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生 廖二蓮
走進當今的課堂,素質(zhì)教育已成為一種時尚,隨時可見,但通過對小學課堂教學的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實踐中缺乏師生互動。而教師作為指導者有必要改變這種師生互動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一、小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含義
(一)在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根據(jù)主體不同,有以下三種互動方式。
1.教師和學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把課本知識“填鴨式”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思維缺乏創(chuàng)造性、發(fā)散性?;拥慕虒W模式覺得,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師生雙方通過自己已有的經(jīng)驗來溝通與交流。
2.同學之間的互動。主要指每個學生作為單一的個體之間應有的互動,主要有兩種方式:合作與競爭。學生可以通過競爭來相互促進;通過合作提高社會交往能力、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從而獲得自尊、自信。
3.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互動。
(二)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對促進小學生發(fā)展,實現(xiàn)教育目標意義重大。
1.師生互動有利于小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能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能自主的和同伴探討、研究、尋求答案,從而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做到“我要學”;而教師也能從中準確了解到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
2.師生互動有利于良好師生關(guān)系的建立。師生間良好的互動能使學生覺得教師不再只是像神一樣只能仰望了,而是能親近,能平等地交流,很好地改變了師生關(guān)系。
3.師生互動有利于孩子的快樂成長。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強化和培養(yǎng),使得孩子們真正有了快樂、真實的童年。
二、師生互動的理論模式
在這里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佛朗德斯(Flanders)的師生交互作用模式。佛朗德斯(Flanders)的師生交互作用模式。將交互作用分析方法,實際應用于教學情況中,成績最為卓著的,可能是佛朗德斯(Flanders)所設計的“社會交互作用模式”(Social——interaction Model)
在該研究中,佛氏提出下列三個重要原則:
一是在開始教學活動時,有意識控制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依賴性將增加,學習成績降低。
二是在快要結(jié)束教學活動的時,限制學生參與的自由,反而能提高學習成績,依賴性將不會增加。
三是在教學活動的較前階段里,增加學生參與的自由度,從而減少其依賴性。
佛朗斯德的理論模式,說明了師生互動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有的放矢,從而充分體現(xiàn)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三、小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語言互動。語言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重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較多進行直接講解,這樣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也便于控制課堂,學生基本是被動接受知識。
(二)缺乏情感交流。通過情感交流才能知道學生喜歡怎樣的課堂,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形成技能,但是當前的課堂教學很難有情感的交流、師生間思維的碰撞。
(三)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維持。學習動機雖然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不會由其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興趣、努力程度和任務堅持性等方面卻是通過它影響,從而間接地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學生的學習動機能否被有效地激發(fā),師生語言互動、情感互動也受學習動機的影響。
四、提高小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效率的方法
(一)言語交流策略。師生要形成良好的互動,前提是應該讓學生多進行語言方面的交流,這種言語的交流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群體之間等。
(二)合理的教師期望策略。學生自我效能感產(chǎn)生來自于教師合理的期望,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從而促進師生間良好的互動。小學生的自我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權(quán)威人士對他們的評價和態(tài)度,他們的自尊在一定程度上靠權(quán)威人士的積極評價和態(tài)度來維持。
(三)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小學生的心是敏感的,很容易缺乏安全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愛心、耐心,用積極的情緒去調(diào)節(jié)學生、去感染學生,從而創(chuàng)設溫馨、友愛的學習氛圍。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完全需要他們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關(guān)愛學生,信任學生,讓他們敢說敢做,為他們的成功多給予鼓勵和支持,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