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皮膚科 河南 洛陽 471000)
?
清熱養(yǎng)血方外用治療斑塊性銀屑病臨床效果觀察
張斌
(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皮膚科河南 洛陽471000)
目的探討清熱養(yǎng)血方外用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隨機對照法對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斑塊型銀屑病80例進行研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清熱養(yǎng)血方濕敷;對照組卡泊三醇軟膏與鹵米松序貫療法。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1%,高于對照組的80.5%(P<0.05)。結論清熱養(yǎng)血方濕敷較卡泊三醇軟膏、鹵米松軟膏序貫療法對斑塊型銀屑病更有效,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中藥;鹵米松軟膏;卡泊三醇軟膏;濕敷
銀屑病是皮膚科常見疾病,斑塊型銀屑病在皮膚科住院患者中占據(jù)比例較大,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科根據(jù)實際情況,自擬清熱養(yǎng)血方外用治療斑塊型銀屑病,具體如下。
1.1臨床資料選擇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80例斑塊型銀屑病住院患者,其中男56例,女24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診斷標準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斑塊型銀屑病診斷標準[1],主要特點為:①皮損初為針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紅色丘疹,陳舊皮疹可呈錢幣狀、盤狀、地圖狀等表面覆蓋銀白色多層性鱗屑,狀如云母,鱗屑剝離后可見薄膜現(xiàn)象及點狀出血基底浸潤,可有同形反應;②好發(fā)于頭皮、四肢伸側,以肘關節(jié)面多見,常泛發(fā)全身;③部分患者可見指甲病變,輕者呈點狀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澤消失或可見于口腔、陰部黏膜,發(fā)于頭皮者可見束狀發(fā);④起病緩慢,易于復發(fā),有明顯季節(jié)性,一般冬重夏輕;⑤可有家族史;⑥組織病理檢查示表皮角化過度、角化不全,角層內(nèi)有中性多形核白細胞堆積,棘層增厚,表皮突呈規(guī)則性向下延伸,真皮乳頭水腫呈棒狀,乳頭內(nèi)血管擴張,血管周圍有炎性細胞潤。
1.3排除標準①銀屑病合并其他過敏性皮膚疾??;②對中藥外敷過敏的患者;③有心臟疾患等基礎病不適合做冷濕敷;④膿皰型、關節(jié)病型、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⑤同時進行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光療患者除外。
1.4中止與退出標準①治療中沒有辦法完成整個治療周期;②藥物刺激反應不適合繼續(xù)觀察;③患者主動要求退出。
1.5治療方法治療組用清熱養(yǎng)血方,方藥如下:生地20 g、苦參15 g、蒲公英20 g、白術20 g、地膚子15 g、土茯苓20 g、白鮮皮10 g,煎湯后用標準4層紗布浸泡后覆于患處,每天3次,每次30 min。對照組采用卡泊三醇與鹵米松序貫療法[2]:第一階段(2周):患者早晨外用鹵米松1次,晚間使用卡泊三醇1次;第二階段(2周):周一至周五外用卡泊三醇2次/d,周六、周日使用鹵米松2次/d,外用卡泊三醇,2次/d。
1.6療效判定療效判斷標準[3]:采用銀屑病皮膚面積及嚴重程度評分(PASI)對治療前后的銀屑病患者進行評分,病情嚴重程度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及極重度分為0~4分,按皮膚面積分0~6分。總分值=0.1(頭皮面積分+頭皮嚴重分)+0.2(上肢面積分+上肢嚴重分)+0.3(軀干面積分+軀干嚴重分)+0.4(下肢面積分+下肢嚴重分)。積分下降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治愈:PASI積分下降>90%;顯效:PASI積分下降60%~90%;有效:PASI下降25%~59%;無效:PASI積分下降<25%。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患者總數(shù)×100%。
1.7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2周的治療,治療組退出2例,對照組退出4例。治療組臨床有效率為92.1%,高于對照組的80.5%(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銀屑病是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熱點,中醫(yī)作為我國的寶庫,在隋唐時期就有論述,譬如《千金要方》中用苦參方[4](蛇床子、白至、羊蹄、赤葛根、苦參、葛蒲、黃連、莽草)外洗治療白匕。明清時期基本成形,《外科正宗》《醫(yī)學入門》多有論述,認為疥癬內(nèi)以從血論治,外以風、濕、熱、燥、毒相兼論治[5]。近現(xiàn)代,趙炳南把銀屑病分為血熱、血燥、血瘀、毒熱4種,其中血燥見于靜止期,病程較長,皮損多為斑片狀,屑多干燥,趙老辯證屬陰血不足,肌膚失養(yǎng),也就是斑塊型銀屑病[6]。筆者認為斑塊型銀屑病作為一種類型,色澤以紅為主,證屬有熱,以斑塊為多,丘疹為少,證屬夾雜濕邪,凝聚不散,仍有鱗屑瘙癢,證應是陰虛生風;按中醫(yī)久病多虛多瘀,應輔以養(yǎng)血活血,所以以清熱潤燥、養(yǎng)血祛風為主,燥濕化瘀止癢為輔的治療原則。河南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科結合趙炳南的白庀二號加健脾除濕、潤燥止癢(以苦參湯)治療的清熱養(yǎng)血方外敷治療斑塊型銀屑病,其中用滋陰活血的生地,清熱解毒的蒲公英、馬齒筧等,以及健脾祛濕的白鮮皮、白術等,再加上燥濕止癢的苦參、地膚子等,在臨床中收到了很不錯的治療效果,避免了長期外用激素制劑帶來的副作用,解決了患者心理上的擔憂以及大面積皮損涂藥不方便等一系列的問題。清熱養(yǎng)血方外用作為“綠色抗生素”更直接作用于皮損,起效較快、方面操作,從經(jīng)濟上減輕了患者的負擔,在臨床治療中值得推廣。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76.
[2]陳愛民.卡泊三醇聯(lián)合鹵米松治療銀屑病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1(20):143.
[3]周治平,孫躍民,歐陽樹.活血散瘀湯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療效觀察[J].藥物研究,2011,30(5):47.
[4]張永.涼血解毒法治療銀屑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
[5]邱鋒,許鴻佳.簡述銀屑病中醫(yī)辨證與治療[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5):331.
[6]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211-219.
R 27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9.040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