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新 吳東明
摘要:銀接觸點有尺寸小的結(jié)構(gòu)特點。由于銀為貴金屬,必須保證加工時有較高的材料利用率。使用普通車削加工時,裝夾困難且材料利用率低。通過工藝分析,確定使用模具加工,并制定了合理的工藝流程。另外,還設計了加工過程中使用的模具。
關鍵詞:接觸點;材料利用率;工藝分析;工藝流程
中圖分類號:TG38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1
一、引言
接觸點是我廠某產(chǎn)品上的零件,要求在通電后有良好的導電性,材料選用銀。純銀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導電性和導熱性優(yōu)良。許多電子設備中的大量的接觸點都是用銀制作的。在使用期間,每個接觸點要工作上百萬次,必須耐磨且性能可靠,能承受嚴格的工作要求。銀能完全滿足這些要求。根據(jù)接觸點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相關模具。使用模具加工能充分利用銀延展性好的特點,使銀絲坯料最終成形為鉚釘狀零件。
二、工藝分析
圖1為接觸點的結(jié)構(gòu)圖,材料為銀,毛坯料為φ1.2mm的銀絲,技術要求:銳邊倒圓R0.2mm。
由于接觸點外形尺寸小,高2mm,最大外徑2.5mm,采用常規(guī)車削加工時裝夾困難,使用模具加工時就沒有這一問題。由于銀為貴金屬,必須保證較高的材料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是指合格品中包含的材料數(shù)量在材料(原材料)總消耗量中所占的比重,即已被利用的材料與實際消耗的材料之比,說明材料被有效利用的程度。材料利用率的數(shù)值越大,表明材料的有效利用程度越高。材料利用率計算公式如下:
材料利用率=(單位產(chǎn)品中所包含的材料凈重量/單位產(chǎn)品耗用材料重量)×100%
考慮到接觸點只含一種材料, 本文中上式可等效為:
材料利用率=(單位產(chǎn)品中所包含的材料凈體積/單位產(chǎn)品耗用材料體積)×100%
先計算車削加工的材料利用率。用直徑為φ2.5mm的銀絲坯料加工(假設坯料尺寸能滿足最大外徑尺寸要求)。將圖1中左端圓錐臺部分看成直徑為φ2.5mm的圓柱,估算出材料利用率約為42.3%。再計算用模具加工時的材料利用率。模具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必須經(jīng)過試模,試模結(jié)果可暴露出設計過程中未考慮到的問題。模具返工后還需再次試模,有時要反復試模。因試模時產(chǎn)生廢料較多,可用直徑為φ1.2mm的銅絲或其它塑形好且價格低廉的金屬材料代替。待試加工出的零件尺寸滿意后,再用銀絲代替。在批量生產(chǎn)時,僅在拉絲時因工具夾持以及去毛刺時產(chǎn)生少許廢料,其余過程均無廢料產(chǎn)生。用模具加工時,若加工20件零件,實際用料總長50mm,廢料消耗5mm,估計出材料利用率約為90%。因此,在批量加工時用模具加工更加經(jīng)濟可行。
為便于在打頭工序時將銀絲段放置于打頭模凹模頂面盲孔內(nèi),銀絲段直徑應略小于φ1.2 0-0.06 mm,而銀絲毛坯料尺寸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因此,設計了將銀絲坯料拉伸至所需尺寸的拉伸模。拉伸后用切斷模將銀絲切成小段,最后用打頭模將銀絲段擠壓成鉚釘狀外形。
工藝流程如下:
1)備料。領用直徑φ1.2mm的銀絲毛坯料。坯料長度應含廢料長度。廢料長度為估計值,應略大于實際廢料長度。
2)退火。為使后續(xù)工序銀絲能被順利拉伸,需對坯料進行軟化退火[1]。將銀絲毛坯料放置在溫度為550℃的坑式爐內(nèi),保溫30分鐘后隨爐冷卻至室溫。
3)拉伸。用工具使銀絲穿過拉伸模中心孔,將材料外徑拉伸至φ1.15 0-0.03 mm。
4)切斷。用切斷模將銀絲切成長度為L的小段,并去毛刺。此處去毛刺是便于在下道工序中銀絲裝入打頭模。根據(jù)變形前后銀材體積不變的原理計算出L的理論值,再根據(jù)試模情況,調(diào)整L值。
5)打頭。使用手壓機對打頭模凸模施加壓力,將銀絲段擠壓成鉚釘狀,保證除R0.2mm外的所有尺寸。
6)鉗。去除表面毛刺,在圖1中銳邊處倒圓R0.2mm,用酒精清洗去除表面油污。
三、模具設計
(一) 拉伸模設計
拉伸是對金屬坯料施以拉力、使之通過??祝垣@得與??壮叽纭⑿螤钕嗤⒕哂幸欢ㄐ阅?、狀態(tài)制品的加工方法[1]。
拉伸模如圖2所示。由模心和模套兩個零件組成。模心材料選用Cr12MoV,外形有1°的錐度角[2]。當銀絲從圖2中左端穿過模心孔時,銀絲與模心材料的摩擦阻力的反作用力使模心只能向右移動,結(jié)果導致模心和模套配合更緊密。
(二)切斷模設計
切斷模主要有擋板、凹模、凸模和鑲套等零件。擋板位置可調(diào),其與凹模的距離保證了裁切后銀絲段的長度。凸模上加工有半圓形內(nèi)凹切刃,向下移動時將穿過凹模上鑲套內(nèi)孔的銀絲切斷。
(三)打頭模設計
打頭模結(jié)構(gòu)如圖3所示。圓形導套上開一處缺口。模具工作過程:在圖示開模狀態(tài)下,將銀絲段放置在凹模中心盲孔內(nèi),手壓機帶動凸模向下移動,與凹模接觸后繼續(xù)向下移動,直到凹模底面與底座接觸為止,達到合模狀態(tài)。開模時手壓機帶動凸?;氐匠跏紶顟B(tài),彈簧將凹模推回原位。因凹模上中心盲孔無拔模斜度,零件留在凹模上。凹模設計成左右兩半結(jié)構(gòu),結(jié)合面上設計有內(nèi)凹淺槽,開模后,卸下導套,因凹模與墊配合間隙較大,可在淺槽處撬開凹模,取出零件。
四、結(jié)束語
通過對接觸點的工藝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藝流程,再設計出加工過程中需要的拉伸模、切斷模和打頭模,模具經(jīng)過制造、裝配和試模后加工出的接觸點滿足圖紙要求,已用于批量生產(chǎn),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錫棟,周小玉. 實用模具技術手冊[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1:711-712.
[2]吳宗澤. 機械零件設計手冊[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11.
作者簡介:安保新(1976–),男,本科,研究方向:工裝模具,天線結(jié)構(gòu)、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