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 要:意象是古詩文解讀的一個要素,是作者表達情感的重要媒介?!霸隆笔且粋€常見的意象,在很多詩文中屢屢出現(xiàn),富有審美音韻。結合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探討一下“月”在營造意境和傳情達意上的作用。
關鍵詞:意象;意境;情感
從古至今,月亮是中國人鐘情的意象。在古典詩文中,月亮更是能構建不同的意境,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古人借“月”詠嘆出了別樣的情懷,就如我們在讀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月對于我們是團圓,是美好,是寄托。這里我結合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實踐,探究高中語文課本中“月”的意象內(nèi)涵,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道不完那輪高懸的“明月”——談意境
(一)恬靜、朦朧之境
月是朦朧的,是可以安定人心的。在月夜之下,萬物都是寧靜而美好的。透過中國古人的審美,我們在高中語文中讀到了這樣的詩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還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以及“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透過這輪明月我們讀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懷,在恬靜、朦朧的意境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從此出發(fā),我們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課本中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如此。月亮的朦朧之美正是中國古人審美特征的反映,“月下看美人”,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思,有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效果。
(二)孤寂、傷感之境
那抹清光包含著太多的傷感,它獨自高懸天空,就如同在旅途之中的人,浪跡天涯,漂泊無定,只有天上的那輪明月相伴,透過它,傳達自己對家人或家人對自己的惦念、牽掛。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亦可以讀到:“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還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還有“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甚至還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杜甫《詠懷古跡》),“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當月亮與離別、羈旅、仕宦、貶謫、戰(zhàn)爭等相連時,就會構建孤寂、傷感的情境,月亮慘慘淡淡,悲悲切切,空空蕩蕩,亦如路上的那個人一樣,借物傳情,物皆著我之色,就是這個道理。
(三)亙久、永恒之境
從古至今,天上的那輪明月永遠的高懸,以此來宣示它的永恒。古人抓住了月亮的這一特點,用它構建了曠達、亙久、永恒的意境?!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原野一望無際,天宇上群星閃耀,淡淡的月色隨著江波一起涌向天邊,詩人視野非常開闊,詩歌境界闊大?!叭松鸁o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作者猶如一個哲人,對生命進行了深沉的思索,當天上那輪明月照進他心里時,他道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何其渺小。李白的《把酒問月》中也有這樣的哲思——“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從古至今,我們共守這輪明月,這輪明月卻穿越了古今。
二、說不盡那輪多情的“月亮”——談情感
“月”所蘊含的情感是多種多樣的,是中國人情感的外延,是我們走進古人草木心靈的一個媒介。具體闡述如下:
(一)傷感離別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月亮的陰晴圓缺,與人的相聚與分別正好對應。于是,我們詩意的古人借月來抒發(fā)傷感離別之情。柳永《雨霖鈴》中為我們留下了“曉風殘月”的故事,于是我們迎著晨風,仰望殘月時,便也生發(fā)出“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感嘆?!奥稄慕褚拱祝率枪枢l(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的詩句也總是觸動游子的心弦。總之,我們用月亮寄托思念之情的時候,也借助月亮抒發(fā)我們的離別愁思。
(二)無奈悲苦之情
當眾人都遠離我們之時,唯有天上的明月或殘月還在陪伴我左右,或者倍增了詩人的悲苦之情?!半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辛棄疾《西江月》)這句表達的就是獨自踏上旅途,晨行時的孤寂、悲苦之情;而“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赤壁懷古》)中,則說出了詩人在大起大落之后的苦悶,月亮成了他的傾訴對象,可見詩人內(nèi)心的無奈之情。
(三)懷古傷今之情
借助月亮的永恒之境,詩人可以抒發(fā)懷古傷今之情。劉禹錫《石頭城》中寫道:“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睂τ诮鹆旯懦堑木祛?,唯有那輪舊時明月,可見此地繁華已去,荒涼之至;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揚州的繁華;姜夔的《揚州慢》則變?yōu)椤岸臉蛉栽冢ㄐ氖?,冷月無聲”,寫戰(zhàn)亂之后的蕭條。在對比中,我們看到了抒情主人公在不同的時間面對同一事物發(fā)出的不同感慨,也就可以感受到人世滄桑了。
總之,月這個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典型,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解讀月的意象,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參透古人,更好地鑒賞詩歌。
參考文獻:
[1]黃雪英.唐詩“月”之意象淺析[J].文教資料,2011(11):7-8.
[2]陸精康.多情的月亮:高中語文中唐詩宋詞“月亮”意象的解讀[J].語文講堂,2003(2):60-6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