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萍
權法在固有利益保護上的分工與協(xié)作
楊翠萍
固有利益在合同法中的保護在理論上主要體現在締約人的保護義務,但這與我國合同法在履行合同責任時的無過錯責任相悖。從司法實踐來看,侵權法對當事人固有利益的保護做了足夠的說明與規(guī)范,而在合同法中列入保護義務對于受害人并無有效補益,但固有利益受合同履行的影響時,受害人可以依法申請撤銷合同。因此,當事人固有利益的保護因從侵權法出發(fā),而合同的存續(xù)與撤銷受固有利益是否被侵害的影響。本文將從固有利益與合同法與侵權法之間的關系出發(fā),探討侵權法對固有利益的有效保護,與合同法對保護義務的相關條款作簡要探討。
合同法 侵權法 固有利益 保護義務 合同存續(xù)
固有利益一般借鑒王澤鑒教授的言論而定義為,民事主體基于其人身權或財產權等絕對權所產生的密切相關的權益包括商業(yè)秘密,占有權等。固有利益一般與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作為債權所保護的三大法益。
我國司法學術界對合同法對固有利益的保護頗有爭論。主要是來源于我國的民法借鑒德國民法典之深,形成了部分法律學者固有觀念上的學說承繼,將德國的所有民法觀念都一股腦的“借”過來,固有利益囊括進合同法的觀念就是來源于此。在立法上,可以清晰地摸尋到我國的立法者從未明確將固有利益保護寫進合同法中,只是為了參考德國法系,而將保護義務作為附屬義務不清不楚的納進了我國合同法。這是出于實際上,我國的債權法對固有利益的保護與規(guī)范已經相當完善。在現實中,在固有利益受到侵害時,適用侵權法可以有效地進行維權與救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另一部分的學術界理念,即合同法在固有利益保護中的無用論。這兩種觀念彼此存在矛盾,爭論不斷,體現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完全適用侵權法,維護當事人固有利益與套用合同法,判定過錯方沒有履行保護義務的兩種方法,造成了司法應用一定程度上的混亂,致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因此理清固有利益在理論上的應當正確應用的法律規(guī)范,對于有效的指導司法實踐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保護義務在合同法的規(guī)范來源于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典,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分析德國合同法中的固有利益保護是如何逐漸影響我國合同法立法的。
德國民法的發(fā)展中由于債權法的發(fā)展受限存在理論上的漏洞,因此需要合同法來規(guī)定相應的保護條款來保護當事人的固有利益,因為契合債權法漏洞的需要,德國合同法的保護義務內涵界定相當大,它包括了告知義務,保密義務,協(xié)助義務等在內的相關義務,這導致保護義務的外延所映射的固有利益的權益范圍也擴大了,甚至包含了信賴利益,而我國學者將德國的固有利益觀念引入后,在參考對民法合同法的構架上曾設想將合同法的義務分為給付義務與保護義務相并列的兩類,將保護義務以其最大的外延囊括進合同法的正文中,已達到對固有利益的保護,后經過考察實踐,發(fā)現該立法模式不適合我國的司法現狀,因為當時我國已建立起完善的債法體系,固有利益在債權法中得到了應有的界定與保護,因此放棄這一立法設想轉而將保護義務以最小的外延寫進合同法的附屬義務條款中。如今經過多年的司法實踐,因為固有利益的保護在債權法體系中的逐漸完善。我國乃至德國都不斷有學者發(fā)聲,要求摒棄合同法中關于保護義務的相關規(guī)定,將合同法與債權方的權責界限劃清。
在我國債權法的法條陳述中借鑒了法國的陳述模式,在行文上做統(tǒng)籌性的一般陳述,避免了德國的債權法,對于保護條款區(qū)分過細造成的漏洞。且對于權益保護將,將權與益看做一體做統(tǒng)一規(guī)范與陳述。避免德國式的分開論述。這樣我國的債權法在體系上構建了一個穩(wěn)固的高容納性框架,在對固有利益的保護上的所有涉及面都可以囊括進大的框架內,而不必將固有利益分開做個別闡述,即使有需要債權法完善的地方,也可就著框架進行補充擴展,并不需要在合同法中另做單獨規(guī)定。
在德國的合同法締約雙方的權利義務中對于責任歸屬的規(guī)定了過錯責任制,而我國的合同法堅持的歸責原則都采用無過錯責任制,在考慮是否將德國的保護義務引進我國合同法中時需要謹慎考慮到這一點。在證明責任上,由于我國合同法的對于締約雙方對于合同的給付義務采用無過錯責任制度,但在行為人富有行為義務時,行為義務本身強調的是對于行為本身的如實踐行而非結果的如期實現,因此的承擔行為義務的當事人對行為的責任履行仍需參照過錯責任。而在合同法中列入固有利益的保護義務,其本質的訴求是要求義務方承擔保護結果的給付義務,如果使用國內的無過錯責任原則則無疑擴大了義務方的責任范圍,對于義務方的平等法律地位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在德國的侵權法對于當事人的合法固有權益保護不到位是造成不得不用合同法來補充保護的不得已選擇,例如德國侵權法對于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遠遠不足合同法的規(guī)定,而中國的侵權法對于固有利益的保護相當完善,適用侵權法對于當事人沒有任何損害,如果當事人選擇起訴維護自己的固有利益,同時又可以適用合同法的賠償申請,當事人完全可以在一場訴訟中同時適用侵權法的固有利益保護與合同法的違法賠償申請。不需要多付出額外的精力與訴訟成本。
出于上述探討結果,我國在固有利益保護上法律適用主要應當落實到侵權法上,參考德國對合同法中固有利益保護的規(guī)定主要是出于對侵權法未盡之言的補充與完善可知,侵權法是保護固有權益的正當法律,可以從無過錯原則上依據當事人的固有權益受侵犯來推定責任的歸屬。
當事人之間的固有利益的維護一般適用侵權法解釋與解決,當固有利益的維護涉及合同的權利義務條款時,要注意有可能會造成受侵害方有權解除合同。
當事人的固有權益受侵害,與合同雙方關系的存續(xù)有較大的關系時,法律賦予了當事人依法解除合同的權利,在一方當事人存在某種法定條件或行為雖并未違反合同義務,但使對方當事人的固有利益置于高度的風險中或已受到侵害,那么固有利益有危險或受到侵害的一方當事人應當可以出于自愿解除合同關系。這在民法上常見于贈與的解除,以及勞動者對勞動合同的依法解除權。
固有利益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適應法律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二選一問題,在其在根本上觸及了債權法的構建基礎,與合同法的締約原則,需要謹慎分析,理清法理漏洞,也需要司法與立法的相關完善,才能最終消除固有利益法理依據不清的弊端。
(作者單位為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1] 王坤城.合同附隨義務研究[D].鄭州大學,2015.
[2] 杜景林,盧諶.論德國新債法積極侵害債權的命運——從具體給付障礙形態(tài)走向一般性義務侵害[J].法學,2005(4):112-121.
[3] 李永軍.非財產性損害的契約性救濟及其正當性——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二元制體系下的邊際案例救濟[J].比較法研究,2003,17(6):47-62.
楊翠萍(1963—),女,遼寧大連人,法學學士,教授,主要從事民事訴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