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剛
文化引領,體情悟道——淺談《散步》一文的教學
◎何永剛
為體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本文從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課文的導入及重難點探究三方面著筆,在分析學生、教材、教師三方面因素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文化故事導入,以情感教育貫穿課堂,以板書扼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體情悟道,突破重難點,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在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的心靈趨于荒漠化、欲望化,“呼喚親情、珍愛生命”成為我們追求美麗人生的心聲?!渡⒉健肥侨私贪嫫吣昙壵Z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作者是當代作家莫懷戚。文章記述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jié)”,字里行間滲透著濃郁溫馨的親情,給人們以心靈的潤澤,尤其對青少年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诖?,筆者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理念:文化引領,動情朗讀,探究內(nèi)涵,體情悟道。以下筆者將從教學方法的選擇與設計,課文的導入及重難點探究三個方面淺談本課的教學。
魏書生說,課堂教學是藝術(shù)園地,這一園地應該百花齊放,甚至千花萬花齊放。在《散步》一課的教法選擇與設計上,筆者考慮了學生、文本及教師三方面的因素。七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是過多的思考與探討問題并不能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于是筆者想到了本文的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對“愛”、“生命”、“親情”這些抽象事物的認識,最好的方法就是感知,讓孩子們進入情境,體情悟道。在此基礎上,輔之以教師對課文難句的精講點撥,才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谝陨险J識,筆者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1、情境導入法:通過讓學生講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nèi)容相吻合的濃厚的親情氛圍;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理解親情美,欣賞語言美;3、板書扼要法:運用簡明扼要的板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有效探究課文關鍵問題,突現(xiàn)重點;4、點撥探究法: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教師精講點撥,突破難點。
教學中,筆者首先讓一個學生講述關于親情的故事,通過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親情!
學生結(jié)合歷史知識講了“緹縈救父”的故事,這的確是一個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親情故事,但這樣一種生離死別的親情又與課文《散步》所講述的平常生活里的親情有所區(qū)別,怎樣從“緹縈救父”這樣一種慘烈的親情故事過渡到平常生活里的親情,從而跟課文講述的親情故事合拍呢?于是,筆者啟發(fā)誘導學生講在平常生活里演繹的親情故事,有90%以上的學生想到了“孔融讓梨”。至此,在筆者的啟發(fā)誘導下,學生完成了從“緹縈救父”到“孔融讓梨”這樣一種從“慘烈親情”到“平常親情”的過渡,順利進入了新課的學習。這種導入有如下優(yōu)點:
1、使課堂在一開始就具有較濃郁的文化氛圍,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人文性這一特點。人文性主要體現(xiàn)為“以人為本”,在課堂中應體現(xiàn)為“以生為本”。這是一種以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發(fā)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獨特體驗的教育。
2、打破常規(guī),讓學生講故事,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導入,讓學生一開始就成了課堂的主人,進入了與文本有關情境,對豐富學生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對進一步理解文本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3、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親情”,讓他們知道親情的動人不光體現(xiàn)在像“緹縈救父”這種生離死別的時刻,還體現(xiàn)在“孔融讓梨”這樣的平常時刻。從而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同時,提升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預設了以下6個問題: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要求學生采用原文中的語句回答,并用原文中的一個詞概括。)
3、“我”為什么覺得責任重大?
5、“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和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
4、母親、妻子、“我”分別是什么樣的人?母親和兒子是怎樣走過那條小路的?
6、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要求: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
以上6個問題中的前兩個問題比較簡單,筆者只作了口頭提問,后4個問題是以小黑板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的。筆者之所以沒有把問題全部羅列到小黑板上,是為避免目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的程式化、機械化傾向,即把一節(jié)課要探討的問題全部寫在小黑板上或設計在課件中,整堂課就是在逐條解決這些事先羅列好的問題,問題解決完了,課也就結(jié)束了。如果把口頭提問和書面提問結(jié)合起來,則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審題疲勞”,以此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在這節(jié)課中,不能低估板書的作用。對于口頭提問的前兩個問題,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正確答案,筆者將學生的答案通過板書簡要地展示出來。對于第三、第四、第五個問題,也是通過板書扼住了關鍵問題,并對問題的答案作了簡明的展示。筆者的具體作法如下圖所示:
在本課的教學中,板書不單起到了展示問題答案的作用,同時還有梯度有層次地記錄了學生對問題探討的過程,從而保障了課堂的高效運轉(zhuǎn)。
第六個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盡管學生進行了自主思考,小組合作探究,但由于學生的閱歷淺、閱讀積累少等原因,沒能得出較準確的結(jié)論。為此,筆者利用板書引入了家的概念,并把家與社會、世界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明白一個家庭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構(gòu)成的,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在這種關系中,中年人背負著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小孩的重任,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至此,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從而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情感目標。
(何永剛 甘肅省隴西縣高塄初級中學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