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奇幻森林》是2016年4月上映的一部從口碑到票房都非常成功的影片。在電影呈現(xiàn)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叢林法則、心靈成長等諸多主題中,人孩兒毛克利在森林之國那個獨特的環(huán)境中如何作為一個另類的個體而存在,無疑也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本文嘗試以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與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為理論基礎,從另類存在、領會世界、自由選擇三個方面對這部電影進行闡釋與解讀,為觀眾與讀者深入理解這部電影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 存在主義;另類存在;領會世界;自由選擇
《奇幻森林》是由美國導演喬恩·費儒執(zhí)導,根據英國著名小說家約瑟夫·魯?shù)聛喌隆ぜ妨帧秴擦种畷分械囊粋€短篇及1967年迪士尼動畫片《森林王子》改編的一部影片。該影片2016年4月上映以來在全球贏得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從口碑到票房都非常成功。影片講述了在狼群中長大的男孩毛克利被一只叫謝利·可汗的老虎所迫,不得不遵從森林法則放棄賴以為生的森林之家去尋找自己的同族,經歷了一系列的大冒險,在棕熊巴魯?shù)挠绊懴麻_始自我探索之旅,并險象環(huán)生,最終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宿、被森林王國所接納的感人故事。人孩兒毛克利存在的事實與應該如何在特殊環(huán)境中存在的問題是這部影片的重要主題之一。存在主義反對傳統(tǒng)的思辨理性主義,把孤立個體的主觀意識活動看成真實的存在,關注個體的主觀情緒體驗,闡釋孤立個體應有的自由、選擇和責任,并提供如何擺脫被異化、恢復人性本真的存在的辦法。影片中渲染的毛克利對傳統(tǒng)森林法則的信奉與超越,在領悟世界的過程中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對自我與自由的渴望與探索,都與存在主義的精神實質不謀而合。為了使觀眾與讀者更好地理解這部影片的內涵,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以存在主義視角來闡釋與解讀這部影片。
一、另類存在:此在的煩惱與共在的困惑
電影《奇幻森林》剛開始就呈現(xiàn)出一個宏大的場面:偌大的森林中,毛克利的人生導師黑豹巴希拉正在嚴格地訓練他叢林生存的技能,并一再強調遵從叢林法則的重要性。被狼媽媽拉克莎一手養(yǎng)大的毛克利早已把森林法則銘記于心:遵循的狼將繁榮昌盛,違反的狼必招致滅絕……群體之力匯聚自孤狼,孤狼之力來源于群體。事實上,他也早已與狼這個族群融為一體:族群首領阿克拉關愛他,保護他;狼媽媽拉克莎把他視為自己的孩子;他與他的兄弟姐妹和睦相處……他們在叢林中嬉戲相依,怡然自得。但這并不能改變他不屬于狼的族群,在森林中是一個異類的存在的事實。受到過人類火光的傷害,視人類為天敵的老虎謝利·可汗把毛克利看作人類的一員,把他在森林的存在看作對整個森林王國的威脅,誓死要追殺他。狼族召開族群議會討論毛克利的去留,毛克利不愿看到大家因為他發(fā)生爭執(zhí)、受到危險,主動提出離開。沒有人類世界的任何記憶,已經習慣了動物世界的森林法則的毛克利離開狼族群以后能去哪里呢?
海德格爾把人的特殊存在方式稱為“生存”,把人稱為“此在”,“此在”的本質是超越。[1]人的存在特點就是要超出自己而存在于世界上,人的本質,或超越就是在世界中存在。毛克利離開狼群以后經歷了許多“此在”的煩惱與困惑,他從未想過離開森林回到人類世界,因為森林是他的家,是他成長與生活的天堂,在那里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由于謝利的脅迫,巴希拉不得不讓他離開去尋找自己的族群。他不明白為什么一定要離開才能安全,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被謝利視為異類,不明白為什么巴希拉極力阻礙他加入其他的動物族群,非把他送回人類的世界。凡此種種的困惑加上內心深處對森林的依戀與不舍,使他幾乎陷入巨蟒卡奧的魅惑與群猴之首路易王的詭計之中,差點丟掉性命。謝利對他的追殺從未停止,即便毛克利把被所有動物視為威脅的火把投進水里表有衷心,謝利依然不依不饒,仍舊把毛克利看作另類的存在。存在,對于毛克利來說就是如此艱難,這也是存在中共在的困惑。
共在,顧名思義,共同存在。海德格爾認為,世界是共同存在的世界,人生活在世界當中,不得不與他人他物共同存在,在共同存在的基礎上才有個人,與他人共同存在本身就是此在的事實,人不是孤島,不可能脫離他人和環(huán)境而存在。動物世界亦如此,動物有動物的語言,有它們自己的處事原則與行為規(guī)范。在《奇幻森林》中,大象被視為森林王國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它們是森林之王,其他動物見了它們都要俯首致敬,黑豹巴希拉見了比自己強大的犀牛和水牛也要向它們行禮以示尊敬與友好,當然,小動物也不敢欺負巴魯和狼群,這就是動物存在的法則,或者說是動物界的游戲規(guī)則或體系。實質為人的毛克利并不明白這些動物的規(guī)則,他不明白他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因為他也在森林里長大并且視森林為自己的家。在森林里他們共同存在,共同存在的最大困惑來自于老虎謝利·可汗的威逼。謝利受到過人類(毛克利的父親)的攻擊,盡管它兇殘地咬死了毛克利的父親,但也被毛克利父親手中的火焰所傷。頭上的傷痕是謝利受到傷害的印記,于是它把人類看作動物界的天敵,它恨透了人類,于公于私它都要報復,它不可能眼看著毛克利長大成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它誓死要把他殺死。巴希拉和阿克拉都希望謝利能在毛克利走后停止追究,但謝利絲毫不妥協(xié),由此一個無法化解的矛盾便產生,這個矛盾,也是此在與共在的矛盾,是此在內在與外在的矛盾,為每個此在都帶來煩惱與困惑的矛盾。
二、領會世界:籌劃意義的嘗試
毛克利在森林里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真正的改變是在遇到棕熊巴魯之后。在那之前,他堅定不移地信奉森林法則,把巴希拉的話當作圣旨,即便用瓜飄舀水沖刷身上的泥土也小心翼翼。他告訴巴魯自己不愿離開森林,但必須遵從森林法則,因為森林法則如上蒼一般古老正確,巴希拉讓他離開是為了他的安全著想。巴魯告訴他法則有時候應該遵守,但是法則可以調整,至少可以重新解讀。這對毛克利來說是一個前所未聞、至關重要的啟示,是幫他打開自我探尋之門的鑰匙。巴希拉是毛克利的人生導師,但真正懂他的卻是巴魯。他認為毛克利應該回到狼群,把他送回人類他就被毀了。他勸說巴希拉不要逼毛克利走,讓他做自己。巴魯通過激發(fā)毛克利想辦法為自己獲取蜂蜜的手段,引導毛克利開啟了他的領會世界、籌劃意義、自我探尋之旅。
這里的領會指的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講的領會,即一種生存論上的能夠,能存在。能在此指此在能夠籌劃自己的種種可能性?!盎I劃是使實際上的能在得以具有活動空間的生存論上的存在建構。此在作為被拋的此在被拋入籌劃活動的存在方式中。此在擬想出一個計劃,依這個計劃安排自己的存在,這同籌劃活動完全是兩碼事。此在作為此在一向已經對自己有所籌劃。只要此在存在著,它就籌劃著?!盵2]籌劃世界就是籌劃此在的可能性,籌劃意義。意義不是事物的性質,而是一種生存論因素,一種此在的存在方式。對毛克利來說,領會世界亦即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在森林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存在的可能,籌劃意義意味著在這個特殊的空間找到適合自己的存在方式。其實,這種籌劃意義在毛克利的潛意識中一直存在,在巴魯?shù)奶嵝严拢@種潛意識被意識到了,并開始在現(xiàn)實中發(fā)揮作用,指導著毛克利開辟作為另類存在的新路徑。毛克利不再受束于森林法則的限制,大膽地開始了具有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探索。他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用枯藤和樹枝編成繩子,用枯木做成可以垂吊的椅子,用大片的樹葉做成防蜇衣,又指揮巴魯和其他小動物幫忙,把懸崖上的蜂蜜都取了下來,為巴魯攢足了過冬的食物;在小象掉下懸崖無法上來,眾象著急萬分時,作為另類存在的毛克利再次發(fā)揮了他此在的特殊作用,用自己的智慧救出了小象;在與老虎最終對決時,他又快速機智敏捷地做了救生繩,這根救生繩不僅是他制勝的法寶,也為他今后的領會世界、籌劃意義增強了信心與勇氣。
影片最后毛克利與謝利的對決中,毛克利大聲對謝利高聲喊道:“我真的不怕你了謝利,我再也不會逃避你了?!边@是毛克利的宣誓,同時也意味著毛克利的自我探索達到了階段性的成果,亦即他籌劃意義的實現(xiàn)。此時,他已經由一個只知聽從法則服從命令的機械的此在變成了一個會思索、不盲從、有計劃、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能在,完成了此在到能在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也賦予了生活意義,使籌劃意義成為真實的存在。
三、自由選擇:存在的最高境界
電影《奇幻森林》的結尾令人欣慰,毛克利戰(zhàn)勝了大老虎謝利·可汗,最終留在了自己理想的家園,受到了動物世界所有成員的接納、信任與尊重,與他們快樂、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偉大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存在就是自在,亦即存在本身是自足的,不是被派生出來的,自在是偶然的,自在的存在構成機械的物質世界,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避開它。毛克利是一個自在的個體,是一個偶然的存在,他幼年時期的遭遇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成為動物世界中的一個自在。但他并沒有對于生活的主觀意識,沒有自己自由的選擇,因為他被巴希拉送到狼群,是狼群的一員,他必須遵從狼群信奉的森林法則,作為一個異類的存在,為了他的安全考慮,巴希拉嚴格訓練他叢林生活的技能,卻不允許他有任何超越狼群行為的存在,狼群的生活法則也是他必須遵從的生活法則,在森林法則的約束下,他不能有自己的自由選擇。
毛克利是一個孩子,是一個人孩兒,這里的關鍵詞是“人”,然而何為“人”呢?薩特認為,“人就是人。這不僅說他是自己認為的那樣,而且也是他愿意成為的那樣——是他(從無到有)從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為的那樣。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么都不是。這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3]。這里,“愿意成為”是一個核心概念,是人之所以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關鍵,暗含著人的選擇以及思考的能力。一個人是什么樣的人,歸根到底取決于他的選擇。怨天尤人、奮發(fā)自強、無所事事、積極上進、陽光快樂等描繪人的屬性實質上是在描繪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存在方式。人作為此在與許多其他人與事物共在,受到環(huán)境、時空、道德、法律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與制約,很多時候都不能自由選擇,因此,自由以及自由選擇的權利成了大多數(shù)人終其一生的夢想,也是實現(xiàn)夢想的必要因素。據薩特看來,這種現(xiàn)象其實是違背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的。薩特認為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3]。也就是說,人在何時何地都是自由的,在同樣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后果,無論什么樣的后果,做出了選擇以后就必須去承擔。“自由的外在形式是人的選擇,選擇是實現(xiàn)自由的唯一方式?!盵4]
在影片中,毛克利在巴魯自由主義思想的啟示下開始了能動的思考,做出了一系列的自由選擇:制作工具營救小象;面對去留問題,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留在他早已視為自己家鄉(xiāng)的森林王國;與謝利對決,不再害怕生死,堅持正義,獲得精神的超脫與自由;憑借自己的智慧出奇制勝后仍然不驕不躁,把森林中所有的動物團結在一起開心快樂地生活。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愛與溫暖的美好結局,毛克利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無意間在森林王國建立了一套充滿了愛與自由、包容與尊重、和平與和諧的價值體系,在這種價值體系下,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如此簡單而美好??梢院敛豢鋸埖卣f,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毛克利才是真正的森林之王,在森林這個特殊的空間領域里,他打破固有的禁忌,發(fā)掘自己無限的可能,一步步實現(xiàn)了自由的選擇,行走在自我實現(xiàn)的美妙之路上。
[參考文獻]
[1] 張汝倫.現(xiàn)代西方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3] [法]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熙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4] 孔麗芳.美國影片《饑餓游戲》的存在主義解讀[J].電影文學,2015(13).
[作者簡介] 田麗玲(1978— ),女,河南濮陽人,碩士,鄭州成功財經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