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凱
用藝術(shù)性的語言實現(xiàn)無障礙溝通——《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么聽少年才肯說》書評
姜 凱
怎么和孩子說,的確有技巧,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shù)。
家教最大的瓶頸在于什么?筆者認為在于家長和孩子之間通過語言進行的溝通。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景:家長自以為對孩子的各科學習情況分析得頭頭是道,孩子卻置若罔聞;家長費盡心思的說教,卻讓孩子的心理更加逆反。
家長的苦心毋庸置疑,孩子少年時期的心理特點也不容忽視,這里面有一個溝通語言的藝術(shù)性問題。有一位著名詩人拜倫的小故事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著名詩人拜倫有一次看見一位盲人身邊掛著一個牌子寫道:“自幼失明,沿街乞討?!笨墒撬稚系哪莻€破盒子里卻是空空如也。于是,拜倫在他的牌子上寫上了一句話:“春天來了,可是我卻什么都看不見?!边^路之人一時間紛紛解囊。同樣的事實,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卻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吹桨輦惓錆M詩意的語言,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會心酸不已,悲憫之心也就油然而生,而這就是藝術(shù)性語言的魔力所在。
與處于青春期的少年溝通尤其需要這樣巧妙的藝術(shù)性語言?!澳氵@孩子怎么那么不聽話?”雖然各民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但是這句話卻能戳中每個家長的內(nèi)心——我們都和孩子說過這樣或者類似的話。這樣的語言本身就存在問題,更談不上藝術(shù)性,也常常無法實現(xiàn)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美國最暢銷親子教育系列書籍的作者阿黛爾·法伯 (Adele Faber)和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在“怎么與孩子說話”方面可謂最權(quán)威的專家。作為“如何說”的系列書籍之一,《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么聽少年才肯說》是一本解決父母與青春期孩子之間沖突的實用指南。
孩子進入青春期,成長為少年,他們的心智日趨成熟,也帶來了更多讓家長頭疼的問題。作者從最重要的“感受”入手,開篇就強調(diào):一是在家庭中要營造一種氛圍,讓孩子覺得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說,首先要“允許孩子說話”;二是父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需要創(chuàng)造一定時機,才能讓孩子傾聽,也就是說,教育孩子時要分清場合;三是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回應(yīng)的方式,決定了是增加他的痛苦還是有助于他去解決問題,也就是我們開頭所說的,要采用藝術(shù)性的語言,才能起到期望的效果,而不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或者讓孩子更加逆反。對此,作者針對性地教給家長回應(yīng)孩子感受的具體方法:一是要肯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二是用一個詞或者聲音回應(yīng)孩子的感受;三是告訴孩子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的事情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完成;四是告訴孩子在修正不好行為的同時,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接受自己的感受。
緊接著,作者進一步指出,“我們對孩子說的很多話,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都是令人討厭的。尊重的態(tài)度和尊重的語言至關(guān)重要”。這仍然是在強調(diào)換位思考的重要性,作者告誡家長,萬萬不可以高高在上,做一個讓孩子厭惡的“家長主義者”?!岸际菫榱撕⒆雍谩笔敲總€家長教育孩子的初衷,但絕對不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借口,“尊重的語言”對于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至關(guān)重要。作者同時教授了家長鼓勵孩子與大人合作的各種技巧:一是描述問題,二是說出你的感受,三是給出提示,四是提供選擇,五是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關(guān)于“懲罰”的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卻無法回避的問題。作者為我們闡述了懲罰的常見弊端,提出要給孩子自我修正的機會,仍然從五個方面教會家長找到代替懲罰的方法:一是描述問題,二是說出你的感受,三是告訴孩子怎樣彌補失誤,四是提供選擇,五是采取行動。
進而,作者提到了更高層次的溝通要求: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這是歐美家長廣泛采用的一種教育方法,是我們的文化所缺欠的。我們過于強調(diào)家長和孩子的角色差異,家長承擔了過多的任務(wù),甚至有的時候越俎代庖。歐美家長“共同解決問題”的教育模式,則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合作意識,在親子關(guān)系方面也真正做到了平等——共同解決問題就是尊重孩子的最重要的體現(xiàn)?!肮餐鉀Q問題”翻譯成中國的教育語言就是“適當放手”,作者具體教授的做法是:讓孩子說出他的看法;說出你的觀點;和孩子一起集思廣益;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列出清單;重新看一下清單,決定哪些想法是你們都同意的;如何付諸行動。
我們都知道應(yīng)該怎么做,我們也都知道,有些話對孩子說了會產(chǎn)生不好的效果。但是,當遇到具體的問題時,我們又常常不知道該怎么樣和青春期的孩子說話。本書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具體而切實可行的,和青春期的孩子進行藝術(shù)性語言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因此,仔細學習本書具體巧妙的溝通語言,并且嘗試運用到日常對孩子的教育之中,于孩子的智力教育和情感教育而言,都不啻于是一種啟迪和創(chuàng)新。
(責編 李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