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明,丁晶晶,趙影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463000)
教師標準化病人在心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李吉明,丁晶晶,趙影
(黃淮學院,河南駐馬店463000)
目的探討教師標準化病人(TSP)在心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選擇10名護理教師參與TSP培訓,編寫教學病例,對觀察組學生用TSP教學。結果觀察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課堂表現(xiàn)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學生普遍對TSP教學持肯定態(tài)度。結論TSP在心內科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教師標準化病人;心內科;護理教學
心內科疾病發(fā)病突然、病情變化快、病情危重,學生往往沒有機會對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及參與搶救,而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授課方式導致學生對疾病缺乏感性認識,致使理論知識不能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也不符合我校提出的“就業(yè)能稱職,深造有基礎,發(fā)展有后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因此,我們嘗試用情景模擬的方法進行心內科護理教學。具體做法是提前一周把教學病例發(fā)給學生,5~6名學生為一組,讓學生根據(jù)病例編排情景劇,每名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情景模擬的方法把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護理評估與護理措施等展示出來,最后由授課教師進行點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比如不同組準備的情景非常相似、與病人溝通過于呆板、學生模仿的一些臨床表現(xiàn)不夠形象等。綜合以上因素,我校護理學系將教師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引入心內科護理教學。教師標準化病人(Teachers Standardized Patient,TSP)是指從事臨床帶教工作的護理教師經過培訓后,能準確表現(xiàn)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和(或)病史而接受臨床檢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復制真實臨床情況,發(fā)揮扮演病人、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3種功能[1-2]。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1教學對象
選取我校護理學系2012級兩個班級共計112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1人,女生91人,兩班人數(shù)均為56人。將一個班級作為觀察組,另外一個班級作為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采用TSP教學,對照組采用情景模擬方法教學。
1.2TSP的挑選與培訓方法
選擇10名具有心內科工作經驗并具有良好溝通技巧和一定表演能力的護理學教師參與培訓。培訓內容包括:(1)TSP的職責和意義、國內外應用TSP的現(xiàn)狀、目前應用TSP教學的必要性等,以提高教師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標準化病人與真實病人的異同,TSP教學中常見問題的處理策略。(3)熟悉常見心內科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如心悸、胸痛、胸悶、氣急、水腫、暈厥等。(4)對教師標準化病人涉及的心內科疾病理論知識進行再學習。
1.3教學病例的編寫
選取左心衰竭、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4種常見的心內科疾病,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教學經驗的護理專家編寫病例,內容包括病人的職業(yè)、文化背景、家庭狀況、治療進展等。并以病例為基礎設置臨床情景、編寫劇本。病例和劇本的編寫要求結合臨床實際,并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病例編寫的難度力求由淺入深,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比如在編寫冠心病病例時,編寫了57歲的心絞痛病人、72歲的心肌梗死病人、絕經期心絞痛合并高血壓病人、心絞痛合并糖尿病病人等。
1.4教學實施
1.4.1課堂教學前TSP準備授課前,參與TSP教學的教師集體備課,對預先設置的臨床情景進行演練,邀請教研室其他教師和醫(yī)院護理專家觀看并提出不足之處,最后根據(jù)專家建議做適當修改。
1.4.2課堂教學前學生準備提前一周把往年的教學視頻、教學病例和其他相關的教學資料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預習,并要求學生掌握該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根據(jù)病例提出護理問題、制訂護理措施,并能充分結合病人的文化背景、家庭狀況、病情嚴重程度實施健康教育,給予心理疏導等。上課前幾天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準備情況,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
1.4.3課堂教學過程將觀察組學生分為10個學習小組,每位教師負責一個小組,每組5~6名學生。教師扮演病人,先由1名學生對TSP進行病史采集及體格檢查,操作完畢后TSP給予指導與評價,全體組員討論,提出主要護理問題并制訂出護理措施,實施健康教育等。TSP根據(jù)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臨床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進行打分。最后由教師點評,指出學生在與病人溝通、評估病人、搶救和護理病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對一些重難點給予詳細講解。
1.5教學效果評價
一是對所有學生進行考核,包括理論考核和課堂表現(xiàn)兩個方面。理論考核以病例分析為主,考核結果為百分制;課堂表現(xiàn)包括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臨床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考核結果分為4個等級:優(yōu)秀、良好、合格、不及格。二是教學效果調查,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在考核結束后對觀察組學生進行調查。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學生集中填寫,當場發(fā)放當場收回。發(fā)放問卷56份,回收有效問卷5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1.6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χ2檢驗、兩獨立樣本t檢驗。
2.1兩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平均成績81.81±1.69 73.52±1.135.3130.023
由表1可見,觀察組理論考核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學生課堂表現(xiàn)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課堂表現(xiàn)比較(人)
由表2可見,觀察組課堂表現(xiàn)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教學效果調查(見表3)
表3 觀察組學生對TSP教學效果的評價[n(%)]
由表3可見,96%的學生喜歡TSP教學,96%的學生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采用這種教學方法,89%的學生認為TSP教學能激發(fā)學習興趣,84%的學生認為TSP教學有啟發(fā)性,82%的學生認為TSP教學有助于提高人際溝通能力,82%的學生認為TSP教學能減少接觸真正病人時的畏懼感,77%的學生認為TSP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自身的臨床思維能力,71%的學生認為TSP教學進一步鞏固了相關護理操作技能,23%的學生認為無法兼顧實踐技能與人文關懷。
3.1TSP的應用對學生理論成績和課堂表現(xiàn)的影響
由表1~2可以看出,觀察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和課堂表現(xiàn)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學生雖然同樣采用情景模擬的方法授課,但是由于對照組是讓學生充當標準化病人,很多學生面對自己的同學無法進入角色,溝通內容過于呆板,另外,充當標準化病人的學生由于沒有臨床經驗,對疾病缺乏感性認識,往往存在對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模仿不形象、不會設置溝通障礙等問題。而TSP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疾病的表現(xiàn)模仿比較到位,并能設置一些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比如在對72歲的冠心病病人做飲食指導的時候,學生對“病人”講:“請您以后選擇低鹽、低脂、低膽固醇并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盩SP就問學生:“那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學生回答:“您注意飲食清淡,注意少油少鹽,多吃新鮮蔬菜瓜果,肉類盡量選擇吃白肉,比如雞、鴨、魚,不要吃動物內臟、肥肉等一些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平時一定要多喝水,增加活動量,以防便秘?!盩SP接著問:“我這種病不是不能多活動嗎?這一次住院就是因為活動后累著犯病了?!睂W生可以解釋:“您這種情況在發(fā)病的時候是需要臥床休息的,但是病情穩(wěn)定后還是可以適度運動的,比如飯后散散步、打打太極就是可以的,如果在活動的時候感到胸悶等不適,就立刻坐下休息,并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如果5~10分鐘沒有緩解,就要及時到醫(yī)院診治了?!睂τ赥SP設置的障礙,學生需要回顧已學過的理論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TSP溝通,這樣不僅可以使理論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同時由于課堂表現(xiàn)和平時成績掛鉤,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
3.2觀察組學生對TSP教學效果的評價
TSP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由專業(yè)教師模仿病人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使學生猶如置身真實的工作情景,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TSP合理設置一些溝通障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減少學生接觸真正病人時的畏懼感,并樹立愛傷觀念,注重人文關懷。所以,TSP教學法能將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教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
3.3TSP教學的不足
TSP教學為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TSP教學的不足之處是學生接觸的是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有典型病史的TSP,而實際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是豐富多樣、復雜多變的,很容易使學生缺乏對臨床疾病多樣性的認識[3],但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臨床見習和實習解決;同時TSP是健康人,沒有陽性體征,還需要結合多媒體教學法(如提供關于某種疾病臨床表現(xiàn)的視頻和圖片)。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在接觸TSP時比較緊張,不知道該如何問診和查體。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適當給學生一些鼓勵,使其克服緊張心理,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
[1]Singer P A,Cohen R,Robb A,et al.The Ethics Objective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J].J Gen Intern Med,1993,8(1):23-28.
[2]唐紅梅,鄒楊,黃鋼.標準化病人在臨床教學中的應用與啟示[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07,14(8):610-611.
[3]趙民,周鋼,張曉蔚.標準化病人在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之我見[J].醫(yī)學教育,2000,10(4):31-33.
G526.5
B
1671-1246(2016)10-0046-02
2015年河南省醫(yī)學教育研究項目(Wjlx2015224);黃淮學院教學質量工程項目(2012)24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