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徐舍中學 趙丹
高中語文教學傳遞語文之道的策略研究
江蘇省宜興市徐舍中學趙丹
漢語博大精深,承載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而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漢語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賞析文學藝術、習得語言規(guī)律的重要載體,同時語文知識實踐性強,且內容豐富多彩。當學生升入高中后,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加深入,對學生的要求也變得更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斷革新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進一步強化高中語文教學的語文之道。開展語文課程教學,其目的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深刻地領悟到語文知識的內涵,使其熱愛文學藝術這種形式,逐漸增強他們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
一、語文之道的含義
語文之道指的是語文學習的技巧與內在情感,即語文技巧與知識,而非教授漢字與詞語。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廣,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高中語文教師要將傳遞語文之道當成教學基礎,使學生充分理解、吸收語文知識作為教學的目的,進一步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學習技巧。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將傳遞語文之道作為教學的重點,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與閱讀技巧。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將語文之道當成教學的核心有利于弘揚我國的語言文化,使學生能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感受我國文化的精髓,并將語文知識應用于實踐活動中。
二、傳遞語文之道的有效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為了進一步完善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技巧,廣大教育工作者應找到切實可行的策略對教學活動加以完善,傳遞好語文之道。
(一)重視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教學實質就是指語言教學,即傳播漢語。開展高中語文課程是為了充分發(fā)揮語文的工具作用,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過去由于部分語文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過分強調分數(shù)的重要性,忽視了語文的工具作用。而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充分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具體來說,可通過舉辦詩文朗誦比賽、討論會或是定期組織辯論賽,切實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例如,在教學《雨巷》一詩時,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會。討論的題目由教師給出,如丁香一樣的姑娘指的是什么?“我”為什么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可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將小組討論得出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學生上臺進行表述,同時接受其他小組的提問。最后由教師總結,丁香一樣的姑娘指的是美好的理想與希望,“我”希望能夠實現(xiàn)這種美好的理想,打破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十分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幫助學生實現(xiàn)與作者心靈上的溝通、交流與碰撞。
(二)語文之道的人文性傳遞策略
人文教育主要強調培養(yǎng)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語文學科亦屬其中的范疇,語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重視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價值取向,并正確引導其情感方向,保證語文之道的有效傳遞。首先,教師應充分認知教材,善于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進而塑造其精神品質,進一步升華其情感;教師還可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更深一步培養(yǎng)其人文修養(yǎng)。其次,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利用優(yōu)質文化對學生進行熏陶,使學生樹立愛國情操,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生活。例如,在教授《赤壁賦》一課時,教師應著重向學生講解該詩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文中所說的赤壁之戰(zhàn),從而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程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與友人江上泛游,飲酒放歌時卻忽然聽到悲涼的簫聲,客人想起所處之地正是曹操兵敗之地,不由感慨時光易逝,英雄已老,再聯(lián)想到作為無名之輩的自己,不由生悲。作者卻以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于自然中尋求寄托。教師可為學生詳細介紹曹操與周瑜之戰(zhàn),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
(三)重視學習語文的基礎知識
高中語文教師應不斷幫助學生強化、鞏固基礎知識,使其明白基礎知識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語文不但能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和分析遇到的問題,同時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充分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從而使學生實現(xiàn)更高一層的學習目標。學生充分掌握了語文基礎知識,也就充分掌握了語言的表達方式與文字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能夠更好地將自身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須不斷探索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掌握其中的目的與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語文之道傳授給學生。例如,教師在講授傳記文章《廉頗藺相如傳》時,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突出藺相如、廉頗的精神”上。在課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自由收集并整理與藺相如、廉頗有關的信息資料,并選出學生代表從生活與個人事跡的角度等不同方面在課堂上對藺相如、廉頗進行介紹,幫助學生從側面對藺相如、廉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可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表現(xiàn)藺相如機智、勇敢,以大局為重的精神品質等句段,并對這些句子進行仔細品味。如藺相如護和氏璧一事,可讓學生從藺相如的語言、行為、動作等方面進行品味,深入了解作者這樣表述的優(yōu)勢所在。在了解兩位人物的精神與事跡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解讀這篇課文的選題立意、語言表述與寫作手法等,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所要傳達的精神,借此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使學生在自主實踐活動中能夠進一步感受到語文之道的精妙之處。
(四)完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所應用的一種教學策略,是為實現(xiàn)高效教學而采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同時亦是有效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重要對策。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基本側重于講授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特別注意完善好語文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分組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小組競賽講學以及問題設置等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授課。例如,教師在進行《雷雨》一課的教學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話劇《雷雨》,使學生能夠全面、連貫地了解該課文。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教學PPT,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課文的重難點,方便做學習筆記。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雷雨》中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理解課文內容,使教師更好地傳遞語文之道,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
語文作為一種語言工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中承擔著傳輸、負載信息的重要作用。在當今時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繼續(xù)完善并加以革新,體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性,滿足當代高中語文教學的要求。同時要進一步培養(yǎng)滿足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教師還要注意強調傳授語文之道。進一步創(chuàng)新語文教育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手段多樣化,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編輯/李莉
E-m ail:lili79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