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音音
(桂林市群眾藝術館,廣西桂林541004)
書法審美的核心與標準
蔡音音
(桂林市群眾藝術館,廣西桂林541004)
時至當今,一些對傳統(tǒng)認識不深而位高名顯的書家,則借二王傳統(tǒng)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書風粉飾成新時代的代表書風,讓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反對樸實、厚重、肅穆、沉郁、雄肆、古拙等等,將之一律視作“丑”,頗有些書法“革命”的味道。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藝術審美中“美”與“丑”的概念及內(nèi)涵有所辨析。
審美;標準;核心
十九世紀西方藝術家羅丹的雕塑作品《思》,那種細膩、素凈的創(chuàng)作手法,讓人感覺美不勝收。但有誰會想到,能創(chuàng)作如此美的雕塑的羅丹,在后來卻創(chuàng)作了極“丑”的《巴爾扎克》!如果有人想說這是西方藝術家走極端,那么中國的藝術家又如何呢?我們看看齊白石,這位二十世紀美譽度最高的中國畫家,畫風樸實清新。他能畫十分工細的蟲鳥,但代表他的畫風的是老筆紛披及結構的拙,這從他的人物畫中尤其可以明顯感覺到;黃賓虹,二十世紀最難被人理解的中國畫大師,其早中期畫風縝密雅靜,晚年則“亂頭粗服”中寫出渾厚華滋,如果讓看慣“四王”一路的人們看黃賓虹,他們肯定會說;“怎一個丑字了得”;李可染,經(jīng)歷過中國最革命時期的山水畫家,將自己對線條與筆墨的深刻理解融入寫生畫中,賦予中國畫一個全新的境界。
中國書法三代金文,古樸自然;兩漢隸書,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峻拔奇?zhèn)ィ淮筇茣L,雄杰郁勃…即使被后人尊崇為書圣的王羲之書風,也沉著痛快,風規(guī)高遠。由于歷史上對二王書風的誤讀和訛傳,人們往往把漂亮、甜美視作王書的代名詞了。時至當今,一些對傳統(tǒng)認識不深而位高名顯的書家,則借二王傳統(tǒng)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書風粉飾成新時代的代表書風,讓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反對樸實、厚重、肅穆、沉郁、雄肆、古拙等等,將之一律視作“丑”,頗有些書法“革命”的味道。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藝術審美中“美”與“丑”的概念及內(nèi)涵有所辨析。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所以如何欣賞書法之美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形態(tài)美。書法以用筆為上,精妙的用筆是一幅作品經(jīng)得起久看和反復品味揣摩的重要因素。點畫形態(tài)是否富于變化,是品評用筆的一個重要標志。“數(shù)畫并施,其形個異,眾點其列,為體互乖。”諾“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齊”就勢必破壞字體的結構美。相傳王曦之寫點“萬點異類”;揚疑式的《韭花貼》,幾乎找不出一,合乎情理,給欣賞者以不同的藝術感受。用筆的變化美,不僅表現(xiàn)在點畫形態(tài)上,而且還包括其角度上的微妙變化。切忌橫畫如梯架,豎畫如欄欄般平齊排列。尤其是行草書,使轉縱橫,不見平齊比畫的排列。故善書者貴能于中求平,不齊中求齊,不均稱,才能給欣賞者以美的享受。
2.質地美。“質”指點的質地、質感、分量等。有質的點畫,其意味風韻,厚含曛,其表雖樸實而無外飾,其里卻“藏骨報經(jīng),含問包質”,這是一種內(nèi)在而深刻的美。王曦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機智文告》、揚凝式的《韭花帖》、蘇軾的《寒食帖》,盡管風格各異,但都能給人以渾厚飽滿、沉著頓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稱的藝術感受。這種線條在“內(nèi)容”上是豐福而充實的?!肮P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故富有質地美的點畫,其畫的兩面往往不光而毛,或挺拔有力,或誒娜凝練,如飛如動,筆韻流暢,無凝帶刻板只勢。這種瀟灑疾澀的涌筆,如果沒有日積月累的深厚功力,熟練的筆墨技巧及雄建的筆力,是無法達到如此藝術效果的。
3.韻律美。自然界中事物之動態(tài),如舒卷、的流云、搖曳的垂柳、長空中旋搏擊的雄鷹、大地上曲折奔騰的江河、風雨雷電、驚蛇飛鳥,以及人的坐臥、立行、奔走、歌舞等等,往往和書法藝術作品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從而+使靜字的紙上的字行,變得神采飛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當一個書家運用輕重徐疾的不同韻?律來抒發(fā)自己的意境時,其作品就試必產(chǎn)生一種動態(tài)美,使欣賞者神思遐馳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運筆的不同節(jié)奏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徐緩的韻律,能給人一種沉著謹嚴,從容不迫的藝術感受;急速的韻律,能給人一種興奮激揚、痛快淋漓的藝術感受;不同的韻律又可以產(chǎn)生墨韻上的生動變化,起噥噥相間,燥潤相雜,使整幅作品變得更有富有生氣。
4.力感美?!傲Α笔且粋€書家長期書法實踐功力的積累,是筆墨技巧的表現(xiàn)。梁其超先生把“力的美”作為欣賞書法的主要表現(xiàn)依據(jù),可見“筆力”意義之重要。那么,“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所謂“筋”,就是點畫堅韌、具有彈性;所謂“骨”,就是點畫如鐵畫銀鉤,堅實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線條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構成線條力感美的因素還有“力體感”和“澀感”。米芾說:“得筆,則雖細為髭發(fā)亦圓;不得筆,則雖粗如椽亦扁”。這里所謂“圓”即“力體感”。具有力立體感的點畫線條,深沉厚重。即使細如發(fā)絲,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之妙;扁薄浮淺之線條,寫得在粗,也只是象、條不帶,毫無力感可言。所謂“澀感”是點畫線條似乎克服阻力,掙扎前進,給人一種心理上的力感。劉熙載《書概》中所說的“唯筆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便是對澀感這一審美意趣的追求與表達。
5.氣勢美。書法的“形”離不開“勢”,前人論書無不談到“勢”,所謂“作書必先識勢”,便足見“勢”在書法中的重要地位。我們欣賞書法,氣勢美也是一種重要標志。在筆墨技巧中,它往往代表字的“筋脈”、“血路”、“行氣”。一幅作品中,如果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琢勢瞻盼;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整幅字就會顯得意氣相聚、精神挽結,給欣賞者一種筆勢流暢、氣息貫通、神完氣足的藝術感受。
6.結體美。“積點畫以成體”,點畫好比磚石掾柱,結構則似樹梁立架。不同點畫形態(tài)的變化,不同的搭配,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結構。同樣一個字,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有的疏郎、有的嚴密、有的疏展、有的流麗、有的古樸、有的奇宕、有的消瘦、有的豐。結體的首要之點在與穩(wěn),有了穩(wěn)固的重心,才能談得上其他的變化。正如王曦之《書論》所說:“夫,字貴平正安穩(wěn)”,但若一味平正則失之呆板,故要“始于平正,終與變化”,“既知平正,務追險絕”。
7.章法美。書法欣賞同繪畫欣賞一樣,往往首先注意的是作品整體布局的藝術效果。一幅作品的成功于否,章法上的布局占有很大因素。章法及眾字以成篇,整幅為一體,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卻與運筆的節(jié)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構和意境等各方面有密切關系。一幅作品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欹正、以及用筆的輕重徐疾、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平衡而統(tǒng)一的整體?!础刺m亭序〉〉全篇324個字,分28行,字字相映帶,行行相乎應,若行云流水,氣勢連貫,渾然一體。所以在通篇章法上取得了團聚不散的效果。
8.風格美。何謂“分格”?分格即人。清劉熙〈〈書概〉〉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歷代對書法美的鑒賞實際上是對書法分格美的品評,如周星蓮評書說:“坡老筆狹風濤,天真浪漫;米癡龍?zhí)臁㈤T,虎臥鳳,二公書絕一時,是提種毫杰之氣。黃山古清癯雅脫,古澹絕輪,超卓之中寄托深遠,是名貴氣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臨池管見》)可見,風格就是體現(xiàn)在書法作品中的書家的精神、情感的反映或流露。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國難家仇的情境下寫下的,書家痛心疾首,悲憤填、鷹的情緒躍然紙上;而王曦之的《蘭亭序》則是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群賢興會的環(huán)境氣氛中寫的,字里行間流露出書家悠閑自然、瀟灑瓢逸的精神風貌。人的感情豐富,個性迥異,所形成的書法作品的風格也千差萬別。
9.意境美。任何有生命的藝術品,都能在功力深厚的技巧中蘊藏著作者的意境。意境越高,就越能顯示出它美的魅力;只有法度而缺乏意境,只能稱為“字匠”。故凡書家,無不以神韻,意境為書道之極峰。意境美又體現(xiàn)了書家的思想情感,個性和氣質。在歷代書家中如王羲之風度高遠,故其書神韻逸;顏真卿忠義大節(jié),剛正不阿,故其書端重莊嚴;蘇軾雄文大筆,故其書如筆挾風濤。同一書家在不同環(huán)境下書寫不同內(nèi)容的作品時,也會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意境。王羲之《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jīng)》則怡懌虛無。但它必須建筑在“法”的基礎上,離開了“法”,一切意境則無從表現(xiàn)。
J292.26
A
1005-5312(2016)05-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