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智鳳 吳歡歡
【摘要】One For Another是針對以福州大學城的大學生為主體的全部人群,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商品或服務自由交換的app軟件。針對目前好多人對自己的未損閑置物品的處理問題,我們將設計一個以“同城物物交換”為目的的手機APP。可利用不同階段學生在需求品和閑置品上的互補互足,迎合時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
【關鍵詞】物物交換、手機APP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社會發(fā)展進步很快,就服裝來說,近期,復古服裝又開始流行起來。物物交換這個在貨幣被發(fā)明之前的原始交易方式勢必會借助當今的高科技得到 “新生”。而APP就是一個很適應新時代的潮流的平臺。所以物物交換必將在新時代中獨占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 物物交換手機APP發(fā)展的背景
(一)背景
最著名的一個故事新聞是別針換別墅。2005年7月14日至2006年7月12日,加拿大小伙凱爾·麥克唐納德以一枚紅色大曲別針為資本,經過16次物物交換,最終不僅實現(xiàn)了換別墅的夢想。他成功換物的主要流程如下:一個紅色曲別針→一支魚尾形圓珠筆→一件骷髏頭把手飾品→一臺野營微波爐→一臺舊的家用型發(fā)電機→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啤酒桶+一張欠單(要裝滿啤酒)→一輛雪橇摩托車→一個免費度假安排→一輛舊的兩用貨車→一份錄音棚的合同書(50小時錄音、50小時混音制作)→美國鳳凰城免費租用一年的雙層公寓→與著名搖滾歌星艾麗斯·庫珀一起喝下午茶→電視演員科爾賓·伯恩森在新片中提供的一個演員角色→一幢別墅的一年使用權。這并不是說我們的物物交換都要做到最后的得到比交換物品貴重的東西為終止,而是以物品得到最合理利用為結果來滿足自身的要求,達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目的。
截止2012 年 2月,根據“ 中國換客網” 的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該網累計“ 換客”已達 139539人,易物總量239774件,成功交換 15268次。隨著易物風潮的興起,國內其他幾家類似網站,如易物聯(lián)盟、易登網、易貝等專門物物交換平臺以及58同城、阿里巴巴等也不斷地發(fā)展。時下國內的易物業(yè)務由同城、同區(qū)范圍的實物交換引導主流,涉及13常用品、數(shù)碼產品、交通工具、藝術收藏等,并由學生、白領、準白領構成換客主體,年齡主要集中在16至40歲之間。而現(xiàn)在已經是2016年,物物交換平臺不退反進。所以項目決定以大學生為主體,并且由同城同區(qū)涵蓋各大種類供大家進行交換,符合當下時代潮流。
據做過的市場微卷調查顯示:大學生普遍閑置物品較多,并且并不是因為其破舊不堪而閑置,有的是由于買后不喜歡閑置,有的是因為不合適但是懶得退貨而閑置等等。調查結果表明82%的大學生擁有閑置物品,而且擁有3件以上的大學生最多,達到31%,只擁有1件閑置物品的最少,所占比例僅為2%。大學生對二手物品的處理方式大多是兩種,第一送人、第二扔掉,分別占到了42%和40%;由于沒有合適的二手出售平臺及供需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大學生選擇出售的比例僅占4%。捐贈的比例則更少,這就對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利用大學生對需求品的互補性、周期性、普遍性可以使得在大學生中流行起來。而且,大學生因為年齡相近,具有相似的消費心理、共同的生活環(huán)境、生話方式,所以許多物品在大學生之間都是可以通用的,因此交換或者售出的門檻極低,交易商品具有共性。特別地,對于大四學生來說,他們即將離校,各種服裝服飾用品、交通工具、圖書音像、學習用品、生活用品、電子產品、體育用品考慮到攜帶的不方便,大多數(shù)物品不會帶走,但是又不舍得扔掉,但是因為大學城中處理途徑極其少,短期內無法處理自己拿不走又扔不掉的物品,造成很多困惑。所以,就實際而言,物物交換對于實際生活來說還是很必要的。
(二)應用分析
如今手機 App 第三方應用程序已經成為當下新媒體的大趨勢,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它的優(yōu)勢來為社會為人們服務。在這前提下,我制作了200份“物物交換APP”的紙質市場調查問卷,在大學城地區(qū)分發(fā),并且采取了隨機抽查的方式,對校內一些同學進行了調查。最終回收問卷總計184份,其中無效問卷為16份。對其整理可以得出:
(1)與網頁相比,同學們絕大部分喜歡手機APP的形式進行交換。
(2)現(xiàn)在在福州大學城中沒有物物交換的平臺,有的只是58同城之類的網站;如果在大學城中實行物物交換的話,絕大多數(shù)人會支持并參與。
(3)一部分人有在網上進行物物交換的經歷,結果較為樂觀。而沒有在網上交換的另一部分人認為如果進行物物交換時間地點合適的話愿意嘗試,說明在大學城實行物物交換市場前景較大。
二、發(fā)展的前景分析
(一)優(yōu)勢分析:
1.需求分析: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潮流的狂熱追求者,對各種新生代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各類未知或者感興趣的商品等都有著極大的需求,再加上社會自身更新的速度快,所以就出現(xiàn)了很多的幾乎是全新的閑置物品。而在福州大學城內并沒有物物交換的場所或者平臺,只有在每年一度的跳蚤市場上會有一小部分同學在畢業(yè)之際在校內擺地攤或者偶然校園貼吧等一些社交場所留言等方式來處理二手物品,成功換到心儀物品的同學少之又少。因此,建設一個服務學生的閑置物品手機APP是十分必要的。
2.環(huán)境分析:大學城校區(qū)的宿舍,一般為四人間,放置物品的空間不大,大學生有很大的購買欲,所以東西永遠有增無減,總是存在柜子滿滿的,東西無處容身的狀態(tài),所以交換就顯得十分迫切。綠色環(huán)保,迎合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便與踐行低碳生活,號召大學生這個群體響應這個時代潮流,有利于得到大家的支持。
3.軟件優(yōu)勢:我們制作的物物交換APP軟件是免費為大家服務的,所以更能被大眾所接受,而且大學校園是一個多渠道的信息交流網絡,高素質的大學生客戶群又是高素質群體,大學校園環(huán)境的專業(yè)明確,更容易讓信息進行傳遞與交流,同時也可以加強大學生交流,提高社交能力。
4.前景分析(潛力分析):后期多元化發(fā)展機會:在高校易物平臺獲得一定號召力的基礎上,后期可以開發(fā)閑置物品的租用、拍賣、援助貧困生無償使用、試用申請、商家產品推廣等多種業(yè)務,使易物平臺滿足學生的多方位需求,在大學社區(qū)內獲得高度影響力。在“需求決定價值”的主旨下,模糊“價格”概念,實體物品交換。
(二)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1.問題一:同學們普遍對于網絡交易恐懼,我認為應該加強我們項目的可信度。具體措施如下:
(1)此款APP是專為同學們服務的,增加APP的宣傳,并在使用中的過程中讓大家逐步接受。(2)增強本身的服務性,在同學使用的過程中要不遺余力的給與幫助。(3)選擇交換地點時要盡量選擇人數(shù)較多的安全的地方,如食堂等。
2.問題二:物物交換的物品與網上圖片可能有些出入。
對此,我認為要加強對物品圖片與實物的考察。本站對所傳圖片嚴格管制,并且上傳圖片必須對物品的三面進行拍照,并且添加物品的詳述。
3.問題三:關于交換成本高、時間有限等。
相對于網絡交換的時間性,地域性的限制,同城手機APP很好的克服了這些難題,使交換變得更加快捷與便利。
4.問題四:關于知名度問題。
加強宣傳,在食堂、學生街等地方推廣我們的軟件,通過掃二維碼的方式加入我們,即可快速享受便利的服務。
三、總結
該平臺是校園社區(qū)的服務性平臺,必將把學生放在首要位置,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服務學生,引起學生群體的響應,從而整個平臺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莉莉,高賀.大學生閑置物品 C2 C交換平臺的SW O T分析及模式探討[J].浙江:商情,2015:96—145
[2]朱鵬媛.大學生手機App應用行為及心理分析[J].陜西:東南傳播,2015:5
[3]杜婉璐,韓延偉,王輝.淺析高校內成立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商情,2015:5
[4]王田甜,孫玉濤.手機APP應用開發(fā)布局設計[J].安徽:設計應用,2013:147
[5]白露.網上物品交換系統(tǒng)設計[A].山東:理論廣角,2009:316
[6]方霞.校園閑置物品交換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A].新疆: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14:33
基金項目:閩江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One For Another(“物物交換”手機APP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