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彤
摘 要:新的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yǎng)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那么,如何通過文學作品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呢?本文探究了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策略
文學作品是文學家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文學作品以語言為工具,以各種文學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享受。因此通過解讀語言文字,讓學生把握作品所描繪的形象,認識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普遍意義,以及感悟作者通過作品形象所抒發(fā)出來的感情,不僅是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基礎目標,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一、立足文本,品味語言
(一)激發(fā)體驗。文學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經驗,激發(fā)學生的相似體驗?!逗商猎律分小氨”〉那囔F浮起在荷塘里”怎么理解呢?啟發(fā)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于是關于“浮”,有來自農村的學生說:“我們家里沒池塘,但是有農田,每天清晨、晚上,都會有一層白霧貼著農田飄在那里,要過很久,才會慢慢彌漫開。我覺得這里用‘浮最形象不過了?!标P于“青霧”,一位學生的閱讀感受是:“霧是很薄的,所以是透明的,當時荷塘滿是綠色的荷葉,所以霧也像是有了青色?!边@里學生通過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對作品的豐富內涵和藝術表現力有了自己的體驗和思考。
(二)想象情境。文學作品中留有許多“空白”即未定點,讀者逐句逐字閱讀作品時,頭腦里就流動著一連串的“語句思維”,不斷地作出各種期待、預測和判斷。由于文學作品充滿了出人意料的轉折和變化,讀者頭腦里就會產生種種疑問,于是就引起了聯想和想象。在教學晉代李密的《陳情表》時,采取類似做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第一段中李密以哀婉的筆調敘述了自己的悲慘境況以及和祖母相依為命的經歷,烘托了凄涼氣氛,亦為后文向晉武帝提出“愿乞終養(yǎng)”的請求作了鋪墊。他的世界只有他和年邁多病的祖母,他們相依為命,灰暗而苦澀。這樣的一番啟發(fā)過后,再讓學生讀這段文字,學生就很投入,讀得很動情。
二、比較聯系,拓展延伸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將相似、相關或相反的知識進行比較,而且要適當增補一些新的內容,以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如教學小說《藥》在分析華老栓這一人物形象時,可聯系學生學過的魯迅的同類作品作比較:如《故鄉(xiāng)》中中年閏土的麻木遲鈍,《孔乙己》的迂腐可笑,阿Q的精神病態(tài)等等,這些都與華老栓一樣同屬于病態(tài)、不幸的人物。并進一步引發(fā),魯迅正是通過這些不幸的人物來揭示國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療救的注意,而這一點也正是魯迅創(chuàng)作小說的主脈。這樣比較,既溫故知新,又可讓學生弄清作品的內在聯系,以便更好的讀懂其他的同類作品。又如教學《長亭送別》〔收尾〕時,當讀到“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車兒如何載得起”時,讓學生背誦有關寫“愁”的詩句,于是學生爭先恐后背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ɡ铎稀队菝廊恕罚凹舨粩?,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學生背誦了一首一首的詩詞,喚起對已學知識的回憶,這樣就把有形、有限的課堂變?yōu)闊o形、無限的課堂。這樣在比較時利用類比、對比遷移,合理的聯想、想象,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淀與審美情趣,拓展閱讀空間,開闊學生的視野,形成開放的大語文教學模式。
三、挖掘內涵,自主閱讀
文學作品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不能束縛學生的思維,要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文學作品的內涵一般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理解時不能限制過死,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進行多元的、開放的解讀,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理解作品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品的本意。以期獲得對作品的形象和情感的把握。方法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個性,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喜好和知識閱歷對文本進行解讀。如《雷雨》中的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是比較難分析的。對周樸園這個人物,以前多側重他的偽善,近年來認為“虛偽”說是最不合情理的說法。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周樸園對侍萍究竟有沒有感情,這出戲的矛盾沖突的實質是什么,這兩個題目都是開放題,不求統(tǒng)一答案,鼓勵學生有不同的理解,不管持哪種觀點,都要有足夠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觀點,舉出實例加以證明,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借助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文學作品如果僅靠老師的分析,就會顯得單調。一些文字優(yōu)美、意蘊深刻的文章,由于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無法在心理引起共鳴;一些人物由于生活年代和學生的距離比較遠,人物形象很難在學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便能彌補以上的不足,它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的綜合運用,再現與課文相似的情景,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如教學《虞美人》時,播映歌曲《幾多愁》的MTV畫面,讓學生陶醉于詞的優(yōu)美意境中。教學小說《寶玉挨打》《邊城》、戲劇《雷雨》時,播映有關的影視片斷,讓學生領略人物的獨特風采。教學元曲時播放黃梅戲《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片斷讓學生感受曲詞的優(yōu)美韻調。這樣借助多媒體手段,使師生處于一個開放的審美境界,學生情緒振奮,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從而深刻的體驗到文學作品的內涵美。
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精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訓練學生探勝取寶的眼光,讓學生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訓練他們的人生感悟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