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城峰中心小學 鄭 晶
例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城峰中心小學 鄭 晶
為了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學生感悟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就能夠將其靈活應用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可以改進教師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小學數學;數形結合;滲透
數形結合是小學數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數學思想,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通過采用圖、形等形式將數學知識直觀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題目中隱含的一些知識點,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也會隨之提升。
小學階段有些概念是學生的生活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概念,這就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障礙。一些教師不注重對學生的合理引導,而是讓學生死記概念,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就不能靈活應用。為了改變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通過圖形來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就便于學生的理解應用。
比如在學習“認識分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為了向學生展示分數的具體含義,就可以通過圖1來進行展示,然后對學生講解“將整個長條作為單位1,然后將其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3,則陰影部分表示的是2/3;同理的在圖2中將長條分成6分,陰影部分表示的就是5/6。”經過這樣數形結合的過程,學生對分數的由來就會有直觀的了解,對“單位1”的概念也會增強理解,這樣學生就能根據需要來選擇“單位1”,靈活進行運用。
圖1
圖2
小學數學一些題目中經常會包含一些隱藏的信息,學生在知識積累量較低的時候,不容易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律。因此,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來分析題目,從而發(fā)現(xiàn)題目中隱含的一些內容,將知識顯性化、形象化,學生就能夠輕松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律,學生在學習中也能夠獲得較好的學習體驗。
比如在學習小學數學“找規(guī)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為了增強對一些規(guī)律的理解,就可以利用圖形來進行直觀展示。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學校操場有一條新修的馬路,要在這條路上安5盞路燈,請問應該如何安?”學生在剛開始思考的時候,會覺得很亂,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圖形進行分析:在整個安裝過程,也就是分析路燈的個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第一種情況:如果在道路兩端都安裝路燈的話,那么只有一種安裝法,如圖3所示,得出結論:路燈數=間隔數+1;第二種情況,如果只在道路一端安裝路燈的話,那么有兩種安法,如圖4所示,得出結論:路燈數=間隔數;第三種情況,如果道路兩端都不裝的話,也只有一種安法,如圖5所示,得出結論:路燈數=間隔數-1。這樣運用數形結合的分析過程,路燈的安裝方式就直觀呈現(xiàn)出來,學生對路燈數和間隔數的關系也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后再遇到類似找規(guī)律的題目的時候,學生就能夠有條不紊進行分析,避免思維的混亂。
圖6
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需要學生解決一些復雜的數學題目,這些數學題目中包含多部分的知識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經常感到無所適從。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就需要學會將這些知識點通過圖形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就能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學生根據圖形就能夠很快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比如,在學習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時候,學生就需要學會將題目以圖形的直觀形式呈現(xiàn)出來。像下面這道題目:小明家買了一袋大米,目前已經吃了5/8,吃完之后還剩15千克,問小明家買的這袋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解決這道題的時候需要讓學生理清楚這道題各個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這道題的邏輯關系就可以通過圖7來進行展示,在圖中學生就可以直觀看出:剩下的15千克大米對應整袋大米的3/8,然后利用之前學習的求“單位1”的量的方法,通過簡單的除法15÷3/8就可以解決問題。許多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找不到合適的突破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對學生反復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通過圖形來分析各個數量的關系,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圖7
綜上所述,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能夠將數學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變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就有助于學生高效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和信心。學生感悟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將會為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袁婷.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研究[J].學周刊,2015(06):60-61.
[2]孫紅梅.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Z1):88-89.
[3]張曉明.淺談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3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