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在學生的古漢語學習進程中扮演著奠基人的角色。從現(xiàn)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構成來看,學生學習文言文章是從六年級上冊才開始的,跟前人相比開始得遲不說,而且數(shù)量極少,好像只有三篇。由此可見,在學生記憶力最好的小學階段,學生可以說幾乎沒有接受文言這種雅詞的熏陶和積累。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因此初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正確認知和興趣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那么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是否完成了它的使命呢?我們來聽聽中學校園里流行著的這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看看,文言文榮登學生三怕之首了。怎么會造成這種可悲的局面呢?拋開歷史原因不說,以筆者近二十年從教經歷來看,不得不說我們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確實存在一些不妥的做法,這直接導致了學生畏難情緒的產生。
首先初中語文老師在向學生開始講授文言文時傳遞了一個錯誤信息: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是完全對立的。這可以從“翻譯”這一初中文言教學常見環(huán)節(jié)中看出。
大多數(shù)語文老師教一篇文言文時,不管從哪個角度切入,以什么方式切入,最后都要歸結到全文的翻譯。甚至有的語文老師認為教文言文就是翻譯。這就給了學生上述這種錯覺,甚至還有學生認為文言就是外語。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蔽难晕木褪怯梦难詫懗傻奈恼隆W鳛橹袊糯环N定型化的書面語言,它已經沿用了兩三千年,直到1918年,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因為它,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才會泛起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等諸多美麗的浪花,中國文人才有了羽扇綸巾風裊裊的儒雅談吐。它本身就是漢語啊!何來“翻譯”之說?它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但是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而非硬生生地割裂。以蒲松齡的《狼》為例,文里有這么一句話:“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學生根據(jù)文下注解這么“翻譯”:但頃刻之間兩狼斃命,禽獸的手段能有多少啊。教師怎么說?“頃刻”沒有翻譯,應該說不一會兒;“兩狼”應該說兩只狼;“斃”應該說死了。這給學生的認知造成了怎樣的混亂。他們是否會嘀咕文言中的“頃刻”難道不等同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頃刻”?兩狼一定要兩只狼,更簡練些不好嗎?文言文教學中所謂的翻譯真的沒有必要教,也不該有這種說法。古代有一本《水經》,記載相當簡略,若干年后一般的讀書人看不懂了,怎么辦?酈道元做了注,為《水經注》。何謂注?《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中說:“注,取義于灌注,文義艱深,必解釋而后明,猶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通?!笔裁匆馑?,就是說給文章看不懂的地方加注,這樣一般的讀書人就看得懂了。全文“翻譯”好讓學生看,而且還得大白話,那還是文言文?學文言文的意義又何在呢?
其次是太急于求成,對學生缺少古文誦讀訓練和語感的培養(yǎng)。
《唐才子傳》中說駱賓王“七歲能賦詩”,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对侚Z》就是他七歲時寫成的。而宋朝名相寇準七歲就詠成了華山詩。再看近代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六歲畢業(yè)《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錣千言”。從這些例子中不難看出,從古到今中國文人學習文言的能力是不分上下的,可為什么到了現(xiàn)代就成了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了呢?我們不妨再來看看梁啟超是怎么學文言的。梁啟超“六歲畢業(yè)《五經》”,意為他六歲時已把《五經》全部背出,因此九歲時能“日錣千言”。很明顯多讀多背這不僅是學習其它語言的不二法門,也是學習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讀背得多了,這篇文章里記住了些生字,那篇文章里記住了些句子,那部書解決了一些字的用法和解釋,這部書讓我悟得了文章的意趣……久而久之,量變必定帶來質變。學習古文也是學習語言,它同樣需要培養(yǎng)起語感來。我聽到一些語文老師說,我知道學語言應該這樣,可我等不起,要想快點出成績,最現(xiàn)實的就是給學生現(xiàn)成的翻譯,背出了事,就這樣把本該讓學生培養(yǎng)文言語感的時間和機會都浪費掉了。當然有些語文老師是怕戴上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帽子,所以不敢讓學生多背誦古文。到底是死背還是活背,我認為這里既需要老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孔子學《詩》“述而不作”,以這樣的方式,完成了對這一文化源頭的傳播和繼承,也因此成為了一個上承兩周下啟戰(zhàn)國兩個文化周期的文化偉人。但愿我們的初中文言文教學能夠汲取前人行之有效的經驗,又能探索出一條與時俱進的路,使新時代的學生愿意走在這條路上,并欣賞到中華文化之大美,唯有這樣,他們才愿意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而這種傳承正是轉型社會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
陳珊珍,教師,現(xiàn)居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