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玥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d小調莊嚴變奏曲》的技術研究
黃 玥
(合肥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針對《d小調莊嚴變奏曲》中多聲部型、八度和弦型和雙手交替型三種技術研究訓練方法。多聲部型技術難點可以用分聲部法和聲部合成法化解;八度和弦型技術難點可以用簡化整合法和變奏特點法化解;雙手交替型技術難點可以用分步練習的方法化解。研究有助于演奏者解決作品中的技術問題。
技術;訓練方法;分聲部;簡化整合;變奏特點;分步驟
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門德爾松將德國傳統(tǒng)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的詩情畫意相結合。他的作品音樂形式簡練、語言清新自然,獨具特色?!禿小調莊嚴變奏曲》是門德爾松鋼琴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也是變奏曲體裁中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作品技巧艱深,技術問題是學習者的一大障礙。研究針對作品中的多聲部型技術、八度和弦型技術和雙手交替型技術難點,探討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法。
多聲部型技術,主要包括復調型多聲部技術和平行層次型多聲部技術。這類技術類型的特點是有多個聲部層次,形成明顯的四部和聲段落、賦格段落或平行流動的多聲部層次段落。
(一)分聲部法練習
要想解決多聲部技術難點,首先要將多聲部分解,逐個分析每個層次的特點并做到位。如譜例1,變奏13高、中、低三個聲部的特點非常清楚。高聲部是活躍輕巧的跳音,演奏時以指尖跳音為主,需要注意顆粒感,把握好高聲部句子的起伏與高點音。中聲部是主題旋律,演奏時要延續(xù)旋律莊嚴、肅穆的音樂形象。使用手腕帶動、連奏的方式,做出兩音連線,表現(xiàn)二度下行的“嘆息”音調。中聲部旋律有雙手銜接的部分,并伴有sf的力度,情緒、力度一步步加深。注意雙手要銜接好,使旋律線清晰流暢。低聲部是跳躍的斷奏,手指跳音為主,類似提琴的撥奏,需要練習的很活躍??傊致暡烤毩曅枰葑嗾哒{整演奏方法,將每個聲部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
譜例1:變奏13第1—5小節(jié)
(二)聲部合成法練習
當演奏者可以熟練的將每一個聲部彈奏好時,就需要練習聲部的結合。只有經(jīng)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和反復練習,才能將零散的各個聲部組合成為和諧一致的旋律,做到主次分明、結構清晰。
剛開始聲部合成練習時,我們可以將任意兩聲部組合起來練習。如果是三聲部的段落,就有三種組合形式,即高聲部加中聲部、中聲部加低聲部和高聲部加低聲部。以變奏13為例,如將高聲部與中聲部組合練習,則右手為斷奏,左手為連奏,雙手容易不協(xié)調。因此,雙手配合顯得尤其重要。如將中聲部與低聲部組合練習,則由左手演奏兩個聲部。左手1、2指按住彈連奏,3、4、5指卻要演奏手指跳音,這是很困難的。如將高聲部與低聲部組合練習,兩個聲部只需要在拍點音處對齊即可,配合較為容易。在順利完成兩個聲部的組合后,就可以進行三個聲部的合成練習。三個聲部組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還需要注意三個聲部的力度比例,才能分清主次,讓多聲部聽起來更和諧。變奏13因為中聲部是旋律聲部,因此力度分配上中聲部最重。其次,高聲部獨有的旋律與中聲部形成應和,力度分配上僅次于中聲部。低聲部僅是單音的點綴,因此力度最輕。按這樣的力度比例演奏各聲部,不僅整體效果和諧,還可以很清晰的聽到每個聲部層次。另外,在同時演奏幾個聲部時,需要縱向感受和弦的整體效果與和聲的連接進行,感受每個音的趨向。
八度和弦型技術主要以大段的八度和弦配以較快的速度和不斷增長的力度,形成多變、輝煌的樂段,成為推向全曲高潮的動力。八度和弦技術的運用形式很多樣。
(一)簡化整合法練習
解決八度和弦型技術可以使用簡化整合法練習,即利用簡化和整合兩個步驟化解技術難點,解決技術問題?!昂喕笔轻槍ν拖叶啻沃貜偷亩温洌葘⒑拖液喕癁閱未蔚难葑?,把握住和弦的走向和把位之后,再還原成同和弦多次重復。如譜例2,變奏12演奏時如果每個和弦重復兩次比較困難,可以先將兩個重復和弦簡化為一個16分音符的長音,等到演奏者熟悉和弦位置和力量的傳遞時,再逐步恢復為兩個32分音符的和弦重復。
譜例2:變奏12第1—5小節(jié)
“整合”就是將原曲中的分解和弦先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和弦練習,待掌握好完整和弦之后,再還原為原曲分解和弦的樣子。如變奏16,練習時可以先將右手分解和弦的部分,整合彈成一個完整和弦,變?yōu)樽笫职硕燃佑沂终麄€和弦的演奏方式。等演奏者體會好力量傳遞和手指觸鍵角度后,再將右手和弦還原為原曲的樣子。
譜例3:變奏16第1—4小節(jié)
(二)變奏特點法練習
變奏特點法練習,即利用每一段變奏的特點,找到技術落腳點,解決和弦技術難題。如譜例4,變奏7是和弦與快速音型的結合。根據(jù)技術寫作特點,演奏者應該明確由和弦變?yōu)榕靡?,技術上需要快速的轉換。
以第1小節(jié)為例,在第3個和弦處,需要把力量完全放掉,然后立刻將力量變小,采用顆粒彈奏的方法,用指尖觸鍵。
做好力量的轉換,是演奏好這一段和弦的關鍵。又如變奏12,寫作上是以兩拍為一個單位變換和弦。由于演奏和弦需要力量,而所有的力量循環(huán)需要有動力的落腳點,因此練習時可以與和聲變換一致,以兩拍為一個力量循環(huán)。將每組的第一個音作為動力循環(huán)的源泉,音樂聽覺上也更流暢,起伏更明顯。變奏16以兩拍,也就是六連音為一個單位,演奏時也是以每組的左手第一個音為動力的源泉,著重強調。
譜例4:變奏7第1—5小節(jié)
(三)雙手交替型技術
雙手交替型技術以雙手和弦交替居多,亦有分句上的交錯。運用于快速段落與激動不安的情緒中,伴隨著和聲的不斷變化,力度使用并不固定,給人一種不穩(wěn)定、激動急促的感覺。
雙手交替型技術,常出現(xiàn)雙手協(xié)調不好的問題,變成雙手一起落下的齊奏。這種技術訓練需要分三個步驟:第一步,需要在節(jié)奏上、力度上將左右手練的完全均勻。先慢速練習,以16分音符為基礎拍數(shù)節(jié)奏,練習短促的斷奏,手指不要停留太多時間,以免出現(xiàn)節(jié)奏的拖沓,導致雙手對齊。剛開始練習時不要急,切忌想要一步到位,用聽覺控制雙手,確保完全均勻之后再緩慢加速。第二步,變節(jié)奏練習,針對彈奏不均勻的地方,需要分析原因,有針對性的采用變節(jié)奏的方式練習。如譜例5,變奏5為雙手和弦交替。如果右手第一個和弦彈的較長,形成類似附點節(jié)奏的音型,則練習時可以有意的將第一個音彈短一些,形成一個倒附點節(jié)奏。這種有意的“矯正”,有利于節(jié)奏均勻。第三步,控制雙手力度,將右手旋律部分以較強力度突出,極具表現(xiàn)力,左手伴奏部分貼鍵輕彈。將注意力只放在旋律聲部,會讓演奏更加輕松。
譜例5:變奏5第1—7小節(jié)
門德爾松《d小調莊嚴變奏曲》中的主要技術類型有三種:多聲部型技術、八度和弦型技術和雙手交替型技術。解決多聲部型技術難點可以使用分聲部法和聲部組合法。先分解練習每個聲部層次,在演奏好每個聲部之后,慢慢的將多個聲部結合起來,并感受縱向的和聲效果。八度和弦型技術難點可以用簡化整合法和變奏特點法練習。
將原有段落簡化整合成易于彈奏的形式,并利用每一段變奏的特點,解決技術難題。雙手交替型技術,需要分步練習。先將左右手在節(jié)奏上、力度上練的完全均勻,再變節(jié)奏練習,鞏固練習效果。同時,注意雙手力度比例的分配。研究有利于學習者了解和克服作品中的技術難點,并為今后學習中解決技術問題提供可行的方案。
[1]李竹.淺析門德爾松《莊嚴變奏曲Op.54》[J].大眾文藝,2015,(1):157.
[2]姚嵐.門德爾松鋼琴作品《d小調莊嚴變奏曲的演奏風格》[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44-345.
[3]吳馳.門德爾松《d小調莊嚴變奏曲》Op.54演奏技巧 [J].音樂探索,2009(3):67-69.
[4]周揚帆.門德爾松《d小調莊嚴變奏曲》的分析與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3:1-55.
[5]王璐.乘著古典與浪漫的雙翼:《門德爾松d小調莊嚴變奏曲》之演奏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2011:1-34.
[6]劉婭.門德爾松鋼琴作品《嚴肅變奏曲》Op.54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8:1-43.
黃玥(1988—),女,安徽合肥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肖斯塔科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的節(jié)奏與演奏研究”(項目編號:SK2016A0749),本文為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