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遠洋船員職業(yè)學院 周振路 齊紹江
商船、漁船避讓的規(guī)則適用與責任劃分
青島遠洋船員職業(yè)學院 周振路 齊紹江
為了減少商船與漁船會遇時可能造成的碰撞損失以及保證碰撞后事故責任認定的公平、公正,從避碰法規(guī)的角度,明確商船、漁船在避讓中的船舶種類歸屬,以及會遇時《避碰規(guī)則》的適用兩個方面,明確在具體會遇局面中雙方所承擔的責任,以便各自積極正確地履行職責,取得顯著的避碰效果,并能夠為發(fā)生碰撞后的事故責任認定提供明確清晰的責任劃分依據(jù)。
商船;漁船;責任劃分;規(guī)則適用
據(jù)有關部門統(tǒng)計,“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僅威海海域共發(fā)生水上交通事故59起,其中商船與漁船碰撞事故35起,占59.3%。商船與漁船的碰撞事故已成為海上碰撞事故的主要部分,嚴重危害人命、財產安全,對航海運輸、漁業(yè)生產造成了重大的負面影響。在商船與漁船的碰撞事故中,即使是業(yè)內人士,也習慣上認為商船在海上航行中應該負有避讓漁船的責任,籠統(tǒng)地將碰撞事故的主要責任歸咎到商船方面。這種對船舶之間避讓關系的含糊認識,使得有關當事船舶在避讓意識上也更加模糊,難以避免因此而發(fā)生的更多商船、漁船碰撞事故,甚至在發(fā)生事故后的處理上使有關主管方帶有預設立場而影響事故處理的客觀公正。因此,根據(jù)有關避讓法規(guī),徹底厘清商船、漁船會遇后雙方的避讓責任,有助于避碰行動的及早、正確實施,從而避免碰撞事故發(fā)生。即使在碰撞發(fā)生后,也能夠正確區(qū)分雙方過失責任,合理理賠。
通常意義上,商船與漁船是根據(jù)所從事的工作進行的籠統(tǒng)劃分。商船以商業(yè)行為為目的,主要指運載貨物和旅客的船只。按用途不同,商船可分為客船、貨船和客貨船。漁船是用以捕撈和采收水生動、植物的船舶,包括現(xiàn)代捕撈生產的一些輔助船只?!?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guī)則》(以下簡稱《避碰規(guī)則》)是以船舶操縱避讓能力的好壞劃分船舶種類的,在《避碰規(guī)則》中,沒有商船和漁船的定義。
1. 商船在避讓中的船舶種類歸屬
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第三條“一般定義”,船舶按照避讓操縱能力的好壞,分為機動船、帆船、從事捕魚的船舶、失去控制的船舶、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其中,機動船又包括一般機動船、水上飛機、地效船、限于吃水的船舶??拓涍\輸?shù)纳檀诒茏屩?,如無特殊情況,均屬于一般機動船。當然,當商船航經狹水道、進出港航道,由于自身吃水較大,加之受周圍水域的水深寬度的影響,導致其偏離航向的能力受到限制,此時,應屬于限于吃水的船舶。當商船由于某種異常情況,譬如火災、主機故障、舵機故障等原因,導致其不能按照規(guī)則要求進行操作,因而不能給他船讓路時,應視作失去控制的船舶。當商船由于需要在航行中上下人員、轉運貨物或進行救助拖帶致使其偏離航向能力受到限制時,這種工作性質致使其按照規(guī)則操縱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不能給他船讓路,應作為一艘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
2. 漁船在避讓中船舶種類的歸屬
通常意義上說的漁船,應該嚴格區(qū)別于《避碰規(guī)則》第三條定義的從事捕魚的船舶?!侗芘鲆?guī)則》定義的從事捕魚的船舶是指“使用網具、繩釣、拖網或其他使其操縱性能受到限制的漁具捕魚的任何船舶,但不包括使用曳繩釣或其他并不使其操縱性能受到限制的漁具捕魚的船舶”。從此定義可以看出,所謂從事捕魚的船舶,必須具備的條件有兩點:一是該船正在從事捕魚作業(yè);二是其所使用的漁具使其操縱性能受到限制。據(jù)此可知,通常意義上的漁船中,停泊、返回、駛離漁港的船舶以及搜尋魚群船舶,并非正在從事捕魚,不應算作從事捕魚船舶,應作為一般機動船對待;其次,所使用的漁具不使其操縱性能受到限制,不應作為從事捕魚的船舶對待,也應作為一般機動船對待。
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將商船、漁船按照避讓操縱能力的好壞,劃分為避碰意義上的船舶種類后,該船應該按照《避碰規(guī)則》顯示相應的號燈、號型,以利于在互見中區(qū)分。若不按《避碰規(guī)則》顯示相應的號燈、號型,作為一艘避讓操縱能力相對較差的船舶,在確定避讓關系時,將喪失其所擁有的權利,甚至因此負有一定的過錯責任。
1.先于確定避讓關系的航行規(guī)則適用
商船,通常是過境航行的船舶,應盡可能采用《航路指南》《進港指南》等有關主管機關制定的地方的航行規(guī)定,以及習慣的航路、有關船舶定線制等。如2003年5月31日在波恩荷爾姆島北部的波羅的海發(fā)生的F輪與G輪的碰撞事故,丹麥海事調查部門雖然認定F輪在避碰行動方面沒有明顯過失,但認為“丹麥和瑞典當局在BRONHOLM和瑞典之間建立了一條推薦航線,雖然不是強制的,但F輪應當在該區(qū)域遵守推薦航線”,因此丹麥海事調查部門認定F輪在航線選擇上存在一定過失。
作為漁船,無論是船舶自身或其漁具,均應盡可能避開以上航路或交通繁忙區(qū)域。為此,有關地方主管機關往往通過推薦或劃定捕撈、養(yǎng)殖區(qū)禁止?jié)O船進入某些規(guī)定的通航區(qū)域作業(yè),例如,2007年3月我國交通部頒布實施的《青島水域船舶定線制》規(guī)定:“禁止船舶在通航分道內捕魚?!?/p>
商船和漁船應遵守以上有關航行和作業(yè)區(qū)域的規(guī)定。反之,如果違反有關規(guī)定,在先于確定避讓過失責任時,違反的一方已存在此項過失。
2.商船、漁船間不應妨礙關系的確定
《避碰規(guī)則》第九條3款規(guī)定,“從事捕魚的船舶,不應妨礙任何其他在狹水道或航道以內航行的船舶通行”,第十條9款規(guī)定,“從事捕魚的船舶不應妨礙按通航分道行駛的機動船的安全通行”。以上兩款確定的是作為從事捕魚船舶在上述水域航行時,無論能見度如何,是否互見,在碰撞危險之前即負有的不應妨礙他船通行的義務。另外,《避碰規(guī)則》第十八條4款,“除失去控制的船舶、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外,任何船舶,如當時環(huán)境許可,應避免妨礙顯示第二十八條信號的限于吃水的船舶安全通行”,在互見中,如果商船因為吃水與可用水域水深和寬度的關系導致其偏航能力受限,而成為一艘限于吃水的船舶時,此時漁船應不妨礙商船的通行。
根據(jù)此類要求,作為從事捕魚的船舶在碰撞危險之前,應采取行動留出足夠的水域供他船安全通行。從事捕魚的船舶此時如果按照《避碰規(guī)則》要求及早采取了行動,一般不會與他船構成碰撞危險,反之,如果從事捕魚的船舶由于瞭望或其他原因導致其在碰撞危險之前的一段時間,沒有按照《避碰規(guī)則》采取行動,以致后來構成碰撞危險,作為從事捕魚的船舶,也不免除這種不應妨礙他船的責任。
3. 互見中追越避讓關系的確定
若商船、漁船在互見中相遇,應該能夠判斷對方來船的種類、動態(tài)、大小、工作性質,因此,其避讓責任,應該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第二章第二節(jié)“船舶在互見中的行動規(guī)則”確定。
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第十三條,如果兩船之間構成追越,此時不管是商船追越漁船,還是漁船追越商船,均應按照本條規(guī)定“任何船舶追越任何他船時,均應給被追越船讓路”。此時無須再區(qū)分通常意義上的商船、漁船在避讓關系中具體歸屬于哪一種類船舶。
4.互見中除追越外的避讓關系的確定
互見中,除追越外,商船與漁船會遇,應具體根據(jù)商船、漁船在避讓中船舶種類的歸屬,確定適用規(guī)則與避讓關系。當漁船(從事捕魚作業(yè)且其使用的漁具限制其操縱能力時,作為“從事捕魚的船舶”對待)與商船(商船如無特殊情況,應屬于機動船)相遇,應按照《避碰規(guī)則》第十八條1款,機動船給從事捕魚的船舶讓路。
漁船不從事捕魚作業(yè)或其使用的漁具不限制其操縱能力時,應屬于機動船,若與商船(商船如無特殊情況,應屬于機動船)相遇,構成碰撞危險時,應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第十四條“對遇局面”或第十五條“交叉相遇局面”確定避讓關系。若兩船航向相反或接近相反,兩船負有同等的避讓責任,應各自右轉避讓;若兩船航向交叉,按《避碰規(guī)則》規(guī)定“有他船在本船右舷的船舶應給他船讓路”。
當商船由于某種異常原因成為失去控制的船舶,而漁船操縱正常,此時無論漁船是否屬于從事捕魚的船舶,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第十八條,均應給商船讓路;漁船由于某種異常原因成為失去控制的船舶時,若商船操縱正常,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第十八條,商船應給漁船讓路;若商船、漁船均成為失去控制的船舶時,應作為一種特殊情況,遵守《避碰規(guī)則》第二條“責任”條款,按照良好船藝,兩船根據(jù)實際情況盡可能采取避讓行動。
當商船在航中轉運人員或物品(如航行中上下引航員)時,在此期間應屬于操縱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則正常操縱的漁船,無論是否屬于從事捕魚的船舶,同樣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第十八條,給商船讓路。
5.能見度不良不互見時避讓關系的確定
能見度不良不互見時,商船與漁船相遇,無法用視覺識別對方船舶種類,“僅憑雷達測到他船時,應判定是否正在形成緊迫局面和(或)存在著碰撞危險。若是如此,應及早采取避讓行動”(《避碰規(guī)則》第十九條4款),此規(guī)定適用于會遇雙方。由此可見,在能見度不良不互見的情況下,商船與漁船相遇,此時再區(qū)分船舶種類是無益的。此時無論是商船還是漁船,均應該積極采取避讓行動。
無論是商船,還是漁船,只要在會遇之前遵守有關航行規(guī)定,即可減少危險會遇局面的發(fā)生;在構成碰撞危險之前,特別是在狹水道或分道通航制水域,從事捕魚的船舶如果能夠按照《避碰規(guī)則》積極履行不應妨礙的義務,也可避免碰撞危險的發(fā)生;構成碰撞危險后,商船、漁船雙方根據(jù)《避碰規(guī)則》有關條款,明確各自的避讓義務,采取適合當時環(huán)境情況的有效行動,也可避免危險的進一步加劇。因此,商船、漁船碰撞事故發(fā)生前,正確運用《避碰規(guī)則》,是避免碰撞事故的唯一正確選擇;碰撞事故發(fā)生后,《避碰規(guī)則》又是判定商船、漁船各自碰撞責任的依據(jù)。
[1]司玉琢,吳兆麟.船舶碰撞法[M].2版.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5.
[2]蔡存強.國際海上避碰規(guī)則釋義[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3]吳兆麟,趙月林.船舶避碰與值班[M].4版.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4.
10.16176/j.cnki.21-1284.2016.10.004
周振路(1969—),男,碩士,副教授,船長,E-mail:zhouzhl@coscoqm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