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霞
【摘要】山陰方言地名承載了山陰地貌水文、宗教崇拜、神話故事、戰(zhàn)備軍事和行政區(qū)劃等文化信息,研究山陰地名可增強對山陰地名的認(rèn)知,探索山陰地名的來歷,了解山陰地名的真正含義。
【關(guān)鍵詞】山陰方言;地名;文化蘊涵
地名是某一地區(qū)地理、歷史、政治、軍事、宗教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代代相傳,穩(wěn)固地存在于方言口語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顯示了濃厚的地域色彩,傳達了人們對本地區(qū)的認(rèn)識。
山陰縣境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中南部,內(nèi)長城雁門關(guān)外。地名“山陰”自宋時至今。全縣下轄17個鄉(xiāng),4個鎮(zhèn),262個村委會、267個自然村及4個居民委員會。歷經(jīng)不同歷史時期,山陰縣部分村名雖有過不同程度的變更,但都飽含了山陰人民對家鄉(xiāng)和故土的深情,折射了山陰人民的聰明才智,表達了山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反映地貌水文特征的地名
山陰縣境內(nèi)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主要地貌。山陰地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溝、嶺、川、洼、山、坪、坡、梁、灘、口、堆”等這類字也充分地說明了山陰地貌的復(fù)雜性。含有“山”字的地名多用來指山地。例如:尖山、梁山、西雙山、東雙山、后山、面甕山。另有“口”字的地名用來表示村落處于沿山的隘口。例如:水峪口、胡峪口。“溝”在山陰地名中多指處于山和山之間、或者平地被水沖擊而形成的深壕?!皽稀弊衷诘孛谐霈F(xiàn)頻率是最高的。屬于這類的地名共有15個,例如:王坪溝、窩棚溝、青楊溝、王老溝、宋家溝、五家溝、張家溝、芍藥溝、魏家溝、柳溝、蓿麻溝、白殿溝、西溝、泉子溝、七里溝。含有“洼”字的地名多用來指地面有弧度、但沒有“溝”深的地勢。這類地名共有3個,例如:大洼、馬家洼、榆樹洼。即使用來指稱平地,也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地名東短川和西短川中的“川”是指面積較大的平地,而地名大坪、榆坪和吳家坪中的“坪”多指面積不大且處于沿溝的平地。
山陰方言有一部分反映山陰水文特征的地名,如“泉、井、河、池、澗、港”等字。相對反映山陰地貌的地名而言,反映山陰水文特征的地名較少一些。在這些地名中,含“河”字地名最多,共有13個,例如:上沙河、下沙河、馬家河、南河、上小河、河頭、泥河、東鄯河、西鄯河、東小河、西小河、中小河、上河西。其中“河頭、東鄯河、西鄯河、泥河”中的“河”屬山陰境內(nèi)桑干河流域,“東小河、西小河、中小河、上河西”中的“河”屬山陰境內(nèi)黃水河流域。含“泉”字的地名有7個,如:東水泉、上立羊泉、下立羊泉、織女泉、上神泉、下神泉和水泉。含“井”字的地名有5個,如:千井、玉井、上石井、下石井、雙井。這些村都處于洪濤山脈的北山。含“澗”、“池”和“港”字的地名都只有1個,分別是岱岳鄉(xiāng)的王家澗、凍牛坡鄉(xiāng)的黑龍池和五馬營鄉(xiāng)的屯港。這些地名中有很多也與地貌有關(guān)系,部分村落多處于由河流沖擊而形成的丘陵和平原等。如:上沙河、下沙河、馬家河等。
以上所列地名除了體現(xiàn)了山陰地貌水文特征之外,還負(fù)載了山陰地名中蘊涵的其他信息。如地名“七里溝”,“七里”還可說明本村與鄰村和縣所在地岱岳鎮(zhèn)的距離分別都是七里。地名“青楊溝、芍藥溝、柳溝、蓿麻溝”反映了山陰較為豐富的植物生態(tài)。地名“玉井”與民間傳說有關(guān),相傳尉遲恭的馬在此地踏出來一口井,此地便因此而得名。
二、反映聚落、建筑通名的地名
山陰很多地名常常含有聚落、建筑通名,表聚落類的通名通常有:村、莊、巷、道、屯、寨、疃、莊窩等。其中含“莊”字的表聚落類的通名最多。例如:山村、辛留村、常辛村、快樂村、山陰莊、南羅莊、豆莊、堡子巷、閻家巷、南大道、盤道、戈道、洪濟屯、南屯、史家屯、老羊寨、雙寨、南辛寨、胡疃、高山疃、老莊窩、小莊窩。表建筑類的通名通常有:臺、城、窯、堡、場、坊、房、店、棚、圐圙等,例如:前皇臺、后皇臺、吳兒城、永靜城、夏家窯、郭家窯、蘭家窯、王家堡、白家堡、大蟲堡、興盛堡、蘇家場、白坊、油房、梁家店、大柴棚、小柴棚、薛圐圙。
從以上地名可以看出,山陰很多地名常常與姓氏相結(jié)合,構(gòu)成“姓氏+家+通名”或者“姓氏+通名”這兩種形式。例如:龐家堡、張家堡、賈家窯、馮家窯、史家屯、范家屯、沈莊窩、董莊窩、米莊窩、高莊、陳莊、何莊、解莊、張莊、陸莊、蘇莊等。這些地名都體現(xiàn)了濃厚的宗族意識和較強的血緣關(guān)系。
還有很多地名由“前/后”、“南/北”等方位詞和“大/小”形容詞構(gòu)成,并用來區(qū)別村落的位置和大小。這類地名通常成對出現(xiàn)。例如:前/后皇臺、前/后張堡、南/北萬莊、大/小羊村、大/小柴棚。
三、反映戰(zhàn)備軍事的地名
山陰縣位于內(nèi)長城雁門關(guān)外,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如匈奴、鮮卑、契丹等與漢族發(fā)生過戰(zhàn)事。因此,山陰有很多反映與當(dāng)時戰(zhàn)備軍事相關(guān)的地名。有的與扎營駐軍、屯兵屯田相關(guān),此類地名較多,如大營、舊廣武、后所、前射躲、后射躲。其中地名前射躲、后射躲,宋遼交戰(zhàn)時(另一說是在趙武靈王時),此地附近是駐軍操練射箭的場地,有許多靶垛,后來形成村莊,取名為前/后射垛。又因語音相近的緣故,地名演變?yōu)榍?后射躲。有的地名與筑城防守相關(guān),如吳兒城,三國時,曹魏為防止鮮卑族向南擴張,把對吳戰(zhàn)爭中的俘虜押解到此地,并強迫他們替魏筑城據(jù)守,因此得名。有的地名與戰(zhàn)備養(yǎng)馬相關(guān),如吳馬營、馬營、馬營莊、新馬營。其中地名吳馬營,在遼時,契丹人在此地安營扎寨,并圈馬養(yǎng)馬,后因村中吳姓人口逐漸增多,故而得名。有的地名與戰(zhàn)后盟約相關(guān),如安榮,宋景德元年(1004),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贈“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遼將其暫存此處,始有地名“安銀子”。同時遼在此處筑堡駐守,故又叫“安營子”。民國時改為安榮,取安定繁榮之意。雖已改名,但當(dāng)?shù)厝朔Q呼此地的讀音仍與“安營子”的讀音相同。
四、反映宗教信仰的地名
一部分山陰地名反映了宗教信仰,這些地名大多是因寺廟建于此地而得名。其中被稱作“寺”和“廟”的地名較多,如西寺院、南寺、沙家寺、安詳寺、東寺、龍泉寺、廟家窯等。其中地名“沙家寺”,一方面因為村里在金代建有“瑞云寺”,另一方面又因為村東有遼節(jié)度使沙彥珣之墓,因此而得名。廟家窯村建有很多寺廟,如奶奶廟、觀音廟等。除了反映佛道的地名外,還有反映道教的地名,如馬營鄉(xiāng)的觀音堂。以上這些地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佛教和道教對當(dāng)?shù)乩习傩兆诮绦叛龅挠绊?,也反映了舊時當(dāng)?shù)乩习傩障M柚衩亓α繉崿F(xiàn)內(nèi)心祈愿。這些都說明神秘的宗教文化對當(dāng)?shù)乩习傩丈钣休^強的影響力。
五、反映不同時期行政區(qū)劃的地名
在不同時期,出于行政區(qū)劃的需要,山陰很多鄉(xiāng)村的歸屬經(jīng)歷了不同的劃分,所以村名也發(fā)生了變化。如張莊鄉(xiāng)的山陰莊,該村原分三片,分別歸屬馬邑、代縣、山陰管轄。后來馬邑、代縣所管轄的區(qū)域逐漸劃歸至山陰,最終此地被稱為山陰莊。
還有一部分山陰地名保留了元代的行政設(shè)置。據(jù)明代葉子奇《草木子·雜制篇》:“元朝傳命,陸有馬站,水有水站,州縣凡十里立一鋪,大事則遣使馳驛,……以鋪兵傳送?!币虼耍疥幍孛小颁仭倍嗍窃A站制下的小站。山陰有很多含“鋪”的地名。例如:東察罕鋪、西察罕鋪、吳家鋪、水河鋪、老羊寨鋪、雙寨鋪、羊圈鋪、新興鋪、帳頭鋪、二鋪、安良鋪、四鋪。其中地名“東察罕鋪”和“西察罕鋪”還包含了元代的另一行政區(qū)劃,元時,為了治理桑干河,朝廷在此設(shè)立察罕都御府,后來此地便被稱為察罕鋪,并分為東西二村。地名“老羊寨鋪”和“雙寨鋪”是由表聚落的通名與“鋪”重疊共同組合而成,有別于單表聚落類通名構(gòu)成的地名,因而,老羊寨鋪、雙寨鋪有別于同屬一個鄉(xiāng)的老羊寨、雙寨。
六、反映神話故事的地名
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是方言調(diào)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承載了其所傳達的文化信息,顯示出強烈的地方文化特色,濃縮了人們對自己所熱愛的那片土地的認(rèn)知。一部分山陰地名來自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反映神話傳說的地名如鴛鴦會,相傳很久以前,村里有一個水池。一對鴛鴦因雌鳥受傷而落入池中,雄鳥每天覓食喂養(yǎng)雌鳥,兩只鳥兒在此相會,此后便有了這個村名。又如大蟲堡,相傳五代時期,雁門關(guān)以北,黃花嶺一帶,人煙稀少,長著一片茂密的赤松林,經(jīng)常有豺狼虎豹出沒,村民筑堡設(shè)防,取“防大蟲堡”,后來又簡稱為大蟲堡。
反映民間故事的地名如南祖、北祖,古時有一位南方人遷居至此,并為此地取名為南江鎮(zhèn)。后因此地風(fēng)俗習(xí)慣與江南的并不一致,為了表達自己祖籍為南方,又將此地地名更改為南祖。北祖是因為位于南祖之北而得名。
山陰還有很多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地名。如史家屯鄉(xiāng)的一堵墻,在古代,村里修筑堡墻,先筑起一堵墻,后來筑一堵墻就倒掉一堵墻,最后只剩下一堵墻,此地便被稱為“一堵墻”。又如史家屯的東石人坡、西石人坡,兩個村之間的坡上曾經(jīng)有石人雕像,石人雕像成為兩個村的標(biāo)志,并以東西方位來區(qū)別這兩個村。再如山陰城鎮(zhèn)的北鹽池、西鹽池和南鹽池,村中大面積土地為鹽堿地,而且本村也曾自己加工生產(chǎn)鹽,結(jié)合方位,這樣就有了這三個村名。地名作為專有名詞,穩(wěn)固地保留在當(dāng)?shù)厝说目谡Z中,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傳播著祖先留給當(dāng)?shù)厝藢氋F的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志斌,黃冀主編.山陰縣志[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2]王跟國.靈丘方言地名文化信息解讀[J].山西檔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