習之母”,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復習環(huán)節(jié)起著鞏固知識、總結方法、提升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但是,筆者觀察到很多化學復習課存在著以下現(xiàn)象:一是教學模式呆板,只注重做題和講題,學生缺少興趣和熱情;二是復習內容太過膚淺和零亂,缺少深度探究和層次感;三是課堂隨意性強,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四是學生沒有自主學習和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不到體現(xiàn),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得不到提升等。如何突破化學復習課的設計難題?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做了初步的探索。
所謂“定向”,源于生物學中的“定向培育”,是指有一定的方向性,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重構”,是指學生復習方式的改變,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岸ㄏ蛑貥嫛钡膹土暷J街袔熒饕幕顒蛹澳繕艘妶D1所示。該復習模式的重要特征是從化學情境和實驗的創(chuàng)新;從化學知識和問題的整合;從化學思維和方法的總結;從化學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等等方面進行有選擇、有意向的重組和建構。
圖1 定向重構的復習模式中師生的活動及目標
1.激發(fā)興趣,點燃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認知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由內到外的認知過程,學生內在的求知欲望是持續(xù)學習的動力所在。筆者開展了兩個平行班不同教學模式的對比調查,見表1所示。
表1 定向重構與傳統(tǒng)復習模式的對比
與傳統(tǒng)復習課相比,定向重構的復習模式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學生在課堂里主動參與率很高,思維積極,充滿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授課片段)設計情境
(導入)同學們,我們經過不到一年的學習,你們一定感悟到了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今天我們一起把視角投向大家熟悉的美食——松花蛋。
(教師展示)展示幾個松花蛋并當場剝開一個松花蛋,再展示。
(提問)你們知道松花蛋是怎么腌制而成的嗎?松花蛋在食用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活動)查閱資料,組內交流討論,回答問題。
這種復習模式不是酸堿鹽知識的復述和再現(xiàn),而是通過有關松花蛋的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解決非常想知道的生活問題,使得學生有很大的興趣參與探究和討論??梢钥闯觯ㄏ蛑貥嫷膹土暷J侥芙柚路f的問題或情境引發(fā)學生去思考,從而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再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最終解決問題;并對過程中方法和思維的歸納總結,使得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事實證明這種復習課的模式能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和熱情,點燃了學生心中那團求知之火,從而使得復習課效率的提高成為可能。
2.定向整合,建構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目標不只是掌握知識,而是理解知識點的內涵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并建立體系。所以,完整的學習過程是:理解知識—研究聯(lián)系—整合重組—建立網絡—構成體系—實踐應用—反思提高,從而實現(xiàn)螺旋上升的學習路徑。傳統(tǒng)的復習模式重視知識點的掌握和熟練程度,學生并沒有從認知上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只停留在同一水平面,復習提升的效果不明顯。定向重構模式更注重知識的聯(lián)系和重組,呈現(xiàn)出立體式的學習狀態(tài),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也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認知上架起了由知識點到知識面,由知識面到知識體系的橋梁,從而建立多維度的立體知識體系,能很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等能力。
(授課片段)整合知識
(學生交流展示)家庭腌制松花蛋的原料中主要有:純堿、食鹽、生石灰、草木灰、水等等物質。
(提問)你們能寫出這些物質的化學式嗎?其中哪些是酸、堿、鹽和氧化物?它們混合以后發(fā)生了哪些化學反應?其中哪些是復分解反應?
(追問1)你能用思維導圖的方法畫出酸、堿、鹽和氧化物等物質之間的聯(lián)系嗎?
(學生活動)回答問題—展示交流—歸納總結酸堿鹽化學性質—復分解反應本質
(追問2)混合以后溶液呈酸性、中性還是堿性?混合以后溶液中有哪些溶質?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追問3)你能從化學的視角歸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維和方法嗎?
(學生總結)反應后物質成分的確定,不僅需要考慮生成物還要考慮有無反應物剩余。
定向整合知識的過程中,并不是隨意性選擇,而是找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充分熟悉和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進行有意向的取舍和選擇,并且把不同層次的復習目標有機地融入課堂,使得整節(jié)復習課層次明顯又圓潤自然,從而使得學生知識內化的效率有很大提高。根據(jù)化學新課程標準和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化學復習課中化學知識的定向整合過程應達到以下四個層面:
(1)面向基礎,擊中軟肋
學生在新課的學習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化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已經能較好地掌握,所以在復習課的設計時沒有必要再多次重復。學生針對這部分化學基礎的軟肋是什么?是什么原因所導致?把這些問題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復習課中。例如,針對有部分學生認為純堿屬于堿的錯誤,還有一些學生對酸堿鹽的組成理解有問題,其根本原因是物質化學式的書寫有問題。根據(jù)學生的軟肋所在,筆者設計了先寫化學式,再進行分類的問題思考,這樣有選擇性對酸堿鹽的化學式、組成、分類進行了復習。知識的整合,并不是不重視基礎,而是針對學生的有問題的基礎軟肋,要擊中要害,不能無意義的重復和浪費時間。
(2)突出本質,升華理解
在酸堿鹽的新課教學中,很多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學生不清楚這部分內容的重點和本質是什么,學習起來就沒有主次之分,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重點,怎樣才能抓住重點理解重點。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理解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和它們間的聯(lián)系轉化,本質是復分解反應條件的理解。筆者結合情境,設計了從腌制松花蛋的原料中的物質發(fā)生了哪些反應的問題,由此總結出酸堿鹽有哪些化學性質,并引導學生畫出酸堿鹽之間反應的思維導圖,最終理解了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教師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理解本質,并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網絡。
(3)實驗支撐,挑戰(zhàn)思維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缺少實驗的化學課堂缺乏化學學科的特點和內涵,最終會導致化學學科性思維的缺失。實驗的定向整合,要求老師提出與復習內容相匹配的實驗探究問題,在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設計方案—合作探究—動手實驗—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探究模式,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也能有意培養(yǎng)用化學的視角來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既能順利突破復習的重點,又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培養(yǎng)。例如,筆者根據(jù)情境設計出以下兩個問題:家庭腌制松花蛋的原料混合以后,溶液呈酸性、中性還是堿性?混合以后,溶液中有哪些溶質?引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從而突破這節(jié)復習課的難點: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是離子的交換,以及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學生通過自己設計方案,自己完成實驗并解決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挑戰(zhàn)了自己的思維,收獲成功的喜悅。
(4)總結方法,舉一反三
化學復習課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讓學生變成做題的機器,而是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和歸納,學生通過自我生成的路徑提煉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路,對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復習課中方法的總結不是籠統(tǒng)的,也不是教師的泛泛而談,而是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容易理解和內化,遇到問題才能舉一反三。例如,在本節(jié)酸堿鹽復習課中,通過追問“你能從化學的視角歸納解決這類問題的思維和方法嗎?”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的總結。學生很容易總結出結論:反應后物質成分的確定,不僅需要考慮生成物還要考慮有無反應物剩余。定向重構的復習模式中,有意向的把知識點和思維方法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真正知道“魚”和“漁”的關系。再例如,本課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法理清多物質間聯(lián)系的過程如下:
(授課片段)課堂反饋
(提出問題)下列各種物質:Fe、HCl、NaOH、CuSO4、Fe2O3、CO2,它們之間能兩兩反應的化學反應共有幾個?
(引導)怎樣才能考慮完整不遺漏呢,請你們想想有什么辦法?
(引導)用簡單圖示法是不是可以把思維呈現(xiàn)出來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歸納總結:用思維導圖來解決此類問題(見圖2),簡單可行,不容易遺漏。
圖2 多物質間兩兩反應的思維導圖
3.多維度反思,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科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復習模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思維模式,學生思維單一,不會進行反思。定向重構的復習模式使學生有時間有機會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去嘗試,從而對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產生積極的作用。學會反思還能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科觀念,并通過以化學觀念為核心,以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能力等為主體,以化學品質為標志的多維度的反思過程,最終養(yǎng)成化學學科素養(yǎng),見圖3所示。
圖3 多維度的化學反思過程
1.復習內容的開放性和選擇性的統(tǒng)一
復習內容的開放性是指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學情進行多元化復習內容的確定,選擇性則是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進行定向選擇的過程。從化學基礎的鞏固到能力培養(yǎng),從化學實驗操作到科學探究思維的形成,從讀題審題技巧到分析解題的能力,從課本走向生活實際等等,都是多元化整合的核心要素。復習內容要打破常規(guī),打亂原有教材體系,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性作用,進行大膽的取舍,學生才能跳出題海,減輕學習負擔。知識整合程度的把握非常關鍵,先小范圍整合,再進行大范圍的整合,整合的過程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典型錯題資源進行深刻反芻,指向明確,克服定勢效應,促使學生尋找發(fā)生錯誤的根本原因,找到自己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2.復習情境興趣性和邏輯性的統(tǒng)一
在定向重構的復習模式中,復習情境不僅僅要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更要讓學生知道化學學科的價值,能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要復習的化學內容靈活地“編織”在情境之中,使之融為一體。課前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對所復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認知的困難和易錯點等等,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開闊視野,了解當今世界化學前沿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關注不同年齡、心理特點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化學熱點問題。通過理清知識內在的邏輯關系,才能建構化學知識網絡,與之相對應的情境也必須具備邏輯性。把情境根據(jù)一定的邏輯關系串聯(lián)和排列,這樣的情境是課堂教學的線索,同時也是知識體系建構的框架,指引著學生進入系統(tǒng)的化學世界,使得復習過程自然流暢。
3.復習目標的高度性和整體性的統(tǒng)一
化學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不同的復習課目標定位層次不同,一般可分為以下五個層次:知識技能—方法思路—學力能力—化學觀念—化學品質和情感等等。復習目標的高度性就是教師在設計復習課時的定位,確定了化學課的高度性才能確立這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進而分解為學生容易接受和達成的多維度子目標。整體性是指教學核心目標與三維目標以及多維度子目標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復習目標確立太高和太低都不利于復習課效率的提高,教師只有充分研究學生的特點和課程標準,才能確立科學有效的復習目標體系,使得復習課成為高效學習的課堂。
總之,定向重構的復習模式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新異的情境創(chuàng)設和實際問題的解決,從而進行有效的、有預設的重新建構。這種復習模式使得復習課更具有趣味性、流暢性、整體性和高效性。在減負增效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用新課程的理念設計課堂、指導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學科觀念和科學素養(yǎng)等問題依然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研究。
[1]任順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2]汪杰英.反芻效應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0(1):8-29
[3]萬延嵐,盧巍.對化學復習課的重新審視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3(5):10-13
[4]董海.初中化學復習課教學設計的策略[J].化學教與學,2013(12):71-73
[5]包春華.基于“問題解決”的初三化學復習課教學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5(08):94-95
[6]魯向陽.基于整合模式的“廚房中的化學”復習課的設計及反思[J].化學教學,2011(6):33-34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3
1008-0546(2016)11-0030-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