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晨
我們身上的進化痕跡
□ 李晨
吃飽了打個嗝,天冷了起一身雞皮疙瘩,鼻子嗅一嗅就能聞出美味是否可口,這些十分常見的生理現(xiàn)象,其實都是人類祖先的饋贈
嬰兒們特別愛抓握。當放置一個手指或物體在嬰兒的手掌里時,嬰兒們第一反應,一定是試圖抓住它,而且這抓握力度還十分大。根據(jù)1932年的醫(yī)學研究,37%的新生兒可以抓住一個棒子支撐起自己的體重,懸掛片刻。
嬰兒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抓握反射,還得提到我們的遠古祖先——靈長類動物。不像現(xiàn)在皮膚細膩、毛發(fā)稀少的人類,靈長類動物有足夠的體毛,可以讓嬰兒能夠攀附。這樣做的目的是在遇上捕食者時,嬰兒們只要抓緊父母身上的毛發(fā),父母們就不需要再用手摟抱嬰兒,動作會更敏捷,或者攀爬起來更靈活。
如今,人類的嬰兒自然免去了出生時遇到危險的情況,但抓握反應作為進化史上人類的行為習慣,變成了一種新生兒無條件反射保存了下來。
一般人在感到興奮、寒冷、或者恐懼時,皮膚汗毛下面叫作豎毛肌的小肌肉會收縮,汗毛豎起,凸起一層層小點,出現(xiàn)“雞皮膚”。
為什么我們遇到刺激性反應時,會出現(xiàn)雞皮疙瘩呢?這其實也是人類祖先的遺留物。有了雞皮疙瘩,祖先們既能防御又能保暖。雞皮疙瘩出現(xiàn)時,附著在上面的汗毛會豎立起來,使得體態(tài)多毛的人類祖先在捕食者眼里變得更加高大,從而在氣勢上嚇到對方;而當天冷時,雞皮疙瘩又會充當絕緣體,隔絕熱量散出,起到保暖的作用。
今天,“立毛”仍然是許多動物的一個有用的防御,比如惱怒的豪豬或走投無路的貓,在遇到危險時,會全身“毛發(fā)聳立”嚇唬敵人。人類在擺脫了大部分體毛后,雞皮疙瘩現(xiàn)在只是作為一種情緒反應保留了下來。
《西游記》中,在偷聽別人談話時,豬八戒經(jīng)常會撲閃著大耳朵;在猴哥變成蚊子叮咬他時,也會動動耳朵抖掉蚊子。人類在很早的時候,耳朵其實也可以移動?,F(xiàn)在大多數(shù)猴子的耳朵比起人類有更發(fā)達的耳動筋,所以能夠移動耳朵,更好地獲知潛在威脅。
但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如猩猩和黑猩猩,耳動筋功能慢慢退化,使得他們失去了讓耳朵單獨動起來的能力。
耳朵的外部結構也揭示出了一些進化遺留的痕跡,如在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口的耳朵外緣有螺旋狀,這是很多哺乳動物的共有特征。
雖然人類無法移動耳朵,但另外一個結構彌補了這一功能缺陷——人們可以將頭部水平移動,大多數(shù)猴子并不具有這個功能。而且在人類中,還有些耳部肌肉變異者,他們能夠在各個方向移動自己的耳朵。
打嗝,可能是人類這些進化痕跡中最古老的遺存,因為它暗示著我們與水陸兩棲動物的某種聯(lián)系。
兩棲動物如蝌蚪在水下時,為了阻止水進入肺中,會關閉聲門擠壓口腔,通過腮吸入空氣,這個相當簡單的運動反射,和哺乳動物打嗝的原理相似。在打嗝過程中,哺乳動物用古老的肌肉關閉聲門,快速吸氣。在人類胚胎發(fā)育早期過程中,還沒發(fā)展出健全的肺部時,寶寶們常常通過吞食羊水,以及打嗝鍛煉肺部的呼吸。
重演論者認為,打嗝在進化上先行于現(xiàn)代肺呼吸。他們還指出,打嗝和兩棲類動物的呼吸都由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抑制。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早產(chǎn)兒會花費2.5%的時間打嗝,因為他們的肺部還沒完全形成,需要像兩棲動物用腮吸氣一樣,利用打嗝呼吸空氣。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