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亞弟
普通高中教育承擔著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規(guī)劃能力是它的重要任務。對于作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的《論語》,且不談“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功利價值,僅僅是其中蘊涵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便浸潤著國人的思想,成為國人心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之中。
《論語》以選修模塊的形式進入高中語文課堂無疑是一件好事,不僅有利于形成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也意義甚大。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妥善面對這樣一部博大深邃的傳統(tǒng)文化典籍,挖掘其中的養(yǎng)分并使學生盡可能地吸收呢?
下面,以《沂水春風》一課為例,進行教學設計的嘗試與實踐。
一、涵泳美讀品語言
誦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jié)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梢?,讀之于文本是讀者貼近作者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誦讀之后學生才能真正感受作者賦予文章每一字、每一詞的作用。因此,在教學《沂水春風》中可以設計誦讀環(huán)節(jié)。
教師引導學生從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tài)方面去朗讀,學生通過“誦讀——體悟——誦讀”的過程,對子路的性格進行感性、直觀的認識。通過以讀代講,以誦讀引領體悟,水到渠成地完成對文本中人物性格的解讀,一個個性鮮明的子路形象便出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同時學生也感受到了《論語》語言的形象性。
二、連前牽后讀文化
生:《沂水春風》中,其他三位學生明確地回答了孔子的問題,而曾皙卻沒有做出正面的回答為什么卻被孔子認可,孔子這樣偏心!
師:孔子不是偏心,曾皙并不是簡單地表述一幅暮春郊游圖景而已,人們去沂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浴”,這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已經(jīng)在《知其不可而為之》中學過“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嬗诎Ч敝械摹般逶 ?,這是一種風俗文化,是指“齋戒”,是莊重和虔誠的表現(xiàn),“浴乎沂”實際是“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
“連前牽后”這四個字傳達的意思是:在對各課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適當聯(lián)系前面所學和后面將學的內容,形成對《論語》的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提出這一點是因為《論語》本身章與章之間、篇與篇之間并沒有嚴密的聯(lián)系,選讀教材雖然按主題編排,但這畢竟是編者為方便教學而設計的,并不意味著這課內容與那課內容之間沒有交叉和聯(lián)系。所以,適當連前牽后,可以使學生對《論語》的認識由零散的語言片段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三、巧設矛盾悟思想
《禮記》是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理論的總結與發(fā)展?!兑仕猴L》卻顛覆了人們對“師道尊嚴”的理解,讓人們看到了與“師道尊嚴”相矛盾的孔子。他的課堂,氣氛平和輕松,師生平起平坐,淡化年齡差異,拉近師生距離,學生有發(fā)言的欲望,教師不以自己的態(tài)度左右學生的意見。
在教學《沂水春風》一課時,學生在朗讀“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環(huán)節(jié)時,學生提出“喟然”和“與點”似乎是矛盾的。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孔子一嘆,嘆出了什么?學生的答案紛呈,教師總結:“嘆”字背后是孔子的百感交集,是贊嘆、感嘆、悲嘆和哀嘆,嘆出了多少滄桑往事與追求理想的旅途中的辛酸苦楚,既包含了夫子的人生經(jīng)歷,也有整個春秋時期的社會百態(tài)。這樣兩個矛盾點的設置,能激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反差和質疑中領悟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這樣《論語》教學就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四、旁征博引求精神
那么,曾皙究竟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也同樣深深印刻在孔子的心中?曾皙給出的答案具體而又抽象,他描繪出了一幅“暮春郊游”的圖景,而這又怎么能算志向呢?
為此,在執(zhí)教時可以補充朱熹《論語集注》中的相關內容。此外,還可以援引南懷瑾《論語別裁》中的片段:時代的劇變一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說,“寧為太平雞犬,莫作亂世人民”。而曾點所講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jīng)濟穩(wěn)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大同世界的那個理想。經(jīng)過這兩處引證,可以看出:所謂大同世界,就是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安居樂業(yè),老有所安,幼有所長,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當然,這更是孔子一生周游列國想要達到的目的所在。
課本中的“相關鏈接”部分大多內容抽象深奧,學術性太強,抽象概念較多,不平實,選取材料往往是歷代大儒對于孔子及《論語》的評價,古奧難懂,不貼近現(xiàn)實生活,學生很難把這些材料與教材內容聯(lián)系起來,也就失去了“相關鏈接”的補充引導作用。因此,圍繞每課主題,教師除了適當講解課內材料,還可選一些現(xiàn)當代學者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闡釋評價作為補充材料供學生參考,這對學生深入理解傳統(tǒng)文化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