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波
如何在基礎(chǔ)教育課程中真正貫徹素質(zhì)教育,這個問題已是老生常談。自恢復高考以來,語文成了應試考試工具,脫離了傳統(tǒng)語文的初衷。魯迅作品地位被削弱,魯迅作品教學現(xiàn)狀尷尬。人們認為學習魯迅作品已沒有太多現(xiàn)實意義,甚至認為魯迅作品中的舊時代精神與現(xiàn)代社會格格不入,魯迅作品中的消極因素,諸如:尖刻、沉重、嚴肅、晦澀、拗口等已經(jīng)“沒有一些活氣,叫人活潑不得!”而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影視作品對傳統(tǒng)文化偶像的片面認識和“沒有好聲氣”的調(diào)侃與惡搞,更使得魯迅那原本就有點“半文半白”的文字得不到中學生的青睞。廣大中學生不僅很難理解魯迅這個“人”,甚至討厭其作品。語文老師對魯迅作品也是愛恨難說。
這不禁讓一些固守傳統(tǒng)價值的語文老師深感痛心。
不錯,我們所處的時代已是推崇信仰自由的時代,一個崇尚娛樂的時代;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你不能要求所有人把魯迅當偶像,就像你不可能讓所有中學生去討厭周杰倫。
那么偉大的魯迅已成過往了嗎?當然不。但我們確實也不要再指望魯迅繼續(xù)成為現(xiàn)代中學生自然崇拜的偶像了。
然而,素質(zhì)教育真得不需要魯迅了嗎?
許多剛畢業(yè)的年輕教師在備課之余常常對筆者坦言對魯迅作品的消極看法。筆者在幾十年執(zhí)教《風箏》等文章時也時有困惑:如何激活學生興趣,在規(guī)定課時內(nèi)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學得明白呢?
以《風箏》為例。這篇有魯迅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意義,有盧梭懺悔精神,既可從兒童教育角度、批判封建教育思想角度,也可從親情角度、追求美好事物角度去理解的名篇,記載的豈止是一個簡單的心靈故事呢?
《風箏》開頭由景入題。由天上到地上。由北京冬天引出故鄉(xiāng)春天。故鄉(xiāng)天空,春和景明、風箏浮動。其風箏的姿態(tài)、顏色、形狀無不形神酷肖,栩栩如生,極具童趣!
天空下,我們分明看到了魯迅先生那雙浸透著悔恨和悲哀的眼睛!
對中國教育現(xiàn)狀頗有憤激之詞的哲學家周國平指出:童年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qū)趕他們到功利戰(zhàn)場上拼搏。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什么叫虛度?快樂不算什么嗎?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嗎?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盧梭的《愛彌兒》、《懺悔錄》深刻影響了魯迅。
那么,時光流轉(zhuǎn)?!讹L箏》里“精神虐殺”的罪惡和“隱性的悲劇”,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已經(jīng)消失了嗎?
顯然沒有。在當今應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的深刻沖突里,《風箏》里“精神虐殺”的“隱性悲劇”還在無數(shù)學校、無數(shù)家庭輪番上演著!
如何從教學的角度正確把握和理解魯迅作品中諸多備課難題,既切中文章主旨,又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扎實深入呢?這就有求于廣大教育工作者了。
魯迅作品無疑是民族寶貴的文學遺產(chǎn),在過去相當長時期里,許多中學生正是通過閱讀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學會了思考社會和人生,成為有思想有風骨的人的。
今天的中學生在升學壓力下普遍缺少對社會的關(guān)注,他們個人意識狹隘,對弱勢群體冷漠,對老弱沒有惻隱之心,對所犯錯誤缺乏懺悔之意;作文內(nèi)容膚淺,題材老套,感覺麻木(成為別一樣的閏土)。他們對國家對民族的愛也十分膚淺;而魯迅作品中嫉惡如仇的思想及對民族熾熱的愛正是現(xiàn)代中學生所需要的?!讹L箏》《故鄉(xiāng)》《一件小事》《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作品,無疑是難得的好教材,是真正的心靈雞湯!
魯迅作品中的自我批判精神(亦即難能可貴的“懺悔精神”)與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一脈相承。魯迅先生不是圣人,但他獨立思考,愛憎分明的崇高人格卻是中學生修身的典范。是當下國學熱的組成部分。
魯迅作品不僅在感情上給人啟示,其人文價值更是無限。當今魯迅作品教學面臨困境。一方面在于學生缺乏對魯迅作品相應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一方面在于許多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不愿深入備課,將教學重點直指考試??紕t教之,不考則棄之。他們放棄魯迅作品的精髓,照本宣科,教學方式單調(diào)乏味,教學氣氛沉悶。套用《孔乙己》里描寫咸亨酒店的句子,就是:“掌柜的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什么好聲氣!”
魯迅作品難學也易學。關(guān)鍵在于教師有無正確的引導。以《故鄉(xiāng)》為例,假如不讓學生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內(nèi)憂外患,不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拯救國民精神的心路與辛苦輾轉(zhuǎn)的生活經(jīng)歷;我們怎么能要求學生理解小說描寫的典型人物的意義,還有小說最后那一段有關(guān)“路”的著名議論呢?
假如不讓學生了解魯迅改造國民性的良苦用心,不了解其“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zhí)著;我們又怎么能要求學生理解可悲可笑的楊二嫂那“圓規(guī)式”的姿勢呢?而像《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含義雋永的寫人妙句,又豈是對魯迅作品缺乏熱愛之情的老師三言兩語說得清的呢?
貫徹素質(zhì)教育,魯迅先生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