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名著大都是成人或前人的作品,由于興趣習慣、知識基礎、生活閱歷、經(jīng)驗觀念等差異,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閱讀與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引領點撥。否則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的理解可能會產(chǎn)生偏差。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彼蟆耙匾暸囵B(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薄瓣P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根據(jù)上面所述,在名著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積極探索“一導三學”的教學范式。即在名著閱讀課的全程中,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組織學生開展“獨學(獨立閱讀名著)”“互學(交流閱讀體會)”“研學(研討疑問困惑)”的學習方式。
一、引導學生“獨學”(獨立閱讀名著)
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我獨立閱讀名著。這一環(huán)節(jié)一般放在課外進行,較短的名篇也可放在上課之初進行。
“獨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明確獨學的任務,讓學生了解名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及其代表作品,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及情節(jié),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作品中反映的民族文化等。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圍繞閱讀教學的目標,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編寫導學案,以問題、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獨立閱讀、初步理解文本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經(jīng)典名著的良好習慣。進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時代、關注社會。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劉鐵梅老師,在引導七年級學生閱讀《西游記》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①請同學們說說《西游記》中給你留下深刻的故事或人物。
②比較一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青少年版)與“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原著版)分別好在哪里。
③請回憶下面這兩段話出自哪個故事,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
“你看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云,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獨自個凄凄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fā)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云住步,良久方去?!?/p>
“悟空一個筋斗上了云天,一陣風過去,不見了?!?/p>
④猜謎語:下面這段話描述的是誰?由此你能看出青少年版與原著版的區(qū)別嗎?
“假變一婆婆,兩鬢如冰雪。走路慢騰騰,行步虛怯怯。弱體瘦伶仃,臉如枯菜葉。顴骨望上翹,嘴唇往下癟。老年不比少年時,滿臉都是荷葉褶?!?/p>
劉老師設計的問題①,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用學生小學階段讀過的青少年版《西游記》,或從電影電視中了解的《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或故事進行導讀,學生思維的馬達立即轉(zhuǎn)動起來,自然而然地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既緊扣名著導讀的目標要求,又營造了閱讀教學的情趣場,可謂一箭雙雕。
問題②的設計則能進一步激活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思考,“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簡明扼要地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而“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不僅具體描述了故事的情節(jié),還體現(xiàn)了章回體小說的目錄特征。問題④是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以明確章回體小說往往穿插文言詩詞的特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了解與體會,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這是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科素養(yǎng)。
問題③在于引導學生通過由舊知新的對比聯(lián)想,體會孫悟空聞得水聲,思念師傅的情感,悟空對師傅的包容與尊重、牽掛和擔憂可見一斑。同時,生性頑劣的石猴,其人性、人情、人味更值得玩味。學生對孫悟空形象的認識更加全面。
中學校園里曾經(jīng)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確,魯迅的文章因為時代以及文白稍有夾雜的原因,生澀難懂,使得學生讀起來有距離感,閱讀困難較大,難以調(diào)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校邵世榮老師根據(jù)這一學情,在引導學生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學問題:
“最愛玩的地方——(百草園);最有吸引力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最想得到的書——(《山海經(jīng)》);最“憎惡”的保姆——(阿長);最尊敬的老師——(藤野先生);最愛和同情的伙伴——(范愛農(nóng))……”(括號中的內(nèi)容為教師設計的參考答案)
邵老師設計這一思考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一向以針砭時弊、諷刺所謂“正人君子”、揭露封建舊俗、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揭示庸醫(yī)草菅人命的魯迅,原來其作品中也流露著童年的溫馨,其內(nèi)心世界充滿著童趣,流淌著對親人師友的懷念。學生涵詠文字,體會魯迅豐富的情感世界,對《朝花夕拾》的體會則形成了“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的客觀評價,讓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認識一個錚錚鐵骨而又內(nèi)心柔軟的、真實的魯迅。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喚起學生的閱讀欲望。
兩位老師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設計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閱讀名著,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認知程序,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沖動”和需求,也彰顯了個體獨學的層次。
二、指導學生“互學”(交流閱讀體會)
即在教師的指導與組織下,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小組一般為6—8人)內(nèi)成員之間分享閱讀感悟、組與組間交流閱讀體會。合作互學是一節(jié)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組內(nèi)成員之間分享閱讀感悟是互學的基礎。要解決小組能力范圍內(nèi)的問題,主要是在已經(jīng)閱讀過名著的基礎上,對照教師的導學問題,小組成員之間開展合作研討,進行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閱讀收獲。學習形式是由組員將學習成果在組內(nèi)匯報,一是讓全組同學分享個人學習成果,二是向本組其他組員尋求個人的閱讀困惑或獨學時沒能解決的問題的解決辦法。個體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可以相互交流評判;沒有解決的問題可相互啟發(fā),合作研討,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做好記錄,準備在組間交流時解決,或與教師共同研討。
我校王宜仁老師執(zhí)教的《我心中的保爾——〈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導讀》,定位為閱讀中的推進。即在學生獨立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名著的基礎上,推進學生對這部名著的深層閱讀。王老師事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明確了四個小組的研討任務分別是:連環(huán)畫中“讀”保爾、精彩段落“品”保爾、讀后感中“悟”保爾、影視劇中“感”保爾。學生對照本組的學習任務,在獨學時,搜集圖畫資料、提煉精彩語段、撰寫讀后感悟、截取影視片段,學習興致濃厚。組內(nèi)互學時,學生表現(xiàn)欲望強烈,將自己的學習收獲和本組成員一起交流分享,并對相關學習成果進行完善,為組與組之間的互學做好了準備。
小組與小組之間交流閱讀體會是互學的提高。由每個小組推薦一人代表小組向全班展示匯報,也可以本組一人作主要匯報,其他成員作補充性發(fā)言。一是讓全班同學分享小組學習成果,二是向其他組尋求本組共同困惑的問題的解決辦法,三是通過班級展示提煉和生成新的成果。教師在小組展示過程中要準確把控小組展示的走向及節(jié)點,適時點撥,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正和補充,便于師生進行對比與矯正。組間互學時,教師一定要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王老師指導學生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展示各組的閱讀成果,讓全班同學分享。有的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呈現(xiàn),突出少年保爾的勇敢、勤勞、正直及對真理的追求;有的抓住精彩片段賞析,讀出舍生忘死、奮勇殺敵、無限忠誠的戰(zhàn)士保爾;有的通過讀后感進行感悟,感受熱情似火、忘我工作、勇于獻身的建設者保爾;有的播放電影片段剖析,體會鋼鐵戰(zhàn)士的堅韌、頑強、樂觀。在老師的引領與指導下,學生通過多種方式交流閱讀體會,對保爾的形象有了完整而又全面的認識;同時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了閱讀媒介和方法,巧妙地將名著閱讀的多種途徑傳授給學生。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得以凸顯,實效性強。
更可貴的是,在進行精彩片段賞析時,王老師用平實的語調(diào)朗讀:“章魚有一只突出的、像貓頭那么大、暗紅色的、中間有個綠色圓點的眼睛,這眼睛閃閃地發(fā)光。它用幾十只像一群小蛇似的吸管蜿蜒地蠕動著,上面的硬鱗發(fā)著討厭的沙沙的摩擦聲。章魚本身也在蠕動?!蓖趵蠋煾嬖V學生,讀到此處,自己仿佛來到了海底世界;緊接著,王老師繼續(xù)朗讀:“他看見它就在自己的眼睛旁邊,那些吸管在他身上爬著,它們是冰涼的,像蕁麻一樣螫人?!蓖趵蠋熣f:“他出現(xiàn)了,他是誰?”學生齊聲說道:“保爾。”王老師說:“原來鋼鐵戰(zhàn)士是這樣煉成的。”學生恍然大悟;王老師接著和學生一起朗讀:“他看見它就在自己的眼睛旁邊……他頭上被毒刺刺了的地方,疼得難忍?!睂W生體會戰(zhàn)士保爾的舍生忘死和堅強不屈,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巧妙地將自己的感悟與學生一起分享,獲得學生的認同感。
互學階段要體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習狀態(tài)和情感交融。交流分享的形式也要不斷優(yōu)化,減少形式主義。學習環(huán)節(jié)由學生主動完成,教師的指導性、評價性語言要精要。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互動交流、成果分享等形式,讓各具差異的學生在這個活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收獲,生成或完善自己的認知體系。
三、“主導”學生“研學”(研討疑問困惑)
即使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研討互學階段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及學生在獨學、互學階段生成的新的問題,或者是對名著內(nèi)容理解存在的困惑或盲區(qū)。這是學習的提升階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倍覒凇皫熒降葘υ挼倪^程中進行”。由于時代差異、閱歷匱乏、價值取向不同,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的目的不一,對名著的理解存在困惑或偏差。需要通過教師的指導與點撥,予以引領與修正。在獨學、互學階段,學生提出的問題、存在的疑惑會多種多樣,教師要善于捕捉那些有價值、普遍性、學科特征明顯的問題,帶領學生共同研討,以期教學相長。
我校南庶翠老師針對學生對湯姆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的疑惑,執(zhí)教《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湯姆·索亞歷險記〉導讀》課。課堂上,南老師帶領學生圍繞湯姆離家出走、想當海盜、是否有“拜金主義”思想、是否是早戀等幾個方面,就“好孩子”與“壞孩子”展開研討,引導學生再次走入名著,和學生一起結合著作中的具體情節(jié),讓學生各抒己見,暢談自己對湯姆的看法:湯姆裝病逃學、誘惑小伙伴為他刷墻與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他聰明,湯姆的抽煙、“早戀”與他出于好奇、對成人的模仿,蓓姬撕壞了書時湯姆撒謊說是自己撕壞的與他的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湯姆離家出走、想當海盜與他具有領導才能、想當英雄的夢想追求,湯姆想與哈克平分寶藏與他勇敢作證、幫助波特洗清冤屈……各種思維充分展示、釋放,爭論、碰撞,吸納、融合,研討氛圍濃厚。
在此基礎上,南老師對同學們的觀點進行總結:其實,湯姆有不足,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缺點大多體現(xiàn)在本書前面的幾個章節(jié)中;在幾次歷險中,湯姆身上閃光的一面逐漸呈現(xiàn)出來。最初的湯姆只是個調(diào)皮搗蛋,愛耍鬼主意的小家伙,他天不怕地不怕,但在以后的生活里,湯姆逐漸變得勇敢、堅強起來。從開始的膽怯,到后來主動地替蓓姬承擔責任,勇敢地站出來幫助波特,最后發(fā)覺自己的自私,總會讓最疼愛自己的姨媽擔心等等。這些無一不記錄著湯姆的成長歷程??梢姕肥且粋€集缺點與優(yōu)點于一身的正在成長中的孩子。
南老師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根據(jù)學生獨學、互學中生成的困惑,設計思辨性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給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肯定與舍棄、思考與辨析、評判與甄別中,完成了閱讀的內(nèi)化與生成,形成理性的知識建構、能力建構、文化建構與精神建構,真正實現(xiàn)名著閱讀對學生的引領作用。
研學內(nèi)容還可以是學生在獨學與互學時存在的盲區(qū)或誤區(qū),即學生直觀的感性認識,還沒有經(jīng)過思辨形成理性思考。如閱讀《水滸傳》時,學生對魯達與武松的“打”“殺”的認識,可能會停留在痛快、淋漓的表象上,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合作研討、比較探究,明確在是非顛倒、徇情枉法、正義無處伸張的社會,魯達是替弱者主持正義、除惡揚善的仗義英雄;武松是通過個人的力量來為自己和親友討回公道的復仇之神。研學也可以在學生組內(nèi)互學時進行。
徐立剛,教師,現(xiàn)居江蘇連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