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遠,王志泰
(貴州大學 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巖溶地區(qū)山地城市山體綠地資源公園化利用初探
——以黔中城市為例
張遠,王志泰*
(貴州大學 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調查,對貴州省部分城市山體綠地資源的特征和規(guī)劃設計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與歸納總結,探討了巖溶地區(qū)山地城市山體綠地資源公園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結果表明:無論從城市發(fā)展角度還是社會發(fā)展角度來看,山體綠地資源公園化是巖溶地區(qū)城市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科學的評價體系和合理的規(guī)劃設計是山體綠地資源公園化成為可能的必要因素。山體綠地資源公園化為山地城市的綠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山地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喀斯特地貌;山體開發(fā);綠色喀斯特景觀;景觀特色
喀斯特地貌山體即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山體,這種特殊的地質形態(tài)備受國內外地質方面和景觀方面學者的關注[1-3]。李興中[4]在研究貴州喀斯特景觀類型時,劃分出“綠色喀斯特景觀”這一類型,主要指在喀斯特地貌上存在的原生森林與地貌景觀所結合而形成的自然風光。貴州省內大多城鎮(zhèn)基本上是在這種喀斯特山體上或山體間擴展而形成的。隨著城市的拓展,不少山體由于開發(fā)難度大而得以保留,因此形成了城圍山,山環(huán)城的地方特色(如圖1)。 2013年中央城鎮(zhèn)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zhèn)建設要體現(xiàn)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xiàn)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這種城市發(fā)展理念的轉變,為山區(qū)城市特色城鎮(zhèn)化建設指明了走綠色發(fā)展的新路。于是城市內和城市周邊的山體成為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如何保護好、利用好這些山體綠地資源,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圖1 貴陽市南明區(qū)局部衛(wèi)星圖(2014年)Fig.1 Local satellite map of Nanming District of Guiyang City in 2014
針對多山合圍、建設用地較少、城市人口密度大、中心城區(qū)綠地少且分配不均的現(xiàn)狀,近年來,貴州的山區(qū)城市開始重新審視鑲嵌于城市中的山體綠地資源,對有條件的山體進行公園化建設和利用已成為山區(qū)城市綠化建設的有益補充。然而目前對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主要針對山區(qū)石漠化治理和大型喀斯特景區(qū)的旅游評價及開發(fā),對“綠色喀斯特景觀”的研究并不多,喀斯特山體自身的觀賞性、生態(tài)性等多方面特殊性未得到應有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因此,在當前的探索性建設階段,開展相關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形成能夠切實指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山區(qū)城市山體綠地資源保護與建設的依據(jù)和支撐,幫助政府科學合理地進行公園化建設和利用,并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勢在必行。
巖溶山區(qū)山體城市山體資源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質量的自然資源,具有特殊的生態(tài)價值,能夠調節(jié)城市區(qū)域氣候、凈化空氣,并且能夠通過開發(fā)利用成為居民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游憩場所,它所包含的人文資源和歷史信息也能通過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進行傳承。
1.1山體形態(tài)特征
山體形態(tài)是指山體的形狀和態(tài)勢,貴州省巖溶地區(qū)山地城市內的山體多以孤峰或叢峰形式出現(xiàn),被城市建設用地包圍。城市周邊的山體形態(tài)多樣,孤峰山體、叢峰山體和山脈并存,往往成環(huán)繞城市形式,連綿數(shù)十公里,構成了城市天然的環(huán)城林帶。
1.2山體景觀特征
山體景觀特征分為兩種,一種是山體本身具有的景觀特征,即整體的山體形態(tài)特征。不同的高差,巖石裸露程度和植被覆蓋率都能表現(xiàn)出山體不同的地帶性特征。如貴州省貞豐縣雙乳峰便以其形態(tài)特征而聞名。另一種是山體細部的景觀特征,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復雜地形,山體表面的巖石具有一定的瘦透漏皺的觀賞價值,不少山體的巖石之間還能有一線天之類的組合效果。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復雜,一些山體還內含洞穴,不少洞穴內還有水潭,為山體增添了靈性。如圖2是安順建成的王家小坡游園,規(guī)模小但卻因其豐富的地理形態(tài)增加了不少樂趣性。
圖2 王家小坡游園內的熔巖洞穴Fig.2 Lava cave in Wang Xiao Po Garden
1.3城市山體資源特征
巖溶地區(qū)的山體有著特殊的綠地資源,以喀斯特地質為基礎的綠地具備了較好的水熱條件,由于石灰?guī)r的可溶化性,使巖石形成了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形狀,從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其次,不少的山體還具有著不同類型的文化資源,如宗教寺廟或者名人遺址等,山體的利用使得當?shù)貧v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揚,以上兩類資源恰恰是構成園林或公園景觀的要素。所以在喀斯特山體的規(guī)劃利用中,要針對不同的山體植被資源、文化資源等,提煉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主題,形成各具特色的喀斯特山體公園。黔靈山公園就將佛教文化與野生獼猴作為特色,打造出了山地城市中一座不可多得的大型山體公園[6-7]。
由于城市山體的遺留性,山地城市內的山體公園有著很好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城中之山為市民們提供了便利的登山條件。黔靈山、湘雅山和相寶山毗鄰城市一環(huán),市民們可以乘車甚至步行至公園,欣賞喀斯特地貌所帶來的奇特魅力,還可以俯瞰市區(qū),不僅放松身心、休閑娛樂,還能鍛煉身體。真正體現(xiàn)了貴陽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綠化特點。
2.1山體綠地資源利用的數(shù)量規(guī)模
在貴州省特別是黔中地區(qū),山體綠地資源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安順市為例,安順市中心城區(qū)山地面積25073.4畝,共166座山體,山地區(qū)面積占46.8%,丘陵區(qū)面積占38.2%,山間平壩區(qū)面積占15%[8]。如此豐富的山體資源未曾被利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喀斯特山區(qū)城市發(fā)展比較緩慢,在經(jīng)濟和技術都比較困難的條件下,人們很難把目光放在山體開發(fā)這種幾乎沒有經(jīng)濟回報的項目上,山體本身的價值自然很難被發(fā)掘;其二,山體公園并沒有規(guī)劃在建成區(qū)有效綠地面積內,也沒有納入城市綠地各個綠化指標的計算中,但山體上公園已符合對于公園綠地的各項功能、設施、規(guī)模等各方面要求。由于未被納入城市各項綠化指標計算的范疇,導致目前對山體公園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地方政府機關對山體公園的規(guī)劃建設和投入的積極性并不高;其三,在城市沒有擴張之前,市民與自然綠地非常親近,對自然綠地是知足的。而如今,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逐漸消失的天然綠地消失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綠地的渴望,加上國家對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提倡,城市綠地的開發(fā)逐漸被重視起來。2014年安順開始對中心城區(qū)山體綠地資源進行整體規(guī)劃(如圖3),擬打造山體公園11座,小型游園19座,景觀生態(tài)園133座,已初步建成2座。黔中地區(qū)豐富的山體綠地資源已逐漸得以利用。
2.2山體綠地資源公園化利用的景觀效應分析
山地城市山體公園由于地形和環(huán)境因素導致規(guī)模上普遍較小,然而分布較散的山體在規(guī)劃設計上也要做到五臟俱全。首先,復雜的巖石地形和豐富的野生植被為天然景觀的打造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奇形怪狀的石頭與野生植物天然的結合體展出了喀斯特景觀的趣味性。其次,登山步道和觀景平臺無疑是城市山體公園的關鍵,不僅有著重要的功能性,還能通過設計打造出獨特的景觀,讓人能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俯覽城市美景;最后,從城市中的山體分布來看,較為分散的山體易于整合成為形散而神不散的整體,山體與山體之間的相互呼應增加了登山者的樂趣,不過盲目的對山體的打造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在規(guī)劃的同時應注意山體開發(fā)價值的評價,做到選擇性的打造。
圖3 安順市中心城區(qū)山體公園規(guī)劃圖Fig.3 Mountain park planning of Anshun City Center
開發(fā)喀斯特山體公園,首先要做的一點便是山體評價。什么樣的山適合利用,利用到什么程度,從什么角度去利用等都是開發(fā)一座山體公園需要做的評價工作。其次,如何對復雜的地貌進行描述并加以利用;山體植被豐富,巖石觀賞價值高,如何設計才能將山體人工化降到最低等都是山體設計工作的關鍵。同時還要注意山體公園的功能體現(xiàn)。
3.1深入調查,精準描述和分析現(xiàn)狀
由于喀斯特地貌是由復雜的溶巖組成,地表凹凸不平,無法用等高線來詳細的描述地貌現(xiàn)狀。為了更好的對場地進行描述,就只有多維度、多方面來對喀斯特地貌進行描述。第一,實地考察,了解山體全貌對山體的設計至關重要,是進行山體綠地設計的首要工作。然后通過等高線輔助“植被-巖石分布圖”把握山體現(xiàn)狀,制定出合適的交通路線和景觀節(jié)點。第二,針對“綠色喀斯特景觀”,可將地表植被覆蓋部分和巖石裸露部分區(qū)分表示在平面圖上,并說明巖石類型,巖石落差程度、植被覆蓋種類和土壤覆蓋深度,喀斯特山體公園設計的難點就在于處理復雜的巖石分布,通過以上工作可以更好的了解巖石及植物的分布,更好的通過復雜的地形進行天然造景和植物造景。第三,打造一個景觀,景觀資源的評價是關鍵。只有做好前期景觀評價才能更好的把握山體的開發(fā)定位和開發(fā)力度。袁道先[9]認為應該從自然環(huán)境質量和開發(fā)條件這兩方面來評價一個喀斯特景觀。張耀光、李鉅章[10]選擇景觀奇異度(Mma)、美感度(Mmb)、科學價值(Mmc)為主要評價指標進行景觀質量的模糊評價,而城市喀斯特山體公園不同于著名喀斯特風景區(qū),針對不同人群不同作用,城市喀斯特山體公園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模糊評價體系,而這套體系應以輻射人群密度、易開發(fā)度為主要指標,美感度、和特色文化為次要指標對市內的山體進行詳細的科學評價并進行科學分類,方便政府對城市山體進行規(guī)劃,選擇合適的山體綠地資源進行不同類別不同程度的開發(fā)利用,使城市"綠色喀斯特景觀"價值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評價一座山一定要實地考察,只有通過親臨現(xiàn)場感受一座山,才能貼切的從易達程度、山體價值和開發(fā)難度這三個方面來評價一座山綠地資源公園化利用的可行性??疾爝^后,便可照一定評價體系對一座山的綠地資源進行評價,并根據(jù)評價結果進行分類開發(fā),同時明確開發(fā)重點及思路。如安順蹬子坡游園,該園位于安順體育中心,整個山體的開發(fā)價值在于即將竣工的安順體育中心這一景觀。所以山體面朝體育中心的這一面修筑了石階和棧道,游園的重心在臨近體育中心一側的半山腰的一片空地。圖4是從半山空地所看到的體育中心全景。
圖4 蹬子坡游園旁的安順體育中心Fig.4 Anshun Sports Center beside the Deng Zi Po garden
3.2改變規(guī)劃設計觀念和思路,強化尊重自然的生態(tài)設計意識
“綠色喀斯特景觀”是一種獨特的喀斯特景觀,豐富的植被與裸露巖石的相互結合是最大的特色。減量設計[11-13]是園林設計中的一大趨勢,其中提到園林設計中整治地形的目的并非使其人工化,而是要突出自然的特征,使其滿足人類發(fā)展要求和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登山步道是山體公園的核心,登山步道的開發(fā)除了鑿石為路外還可以架木棧道,木棧道的建設成本較低,對山體的破壞也較小,加上沿途的植被更有一絲叢林氣息,但考慮到安全因素,應避免在峭壁、陡坡等危險地形上設置道路。在絕大部分地貌未被破壞的前提下,可對沿途具有可塑性的巖石進行改造設計,例如可做空巖石內部,在巖石內部種上特色植物作為自然與人為的特色小品,也可以在巖石之間的縫隙處種植鳥巢蕨等生存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較好的植物??偟膩碚f,對于喀斯特地貌的改造要遵循減量設計這一原則,要以人類發(fā)展要求來利用地形,要以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來改造地形。
3.3規(guī)劃先進和科學設計
山地城市中的山體就像投資者手中的資源,只有合理的規(guī)劃利用才能用最少的人力物力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合理規(guī)劃的前提是科學的評價,只有通過利用科學的山體綠地資源評價體系對規(guī)劃中的山體進行合理評價分類,才能用有限的人力物力打造最具有價值的山體公園。
山地城市山體公園需滿足以下兩點功能:(1)休憩功能:游人可以來這里登高,觀賞某處的城市風景或者自然風景,也可以通過爬山來鍛煉身體,只有游客們融入到山中才能叫山體公園。為了使游客們更好更安全的休憩在山中,應設注重登山步道和觀景平臺的設計,登山步道不宜太陡,也不宜建在懸崖邊,觀景平臺可適當設計一些小品供游客休息娛樂,但觀景平臺不宜太廣,破壞山體原貌。值得注意的是,設計步道和觀景平臺時一定要把安全要素放在首位,最好避免設計具有安全隱患的步道和場地,并注意設置安全措施。(2)景觀功能:山體公園是人民娛樂休閑的公園,更是城市中的綠色景觀,山體中大片裸露且沒有特色的巖石可以通過種植爬藤來掩蓋,覆蓋有一定植被的部分可以種植一些具有季節(jié)性的植物,水泥建筑中具有四季變化的山體能為城市增添不少活力。公共綠地對城市和居民來說都是利在千秋的,在城市建設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在,“灰色森林”中的“綠寶石”更是彌足珍貴。
通過對山體綠地資源和山體公園的實地調查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山體開發(fā)固然有其開發(fā)上的難度。但長遠的看來,山體綠地資源的開發(fā)更具有價值。熊安香、鄭樂平[14]將喀斯特地貌從藝術和科學的角度與其他旅游地區(qū)別開來。喀斯特地貌恰似鬼斧神工,無處不藏著奇山異石,只待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喀斯特地貌也是天然形成的地理現(xiàn)象,成因復雜,形態(tài)各異。每一座山體公園都是一本教科書,讓人們在享受登山樂趣的同時懂得了喀斯特。散落在城市中的山體是一顆顆翡翠明珠,若經(jīng)過精心雕刻便會變成一件件精美的玉器,點綴著中國西部一座座美麗的城市。在不久的將來,坐落在鋼鐵森林中的山體公園將會是西部高原的一大特色,更是貴州省一張獨一無二的綠色名片。
[1]李高聰.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全球對比及其世界遺產(chǎn)價值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2]Waltham,T.Fengcong,fenglin,cone karst and tower karst[J].Cave&Karst Science,2009,28(4):355-369.
[3]ZHANG Zhong-hua,Hu Guang,NI Jian.Effects of Topographical and Edaphil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wo Subtropical Karst Forests,Southwest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01):95-104.
[4]李興中.貴州高原喀斯特景觀及其旅游形象[J].貴州地質,2002,19(2):103-108.
[5]李大通.羅雁.中國碳酸鹽巖分布面積測量[J].中國巖溶,1983,2(3):147.
[6]廖洪泉.貴陽市黔靈山公園旅游主題形象重塑探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21):13032-13034.
[7]文雪峰,魏曉,楊瑞東.黔靈山公園地質遺跡類型及成因分析[J].貴州地質,2010(01):59-66,72.
[8]袁道先.“巖溶作用與碳循環(huán)”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9,14(5):425-432.
[9]張耀光,李鉅章.喀斯特景觀的旅游資源質量評判[A].宋林華,丁懷元.喀斯特景觀與洞穴旅游[C].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3:148-153.
[10]朱建寧.減人工之量,增自然之量——風景園林減量設計的內涵與方法[J].中國園林,2013(08):5-8.
[11]孫鳳海,李漢楠,孫作青.城市生活垃圾減量排放模式設計[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146-150.
[12]王敬帥.做好風景園林的“減量設計”分析[J].現(xiàn)代園藝,2014(17):89-90.
[13]熊安香,鄭月平.喀斯特旅游地形象塑造旅游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06):99-101.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mountain parks of green space resources in the mountainous cities in the karst region of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ZHANG Yuan,WANG Zhi-tai*
(Forestry Colleg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urvey,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sign of the mountain parks of green space resources in some cities of Guizhou Province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park of the mountainous cities of the karst region 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urb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establishment of mountain park of green resources is the only way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in karst regions.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essential factor for a possible mountain park of green space resources.Mountain park of green resources i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cities.It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cities.
karst regions;mountain park of green space resources;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2016-05-23;
2016-06-02
貴州省科技廳社會發(fā)展攻關項目“喀斯特山區(qū)城鎮(zhèn)山體綠地資源保護與公園化利用綜合技術研究”(黔科合SY字[2015]3020)。
王志泰(1975-),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原山區(qū)及民族地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E-mail:568487177@qq.com。
TU986
A
1008-0457(2016)04-0030-06國際
10.15958/j.cnki.sdnyswxb.2016.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