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輝
【摘要】目的 探究支氣管哮喘患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支氣管哮喘患者68例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4例。參照組34例患者采取單純西醫(yī)治療,研究組34例患者采取的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進行記錄、分析與對比。結果 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采取中心結合方案治療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況,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中西醫(yī)結合;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562.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8..02
支氣管哮喘也叫作哮喘,主要是由于氣道上皮細胞、噬中粒細胞、肥大細胞以及嗜酸粒細胞等多種細胞與細胞組分參與的一種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支氣管哮喘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哮鳴、呼吸困難、胸悶以及陣發(fā)性氣急等,誘發(fā)該疾病的因素除了化學性氣味、油煙、冷空氣、花粉等,飲食因素也是其中較為重要的誘發(fā)原因[1]。支氣管哮喘屬于世界范圍內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我院對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方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呼吸內科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哮喘病學》[2]中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中醫(yī)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各34例,其中研究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9.8±4.2)歲;病程1~16年,平均病程(6.8±1.2)年。參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9~67歲,平均年齡(48.3±4.8)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6±1.3)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常規(guī)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需要即刻從變應源中脫離出來,參照組34例患者給予吸入糖皮質激素、支氣管舒張劑等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對于伴隨感染的患者,可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相應的抗生素進行治療。研究組34例患者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內服治療,具體組方為:黃芪30 g,石膏30 g,生炒白術15 g,地龍15 g,炙麻黃10 g,桑白皮30 g,
生甘草15 g,蟬蛻10 g,栝蔞30 g,款冬花10 g,杏仁10 g,蘇子15 g,黃芩15 g,葶藶子15 g,白果10 g,半夏6 g。臨證加減:對于內燥便秘者加生大黃;對于口干嚴重者加麥冬、沙參;對于痰多者加陳皮、浙貝。以水煎煮2次,去渣取汁300 mL,1劑/d,分早晚兩次口服,150 mL/次,10天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1療程后觀察效果。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療效及肺功能指標改善情況進行記錄、分析與對比,主要指標包括檢測第1 s用力呼氣量(FEV1)、第1 s用力呼氣量百分率(FEV1%)。
1.4 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愈:經治療后患者哮喘得到充分控制,咳嗽吐痰癥狀停止,肺部哮鳴音消失,并且經胸部X線片檢查基本無異常;②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哮喘得到有效控制,咳嗽次數(shù)顯著減少,哮鳴音尚可聞及,經胸部X線片檢查顯示基本恢復正常;③無效:經治療后患者哮喘未得到明顯控制,咳嗽吐痰、哮鳴音未改善甚至加重,經X線片檢查顯示基本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對各項文本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34例患者經治療后,治愈28例(82.35%),有效6例(17.65%),無效0例(0.00%),臨床總有效率為100.00%;參照組34例患者經治療后,治愈18例(52.94%),有效8例(23.53%),無效8例(23.53%),臨床總有效率為76.47%。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情況比較
研究組34例患者治療前后的FEV1分別為(1.64±0.39)L、(2.79±0.45)L,F(xiàn)EV1%分別為(65.46±6.21)%、(82.03±5.26)%;參照組34例患者治療前后的FEV 1分別為(1.65±0.33)L、(2.02±0.41)L,F(xiàn)EV1%分別為(65.77±6.56)%、(72.11±4.98)%。兩組干預前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肺功能指標較干預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肺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氣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是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本質。該種氣道炎癥會導致一系列咳嗽、呼吸困難、胸悶以及支氣管狹窄等癥狀,進而誘發(fā)哮喘疾病發(fā)作,可以說支氣管是由多種炎性介質與炎性細胞參與的相互作用的最終結果[4]。哮喘是一種集體質、病因及誘因等各類因素于一體的身心性疾病,多數(shù)患者還可能合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這種情緒的存在無疑會加重哮喘的疾病進展,造成垂體腎上腺素皮質功能出現(xiàn)紊亂,迷走神經亢奮,呼吸道炎癥造成呼吸道高反應,而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又會進一步引起氣流受阻,最終引發(fā)一系列臨床癥狀[5]。
在西醫(yī)治療方面,往往采用控制感染、止咳祛痰、支氣管平滑肌解痙等常規(guī)治療,從而取得相應的療效。而在中醫(yī)學領域中,認為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根源為“宿痰內伏于肺”“氣道攣急”“風盛痰阻”,而外部誘因則為感染風邪,痰遇風動、氣因痰阻、痰隨氣升,二者相互搏結以致氣道壅塞、肺管狹窄[6]。中醫(yī)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標準原則就是“平時治本,發(fā)時治標”,所以治喘必先治痰。從中醫(yī)理論來看,“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不管疾病處于緩解期還是發(fā)作期,都應當做好祛邪痰的準備,并且注重補脾益肺。在本組中藥組方中,炙麻黃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生石膏具有清瀉肺熱之功效,二者配伍,共奏平喘清熱的功效;白果能發(fā)揮出斂肺定喘的功效,和桑白皮、杏仁、黃岑、麻黃等配伍,可強化化痰定喘、宣肺清熱的效果;蘇子、葶藶子可化痰平喘、降氣泄肺以攻濁痰;地龍可解痙鎮(zhèn)靜、祛痰止咳,具有消除支氣管水腫、痙攣以及抗過敏的功效,并且能有效緩解氣道阻塞的現(xiàn)象;半夏、款冬及栝蔞具有清熱化痰的效果;黃芪具有固表益氣、扶正之功效,佐以炒白術可強化補益脾肺的功效;甘草可調和諸藥,和中緩急。諸藥合用,共奏降氣平喘、清熱化痰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100%)顯著高于參照組(7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采取中心結合方案治療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況,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郝一鳴,王憶勤,洪毓鍵,閆秀麗,張曉丹,翁詩婷,于明杰,金美玲,顧洪亮.中西醫(yī)結合治療100例哮喘患者的臨床療效與生活質量評價[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11:2748-2751.
[2] 李明華,殷凱生.哮喘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6-2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
[4] 尚云飛,朱立成,朱文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療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11:2204-2208.
[5] 張?zhí)灬?,?素,李秀娟,楊克敏,張偉偉,潘寶峰,黃誠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隨機對照試驗系統(tǒng)評價[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0,12:40-45.
[6] 胡國華,林 鳴,暢亦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哮喘兒童Th1/Th2細胞因子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24:3386-3388.
本文編輯:魯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