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學軍++唐軍??
從經濟法的角度看“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主要涉及政府干預和市場自由這對矛盾主體。政府的權力越大,干預市場的作用力越強,參與自由競爭的市場主體的權利越沒有保障;反之,過度自由競爭同樣也無法保障市場主體的權利。但是“權力與權利”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在政府權力與早期市場主體已形成利益壟斷結合體的情況下,市場的新參與者便可能受到來自政府干預和原市場競爭主體的共同打壓。本文結合Uber等互聯網打車平臺對中國傳統出租車市場帶來的震蕩,以權力—權利的互動博弈為研究路徑,通過分析解構“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質”“經濟法社會本位的特質”等方面的權力、權利及其互動態(tài)勢,闡釋和論證經濟法視域下權力與權利的博弈均衡。
權利與權力;政府干預;市場經濟;博弈均衡D92229A0097-07
①
2015年9月29日,由上海市法學會歐盟法研究會和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歐盟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出租車市場競爭秩序的法律規(guī)制”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在此次研討會上,德國現任壟斷委員會主席、波恩大學丹尼爾·齊默爾教授介紹了德國《反限制競爭法》。針對Uber案件,德國反壟斷委員會根據德國憲法規(guī)定作了專家報告分析,但沒有從德國《反限制競爭法》方面提供依據。其認為:“雇傭的模式下,出租車司機有獲取資質的權利;在Uber的模式下,司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市場上運營;兩種模式可以相互競爭,優(yōu)勝劣汰?!?/p>
〔作者簡介〕
盛學軍,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401120;
唐軍,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四川成都610071。
一、問題的提出
2014年Uber互聯網打車平臺正式進入中國,使中國傳統的出租車市場和互聯網打車服務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
當然Uber在迅速擴張的同時也遭遇了各地出租車司機的集體抗議和反對。然而各級、各地政府管理部門對此反應不一①,有的地方政府對此現象處于靜觀階段,有的地方政府通過立法對此進行禁止性規(guī)定。
上述情形對政府干預經濟權力提出了新考驗,即“如何有效地運用權力,優(yōu)質、高效地利用資源?如何有效地改革,為構建經濟民主服務?如何保障市場受干預主體的權利?在經濟法視域下,特別是在互聯網市場經濟中,如何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市場經濟運行博弈各方利益的均衡,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是當下有必要思考并找到切實解決對策的迫切問題。本文以“權力—權利互動博弈”思路為研究路徑,通過分析解構“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質”“經濟法社會本位的特質”等方面的權力、權利及其互動態(tài)勢,闡釋和論證了經濟法視域下權力與權利的博弈均衡,以期對博弈論之于經濟法這一全新的研究路徑和研究方法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和適用。
二、權力與權利博弈目標之選擇:行權、控權、合作均衡
(一)博弈假定條件下的目標選擇:行權和控權
博弈論所給的假定條件是每一個理性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是市場經濟所蘊含的法治精神強調法律對各利益方的合理規(guī)制。這種利益最大化和利益合理規(guī)制的對立,導致兩種法權結構〔1〕,一是權利行使與權力控制,一是權力行使與權利控制。
1.權利行使與權力控制
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市場經濟強調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市場自身能夠有效地進行資源最優(yōu)配置。應該限制政府的職權,盡可能少地干預市場自由,以保障市場主體自由權利的行使。在經濟自由主義理論下,可以認為市場主體權利的最大化和政府干預的最小化是符合利益最大化和法律合理規(guī)制要求的。但是經濟自由主義并不像它自身理論宣傳的那樣萬能,盡管自由競爭有資源配置的功能,但是僅以價格和利潤為導向的市場通常會導致供求失調甚至引發(fā)經濟危機。19世紀末出現的大規(guī)模壟斷和20世紀的“大蕭條”,使經濟自由論者們意識到市場分散的價格機制無法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壟斷是自由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因此,權利行使必須受到權力控制。
2.權力行使與權利控制
由于經濟自由主義導致“市場機制失靈”,使得對權利的自由行使和權力的限制理論難圓其說。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和羅斯福新政驗證了政府權力干預經濟的正當性?!?〕政府干預經濟權力可以理解為法律在經濟生活中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權利保障。社會公共利益體現的是多數或者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集團意志和利益,而非個別成員或者個別利益集團的意志和利益。但是政府干預權力的意志主體和受干預意志主體之間存在實踐差異,政府干預權力極易被某些部門、地方的個別利益集團異化,使得這種權力不能體現多數或者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意志內涵,進而會使受干預主體的權利受到侵害。常態(tài)化的過分干預市場競爭往往不利于經濟發(fā)展,市場也容易出現蕭條,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容否認,干預市場權力的運用及其范圍的大小仍然受其制約。因此,權力的行使和權利的控制應該有邊界。
(二)權力與權利博弈之終極目標:合作均衡、合意均衡
任何博弈都有結果,沒有結果的博弈是沒有的。那么從經濟法的角度來看,權力和權利博弈需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呢?從需要國家干預論的角度看,權力干預應當是適時的、適需的,而不是隨時的、任性的,即能有效地防止市場失靈即可,而不應過分地干預,否則權力的膨脹將導致政府干預失聰。〔3〕從經濟法的謙抑性角度看,經濟法視野下的政府干預應當具有抑制的能動性〔4〕,進而,政府干預權力對于市場主體權利的干預也具有非攻擊性,其防衛(wèi)性干預特點比較突出。
筆者認為,在現階段純粹行權控制論已經不能適應經濟法視野下權力和權利博弈理論發(fā)展的需要,而權力和權利合作均衡,和諧共生,“合意均衡”才是權力和權利博弈的終極目標,即權力主體和權利主體博弈后的價值利益符合雙方的意志。經濟法追求的價值目標在于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良性運行,成本最少,效益和效率最高。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經濟一般通過對經濟法各類主體的職權、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以及政府干預權力和市場主體權利合意均衡的具體化途徑來實現。〔5〕
三、經濟法視域下的權力與權利博弈均衡
(一)博弈策略選擇之三種主要模式對比
以我國現階段互聯網打車平臺和傳統出租車市場為例。筆者將現階段出租車市場競爭的博弈方主要歸為三個類別:首先是傳統的出租車公司;其次是本土互聯網打車平臺公司,如滴滴、快的等;再次是市場新參與者,如Uber。根據各方博弈策略選擇,歸納為三種主要模式:
第一種模式:我國傳統的出租車運營模式“獲得行政主管部門的許可+出租車公司+出租車”(簡稱“傳統模式”),出租車公司和出租車司機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行政部門許可,這種模式一般不存在現實法律障礙。
第二種模式:打車公司的運營模式為“行政主管部門+出租車公司+互聯網平臺+出租車+補貼”(簡稱“本土模式”),這種模式不僅給消費者帶來優(yōu)惠、方便、快捷,更照顧到了行政部門、出租車公司和出租車司機的利益,可以迅速占領原有單一的出租車市場。
第三種模式:Uber模式采取“Uber網絡平臺+私家車+補貼”(簡稱“Uber模式”),繞開了行政主管部門的監(jiān)管,不僅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更因為搶占原有市場和開拓了有爭議的私家車市場,遭到各博弈方強烈的抵制。
分析上述三種模式并結合現階段互聯網經濟發(fā)展狀況,不難發(fā)現,僵化的“傳統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越來越難以滿足現階段的消費者需求;“本土模式”選擇并未將行政部門這一重要的博弈方繞開,再結合“傳統模式”策略后,不僅贏得了行政部門的支持,也滿足了傳統出租車公司的需要。而“Uber模式”采取繞開行政部門的策略,就現實而言,并非明智之舉,大量的法律灰色地帶使Uber發(fā)展蒙上層層陰影。
(二)博弈策略選擇之根源
1.以政府部門為核心的利益集團
一般而言,政府的作用是彌補市場經濟固有的缺陷,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決策效益最大化。然而,我國出租車行業(yè)行政主管部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市場調控者,很大程度上已轉變?yōu)榧鹊美鎵艛嗉瘓F,形成實際的“權力寄生經濟”,這與其本身市場干預主體的經濟法主體職責發(fā)生了悖理。
通過控制出租車運用許可權,和已獲許可的出租車公司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體,通過許可證制度、釣魚執(zhí)法等法律硬層面刁難市場競爭者,比如Uber。出租車公司則通過組織出租車司機抗議、圍堵Uber司機等活動營造輿論壓力。面對監(jiān)管主體和競爭對手的雙重夾擊,Uber創(chuàng)始人卡拉尼克也表示“正在學習與地方政府合作”。這表明,政府處在博弈各方的核心地位。本土模式的聰明之處就在于調和了政府利益訴求;但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也預示著政府權力的利益膨脹,以及利益膨脹下的過分干預使得政府干預權力和市場競爭主體權利失去了應有的均衡。這必然會使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低于市場機制下的效率?!?〕
2.對官僚主義的反思
“建立一切國家權力的出發(fā)點在于保障權利的實現?!?〕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言“一切改革都是從違法開始”,其隱喻在于舊體制限制了新事物的發(fā)展。在思考解決權利與權力的問題時,我們必須正視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權利的初始界定的歸屬合理性問題。其次,初始界定后的市場準入機制是否完善問題。再次,如何防止行政壟斷、權力市場化及如何救濟的問題。
在權力本位的社會中,權利的最優(yōu)路徑是向權力妥協。但政府也會犯錯,“政治失聰”和官僚主義仍存在,其結果是市場準入機制嚴重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對市場的行政壟斷過深,權力市場化特征明顯。這就需要“將權力裝在制度的籠子里”,崇尚法治,讓法制來“干預政府”。正如布坎南所說,在當今時代,經濟方面的挑戰(zhàn)已經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挑戰(zhàn)來自于制度層面和政治層面,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創(chuàng)設一種新的治理模式,其能有效地限制特權官僚階層對于權力的濫用?!?〕
(三)從經濟法概念內涵角度審視:權力與權利
經濟法是調整具有全局性、社會公共性的,需要由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以維護正常的私權市場秩序,建立公權對私權合理介入的經濟法律秩序為內容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總和?!?〕市場經濟通過價格和競爭機制實現資源互補,但市場也有不足和缺陷,這就需要法律賦予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10〕法律通過權利配置的形式,尋求資源配置的結果。
公共選擇理論已經清楚地表明,以政府為代表的權力主體行權之目的并不是任何時候都為了合理配置權利以維護市場正常秩序,權力主體在市場活動中亦會涉及自身利益。然而,權力具有天然的侵略性與壓迫性,權力主體為了自身之利益,在缺乏有力管制與監(jiān)督的場合,極容易發(fā)生吞私權利而謀己利的情況。同時,政府以公權力干預市場活動中的私權利運行,從根本上就攜帶了對權利的壓制色彩。
然而,無論對國家、社會還是個人而言,市場經濟若無政府的干預,其后果不難想像,這一點歷史已經證明。因此,代表國家公權力干預市場運行的行為必不可少。我們需要探求的只是公權干預與私權實現之間的一個合理的平衡。合理配置公權力是實現平衡的前提。經濟法在介入市場自由時,應當注重公權的擴張性和對私權的易侵犯性。在公權領域,在經濟權力的分配中,保持一定的制衡性是必要的和必需的?!?1〕
要解決權力與權利的沖突,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利益平衡點。只要有利益存在,就存在著利益的分配與競爭問題,也就存在著權力與權利博弈帶來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以及市場主體個體利益相互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場主體個體的權利無法全部實現,權利的總量不能滿足全部市場主體個體的需要。這就需要通過提升權力來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從而為市場主體個體權利的實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此外,經濟制度的多種所有制促成了分配制度的多種多樣,同時多樣化的主體必然有著各自不同的多樣化的需求,這就需要通過權力來承認市場主體個體和其他利益群體有意識地爭取既得利益和維護既得利益的合理性,然后再從社會本位的角度思考既得利益的獲取方式。
如果說“權力與權利博弈的平衡點是法律”〔12〕,經濟法則是政府權力與市場競爭主體權利博弈的均衡。一方面,公權力依經濟法有正當依據對市場進行干預;另一方面,經濟法亦劃定了公權力干預的范圍,限制公權力觸角肆無忌憚地延伸。而公權不能染指的區(qū)域即為私法域,也即市場主體所應然享有的法益區(qū)域。經濟法恰如一條界限,劃清了二者的范圍。這個平衡點在于“根據通常法律規(guī)定,個體行為或個體的狀況,與其他主體的自由能夠同時存在?!薄?3〕市場主體在不影響其他任何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甚至是國家)自由與權利的情形下,其任何行為應當是自由的且不受任何公權或其他私權的干預。
從經濟法的視角出發(fā),政府干預權力不應當凌駕于市場主體個體權利之上,它應當存在于市場主體個體權利之中,并由市場主體個體權利派生出來。政府干預權力應當有利于統籌市場主體個體與社會整體之間的關系。經濟法的運作機制,在以權利和權力為基石范疇的抽象層面上進一步表現為權力之間、權利之間以及權力與權利的角逐爭斗與衡平制約(如圖1)。
圖1
(四)從經濟法的功能追求角度審視:權力與權利
經濟法的法律關系中既有國家權力的因素,也有個體權利的因素。經濟法視野下的權力是國家政府維護受干預市場主體的安全與社會公共安全的能力和力量的總和。
縱觀世界發(fā)展歷史,從完全的市場競爭到適度的政府干預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新常態(tài)。市場經濟干預中需要國家權力的存在。而由于權力的擴張性,經濟法領域充斥著政府的干預,且有可能出現局部的政府干預過度現象,市場受干預主體的權利被不當地剝奪或限制。同時,因為權力極易滋生腐敗,所以,政府對經濟領域干預權力不當擴張的另一結果是“政府權力的市場化”〔14〕,擾亂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政府權力的不當擴張,意味著市場受干預主體的權利被壓縮,而在這種權力與權利失衡的情況下,為維護自身權利,市場受干預主體會通過強調政府干預權力的正當性和合法性等手段同權力進行抗爭。其博弈趨勢是政府權力被迫向市場受干預主體的權利妥協和對自身權力的約束。李昌麒教授對此的概語為:“經濟法就是限制政府權力的法”便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但二者仍然共同存在于市場經濟中。因為二者之間的博弈結果不是你消我亡,也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種平衡,是博弈主體之間在充分認識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達成的具有最佳社會效果的正確合意。博弈只是手段,和諧共存,平衡發(fā)展才是目的。
關于經濟法李昌麒教授的定義為調整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集合?!?5〕在功能上,經濟法不僅要防止市場主體之間的壟斷,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國家的行政壟斷,合理規(guī)制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實現權力與權利的均衡。
在經濟法中,權利與權力的博弈過程是推動經濟改革和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的過程,而博弈的結果是政府權力的適度適用,并作出法律或政策承諾,使政府權力和市場受干預主體的權利在法律或政策中得到確定,二者實現最佳配置,達到平衡和諧狀態(tài)。
(五)從經濟法調整對象特質角度審視:權力與權利
依據經濟法學基本原理,市場失靈與負外部性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其特點決定了發(fā)軔于商品經濟內部的作為商品經濟基本法的民商法是無法予以克服的,盡管現代民商法在逐漸地修正自己部門法的原則理念,如“權利不得濫用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等,但仍舊無法改變其“私權守護者”的根本宗旨?!?6〕
關于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國內目前的通說是,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至少包括企業(yè)組織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和宏觀調控關系在內的經濟關系?!?7〕經濟法所關注的是因市場壟斷、市場負外部性、公需產品缺失、市場競爭環(huán)境惡劣等原因而引起的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問題,政府干預權是國家權力的組成部分,一方面,政府必須建立有序秩序,引導市場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政府干預權力如果沒有加以適當制衡的制度安排,必然會導致權力濫用進而侵害私權利。因此,從權力與權利的博弈論角度而言,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的特質在于解決因國家干預公權力與體現為市場主體經濟自治權的私權利之間的緊張關系的調適問題?!?8〕至于經濟法權力與權利的制約與平衡問題,則需要建立一種有制度保障的,可以有效平衡權力和權利的內部關系,以實現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在經濟法制度上的動態(tài)博弈之平衡狀態(tài)。
(六)從經濟法社會本位特質角度審視:權力與權利
通過對眾多學者就法律本位所下定義的檢索和梳理,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法律本位的具體表述上雖不盡相同,但其本質并無二致。法律本位可以分為以國家利益為主導的“國家本位”、以當事人利益為主導的“個人本位”以及以維護社會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本位”三種。在主體行為模式重心上,國家本位、個人本位以及社會本位所強調的分別是“義務”“權利”以及權利或權力基礎上的“責任”。
社會本位論是當今經濟法學界較為通行的觀點。從法律劃分上來看,經濟法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基本目標和根本使命,并不屬于傳統的公私法之劃分,基于這種特有定位而構建的本位觀點便是社會本位論。理所當然,經濟法以實質理性和實質公平為自己的追求目標和精神主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傳統的公法或私法在調整社會經濟關系上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進而出現了“私法公法化”“公法私法化”以及“公私法社會化”的傾向和趨勢。公私法由于“互化”和“社會化”而更加強調社會對權力的制約,以社會整體利益為中心進行權力和權利的重置。
四、博弈失衡之現實應對:經濟法之救濟與糾正
(一)市場干預主體的“強勢”與市場受制主體“弱勢”的矯正
市場干預主體其地位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擁有的公權力與受制主體擁有的市場權利處于嚴重的不對稱狀態(tài)。正如前述,市場經濟完美的狀態(tài)是權力和權利的和諧均衡。但是這種均衡很難得到及時和準確的量化,正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推出干預新政時說:“憲法是根本的,其基本形式一般不得隨意進行改變,但可以根據特殊的需要對權力進行必要的新的設置”〔19〕,即根據 “特殊的需要”而定?!?0〕這實際上對經濟法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立法必須考慮在充分尊重市場配置資源機制作用下,對干預市場的公權力進行合理的和合法的限制。限制的方式通常為:公權力規(guī)制的立法位階應當盡量控制在法律層面,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等應內在協調一致,消除矛盾沖突。行政機關、部門立法以及地方立法應當減少,否則這種公權力將包含過多的部門和地方利益色彩,導致公權力的異化;另外,立法應當規(guī)定公權力的行使方式、內容、程序、監(jiān)督及違反程序的相應救濟途徑等。相對之,處于弱勢地位的受制主體的權利,立法上更多地應當對其做出保護性規(guī)定,在設定其經濟法上權利時進行傾斜性權利配置。非應法定的程序和法定的理由其權利不得被侵害,即經濟立法上的弱勢保護原則。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第45條規(guī)定,經營者承諾在一定期限內消除市場壟斷行為的,反壟斷機構可以決定中止對經營者的調查。從保障市場經營者權利的角度出發(fā),此條立法規(guī)定,存在放任反壟斷經營機構執(zhí)法權力的法意,立法上給予了執(zhí)法機關執(zhí)法的隨意性。從權力和權利博弈的觀點出發(fā),此條立法不是均衡立法?!斗磯艛喾ā返?5條第三款第二項規(guī)定,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做出中止調查的決定后,如果認為做出中止調查決定所依據的事實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有權恢復對壟斷經營者的調查。而立法上對于哪些屬于“事實發(fā)生重大變化”存在立法缺失,這無疑又賦予了執(zhí)法者的執(zhí)法隨意權。
(二)強化市場干預主體的責任制度
擁有干預市場權力的政府干預主體通常具有兩大權力:宏觀調控權力(宏觀市場規(guī)制權)和市場規(guī)制權力(微觀市場規(guī)制權)。對于宏觀調控權力,是指具有宏觀調控權力的國家機關運用自身權力對國家經濟運行的總體態(tài)勢進行調控,使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總體平穩(wěn),供需合理??v觀我國的經濟立法和實踐,在宏觀調控領域,宏觀調控行為不受約束,不承擔責任成為常態(tài)?!?1〕但是在國民經濟具體發(fā)展過程中,國家機關運用此項宏觀調控權力存在不當的可能。針對不當的國家宏觀調控行為,我們認為有必要強化其責任。理由在于:國家作為經濟法主體在經濟法領域中的法律責任如果得不到明確的界定,那么極易出現與行政法中國家作為行政法主體資格的混同。國家承擔經濟法領域的法律責任也是權力和權利在經濟法中得到合理配置的重要保障條件。國家機關的宏觀調控法律責任,如果缺乏外部性的制約,容易導致宏觀調控主體濫用經濟干預權力損害市場受制主體的福祉,以及責任虛無或者責任形式化問題。強化責任的方式除了行政問責之外,司法問責應當是其重要內容,這標志著宏觀調控的法治化。〔22〕而司法問責的方式主要是建立宏觀調控司法訴訟制度。筆者考察德國的不正當競爭法,發(fā)現在德國更多地強調了公民對于行政不當市場競爭的訴權,甚至最后可以訴訟到德國憲法法院,要求對行政不當競爭進行司法審查,由法院最后審查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是否受到了侵害。
有人認為:宏觀調控主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決策責任和執(zhí)行責任?!?3〕也有人認為,宏觀調控行為應當不具有可以訴訟的特性。〔24〕筆者認為,宏觀調控主體的法律責任主要是一種程序責任,即更多地屬于程序違法,但也在一定意義上存在非程序性責任,如決策內容的違法等。此外,宏觀調控主體的法律責任存在“不作為”的法律責任。宏觀調控主體的司法問責,其內涵包括:原告和被告的資格規(guī)定,追究其責任的主觀心態(tài)仍應以無過錯責任為主〔25〕,責任承擔的方式應當主要以行政責任為主,兼顧民事和刑事責任;訴訟費用以減免為主,等等。只有在強化宏觀調控行為的司法問責前提下,宏觀調控機關的調控目標函數邊際效應才能和市場受制主體的目標邊際函數趨同。
在微觀市場規(guī)制權力方面,仍存在對于市場主體權利規(guī)定不足,以及作為市場干預主體的國家機關職責虛無的問題,如市場干預機關設置無理性,各個監(jiān)管機關職責邊界可視性差及多頭監(jiān)管,等等?!吨腥A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在其第九章中規(guī)定了對于違法經營者的處罰條款,也規(guī)定了監(jiān)管部門不作為法定職責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但是,對于監(jiān)管機關承擔法律責任的前置條件的規(guī)定為“重大食品安全,造成嚴重的社會不利影響”,此種規(guī)定相當不清晰,不利于對國家機關市場監(jiān)管權力的有效規(guī)制,其實質是對市場受制主體權利的不合理的侵害。在追究市場監(jiān)管主體的法律責任的相關實踐中,往往忽視對于監(jiān)管違法主體負責人責任的追究。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法》沒有規(guī)定中國人民銀行自身不作為和不當作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以及承擔何種責任。
(三)合理界定社會本位(社會整體利益)的外延和內涵
經濟法是社會本位法,其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增進社會的整體利益,這是經濟法和其他部門法的重要區(qū)別之一。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很多經濟法學者將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內涵界定為同一,筆者認為,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是有區(qū)別的,社會公共利益對應的就是社會個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不是全體個體的意志,而是多數或者絕大多數個體的意志,而社會整體利益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個體利益互動妥協的產物,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個體利益的合意均衡,其基本要素應涵蓋良序、效益和衡平。政府干預經濟權力的初始目的在表象上是為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但在政府干預權力和市場主體權利的博弈中,追求的實質目標相應地轉化為社會整體利益。因此,合理界定社會整體利益的范圍能有效地規(guī)范市場干預主體的公權力行使范圍。現階段,學界普遍的觀點為:社會整體利益是指人類整體社會發(fā)展和生存的需要?!?6〕筆者認為,社會整體利益應當涵蓋以下特點:1.整體性,即經濟法領域內的社會整體性,其具有非單一集團性、非單一集體性和非個體性,也可以稱之為普適性,其追求的是整個人類的生存觀。2.社會整體利益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需要,而不是其他主體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即人類性。3.利益性,社會整體利益的對象為“各種利益”,不是其他,通??梢岳斫鉃榭腕w滿足主體的各種需要,同時這種利益也不是絕對最大化的?,F階段,阻礙社會整體利益真正實現的因素主要有:官僚主義、行政權力膨脹、政府信息壟斷、部門利益突出。學者們通過不同的認知角度,提出了解決辦法,綜合起來主要有:權力法定原則、程序優(yōu)先原則、責任負擔原則、司法審查原則,等等。
〔參考文獻〕
〔1〕蔣悟真.現代經濟法的法權結構論綱〔J〕.法學雜志,2008(6).
〔2〕劉云春.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困境及其發(fā)展〔J〕.經濟學家,2001(6).
〔3〕郭哲.政府干預經濟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
〔4〕劉大洪,段宏磊.謙抑性視野中經濟法理論體系的重構〔J〕.法商研究,2014(6).
〔5〕張守文.憲法與經濟法關系的“經濟性”分析〔J〕.法律論壇,2013(3).
〔6〕〔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23.
〔7〕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蔣兆康,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12.
〔8〕Buchannan,J.M. Limits of Libert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98.
〔9〕李昌麒.經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53-56.
〔10〕楊忠孝.經濟法上的權利與權力之爭〔J〕.法學,2009(8).
〔11〕張德東.論經濟法的權力與權利問題〔J〕.經濟法學評論,2003(4):214.
〔12〕王成禮.權利與權力的博弈均衡〔J〕.天津社會科學,2009(2).
〔1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80.
〔14〕劉大洪,鄭文麗.政府權力市場化的經濟法規(guī)制〔J〕.現代法學,2013(2).
〔15〕李昌麒,王懷勇.政府干預市場的邊界——以和諧產業(yè)發(fā)展的法治要求為例〔J〕.政治與法律,2006(4).
〔16〕賈少學,孫召銀.論經濟法的運作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利與權力的二元博弈〔J〕.生產力研究,2009(18).
〔17〕楊紫烜.經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4.
〔18〕魯籬.經濟治理權與經濟自治權——對經濟法基本范疇的重新解讀〔J〕.法學,2004(6).
〔19〕〔美〕富蘭克林·德·羅斯福.羅斯福選集〔M〕.關在漢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1-16.
〔20〕李昌麒.經濟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3-15.
〔21〕何錦前.讓流浪的權利回家———經濟法學“權利缺失”現象反思〔J〕.現代法學,2015(2).
〔22〕胡光志.論宏觀調控行為的可訴性〔J〕.現代法學,2008(3).
〔23〕張德峰.宏觀調控主體法律責任的性質〔J〕.政法論壇,2009(2).
〔24〕肖順武.質疑宏觀調控行為的可訴性〔J〕.經濟法論壇,2008(3).
〔25〕楊三正.宏觀調控決策法律責任探析〔J〕.政法論壇,2008(3).
〔26〕盧代富.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J〕.現代法學,2013(4).
(責任編輯: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