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慧娟
【摘要】目的 觀察不同頻率的電針與西藥治療刺激穴位以改善坐骨神經痛的療效及對血沉和外周血白細胞介素類細胞因子IL-6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坐骨神經痛患者11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100 Hz電針組)42例、對照組(2 Hz電針組)41例、空白組(西藥組)35例。觀察三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2 Hz電針組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100 Hz電針組及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00 Hz電針組總有效率與西藥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針對坐骨神經痛具有很好的療效,低頻2 Hz電針的療效優(yōu)于高頻100 Hz電針,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電針頻率;坐骨神經痛;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5.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8..02
坐骨神經痛屬于中醫(yī)“痹癥”[1]范疇,多因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體虛、肝腎不足,或勞累過度,寒濕之邪侵襲,或閃挫撞擊、持重努傷等造成氣滯血瘀,血行不暢,不通則痛。電針治療坐骨神經痛,其療效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其療效被證明是肯定的,被廣泛使用。筆者選取我院收治的坐骨神經痛患者118例,采用不同頻率電針刺激,觀察其改善疼痛作用及其他臨床資料改善程度,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坐骨神經痛患者11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100 Hz電針組)42例、對照組(2 Hz電針組)41例、空白組(西藥組)35例。其中治療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53歲;病程7~5年,平均病程(0.57±2.48)年。對照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50歲;病程5~3年,平均病程(0.73±1.10)年。空白組男11例,女24例;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50.69±14.55)歲;平均病程(0.96±0.74)年。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
(1)放射痛,疼痛可自腰、臀部直達大腿、小腿后外側及外踝處;牽拉痛,凡體位改變成牽拉坐骨神經時皆可誘發(fā)或使疼痛加?。蛔巧窠浿鋮^(qū)域內不同程度的運動、感覺、反射和植物神經障礙;常見壓痛點:腰椎旁、坐骨切跡、臀中點、窩點、腓點、踝點;腰椎X線片常見腰椎間隙變窄等。(2)腫瘤、骨結核、盆腔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不能堅持治療者;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3周內用過腎上腺皮質激素、氯喹、青霉胺、甲氨喋呤等免疫抑制制劑或抗癌藥物者[2-3]。
1.3 方法
取穴:環(huán)跳、承山和阿是穴為主穴。
1.3.1 100 Hz治療組
患者取伏臥位或側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
0.30 mm×40 mm華成牌不銹鋼無菌毫針,快速進針,提插捻轉,得氣后用G 6805型電針儀選取:患側環(huán)跳、腎俞、委中及承山4個穴位為主穴,使用100 HZ疏密波,電源電壓
6 V,強度(10±5)mA,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
3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
1.3.2 10 Hz治療組
患者取伏臥位或側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0.30 mm×
40 mm華成牌不銹鋼無菌毫針,快速進針,提插捻轉,得氣后用G 6805型電針儀選?。夯紓拳h(huán)跳、腎俞、委中及承山4個穴位為主穴,使用2~10 HZ連續(xù)波,脈沖寬度0.5 ms,電源電壓6 V,強度(10±5)mA,頻率60~100次/min,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 min,1次/d,10次為1個療程。
1.3.3 西藥治療組
患者取伏臥位或側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用
0.30 mm×40 mm華成牌不銹鋼無菌毫針,快速進針,提插捻轉,不配合電針刺激,口服消炎痛25 mg/次,3次/d。10天為1個療程。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三組患者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2.2 三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8.39%,對照組總有效率達80.49%,空白組總有效率達82.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的坐骨神經痛屬中醫(yī)“腰腿痛”、“痹證”等范疇。主要由于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治療原則以循經取穴,疏通兩經氣血達到“令氣易行、通則不痛”的作用。承山屬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穴區(qū)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環(huán)跳穴在坐骨神經干和分支上,屬于腰骶脊髓節(jié)段,能產生較強的針感,向腰骶和下肢放射,節(jié)段支配規(guī)律是重要的臨床針刺規(guī)律之一,在腰椎疾病取穴中應用較廣泛,針刺上述穴位內感受器如神經、血管、肌腱、肌肉、骨膜和肥大細胞,采用提插捻轉手法,可產生麻、痛、酸、脹等神經傳導后得氣感覺,調節(jié)神經、血管、肌肉痙攣,緩解疼痛,進而再通過神經遞質釋放,如阿片肽、5-羥色胺、乙酰膽堿、P物質等提高痛閾,達到持續(xù)止痛的目的[4]。
電針能直接刺激傳導痛覺的神經,一方面可以使這類神經中痛覺纖維的傳導發(fā)生阻滯;同時,又可使脊髓背角細胞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受到抑制,使經氣通暢而達到鎮(zhèn)痛的效果。另外,電針可以調節(jié)受損神經的電生理特性,減少神經電生理的的吸收和炎性反應物及化學致痛性物質的排出,減輕神經根血流供應增多和營養(yǎng)增加,促使局部出血異常率,促進恢復神經組織興奮性、無菌性炎癥水腫的受壓,利于組織的修復,故可使腰腿痛緩解。
通過不同頻率電針刺激,可以看出低頻脈沖(2 Hz)電刺激效果優(yōu)于高頻脈沖(100 Hz)電刺激,通過毫針刺激穴位,具有調節(jié)人體功能,加強止痛、鎮(zhèn)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調整肌張力等作用,此次研究對比不同頻率電針刺激以觀察療效差異程度。其結果顯示,使用2 Hz頻率電刺激,可使肌肉有規(guī)律大幅度跳動,有利于肌肉牽拉椎體,松動椎間關節(jié),使突出的椎間盤復位,擴大椎管容積,減輕對及神經根的壓迫,其消炎鎮(zhèn)痛作用較其他電流種類強,同時,機體不易產生適應,代替手法行針,發(fā)揮穴位作用,且有降低肌張力的作用,較高頻(100 Hz)電刺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經痛,其鎮(zhèn)痛作用較優(yōu),說明低頻脈沖電刺激更能夠確實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坐骨神經的傳導功能,有利于松弛腰背肌肉,能更進一步地促進腰椎間盤突出致坐骨神經痛患者的康復。且無任何毒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蔣 文,蔣挺康,孫舟紅,等.蒼龜探穴針法治療坐骨神經痛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7):616-617.
[2] 戴先坤.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所致的根性坐骨神經痛十例[J].海軍醫(yī)學雜志,2014,35(2):116.
[3] 黃均毅,岳利峰,東瀟博,等.電針四穴加減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效果[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5,22(19):53-56.
[4] 陳獻東.電針結合腰俞穴注射治療根性坐骨神經痛73例[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28):151-152.
本文編輯:孫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