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波普藝術是一種流行文化,亦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已經影響了大半個世紀。本文通過對波普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拼貼與重復兩種形式的運用分析來論述波普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的拼貼與重復在招貼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波普藝術 招貼設計 拼貼 重復
引言
波普藝術是20世紀60年代盛行的一種國際性的藝術現(xiàn)象,反映了西方商業(yè)文明和消費文化的特殊風貌。它繼承了達達主義的精神和反藝術的傳統(tǒng),波普藝術家通過抄襲、引用、重復、模仿的手段,自由的使用任何媒體素材,使藝術風格多樣化,容納了每一種藝術形態(tài)的存在,具有明顯的后現(xiàn)代藝術的特征,通過通俗簡單的方式將達達的理想和現(xiàn)實結合起來,使藝術生活化。波普藝術家受杜尚現(xiàn)成物體概念的影響,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波普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的思潮是一個形式主義的設計風潮,它的“重頭戲”就是用古典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挪用,拼貼”。 勞申伯格和沃霍爾把這兩項表現(xiàn)形式推向極端。
一、勞申伯格的“混合繪畫”
勞申伯格在建立美國波普的語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他開始了“混合繪畫”,也叫“組合繪畫”時期,創(chuàng)作時將照片、印刷品或者新聞簡報等元素拼貼在一起。
在勞申伯格50年代中期所作的一幅名為《無題》的著名繪畫作品中,雖然整幅繪畫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二維畫面形式,但卻仍是一幅驚人之作。這幅作品上有傳統(tǒng)的布面油畫,但也有照片、印刷圖片、布片和一些信手涂鴉的草稿紙,整個所謂的“繪畫”作品與漢密爾頓那幅著名的《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拼貼畫的做法如出一轍,甚至創(chuàng)作時間還略早于漢密爾頓。
這幅作品不僅直接反映了勞申伯格的藝術特點,同時也代表了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由抽象表現(xiàn)主義到60年代的波普藝術風格轉變過程中的藝術特點:此時期的藝術家正處于從傳統(tǒng)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風格到波普藝術風格的轉變期,因此既有對傳統(tǒng)繪畫方法和表現(xiàn)方式的反叛,如加入照片、印刷品的拼貼方式等,又有對油彩繪畫傳統(tǒng)的遵從。如在勞申伯格的拼貼畫中,雖然加入了多種不同材料的拼貼元素,但最后在畫面中起統(tǒng)領和聯(lián)系作用的,仍是油彩。
1959年,勞申伯格完成了《組字畫》,這是一件壯觀的混合作品。勞申伯格放了一只山羊標本,上面涂著顏料,身上套了一只橡膠輪胎,置于有抽象繪畫和拼貼的底盤上,使自然物、工業(yè)產品和繪畫藝術結合起來,也使古老的象征、現(xiàn)代的標志、創(chuàng)作和借用統(tǒng)一在一起。令人值得玩味的是,抽象作品此時已被一頭打扮艷俗的、在西方代表情欲的山羊踩在腳下。60年代,勞申伯格運用絲網復印創(chuàng)作了各種形象。
勞申伯格還是一位撿垃圾大王,他喜歡復雜、含糊、多義。他把撿來的垃圾(有可樂瓶、木頭快、廢報紙、爛布頭、破磚頭、機械零件、傘、鞋……一切應有盡有)按自己的感覺重新組裝。當人們看到這些熟悉的東西以一種陌生的面目出現(xiàn)時,不禁為之震動。他把生活本身當作一幅宏偉的圖畫,不再專注于生活和藝術之間的界限,將“繪畫”推到生活的懷抱中。勞申伯格的“藝術”,實際上向觀眾提供的只是生活的部分,有沒有藝術,全得靠觀眾自己的參與。
二、沃霍爾的“藝術品生產工廠”
與勞申伯格將實物直接入畫的拼合方法不同,沃霍爾用復制的方式再現(xiàn)實物。早期沃霍爾最著名的波普表現(xiàn)手法,就是將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通過無休止的重復排列構成的畫作。這些畫作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很簡單,沃霍爾只需將翻拍過的物體形象用廣告印刷中的絹絲套印技術進行重復印刷即可。比如沃霍爾創(chuàng)作的一幅由美元構成的波普作品,就是由正反兩面美元交替排列和不斷重復后獲得的。
沃霍爾最出名的作品是大量復制名人肖像?,旣惿彙袈?、肯尼迪、貓王普萊斯利、伊麗莎白泰勒、斯大林的肖像都曾被沃霍爾復制過,用絲網版畫的手法很容易將照片成百上千地復制出來。正如畫家所言:大家都互相相似,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行動……所有的可口可樂都是一樣的……我之所以要畫畫,是因為我想成為一架機器……我覺得大家都應該是一架機器。藝術家設想自己是一架機器,設想大眾是消費的機器,設想名人肖像是大眾最愛消費的商品。除了對社會上知名的人物肖像的復制,沃霍爾還復制了可口可樂瓶子、百元美鈔等。他的作品是美國消費社會、大眾文化和傳播媒介的產物。
沃霍爾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制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對于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制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制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沃霍爾的作品反映了美國的現(xiàn)實生活,也反映了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的特征與內涵,顯示出工業(yè)社會的文化特征。
結語
在這些藝術大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反應社會的影子,在通過大眾媒介讓他自己家喻戶曉時,也讓波普藝術深入了社會。美國視覺設計師Jason Ratliff創(chuàng)作的“行走的倒影”(Walking Shadows)系列作品。用彩虹波普色塊填充出人與物的倒影,使其變得鮮活、富有感染力。這種色塊拼貼的方式借鑒的正是波普藝術拼貼的核心理念,這種表現(xiàn)方式也給大眾別樣的視覺感受。另外,設計師也為2014年奧斯卡提名影片打造了波普藝術形式的海報,其中的一幅名為《美國騙局》(設計師Jami Miles設計)的電影海報,則是借鑒波普先人作品的部分元素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
波普藝術最典型的特征是“現(xiàn)成品”的陳列、組合或復制。這種表現(xiàn)手法雖然有肯定現(xiàn)代生活和具象藝術的一面,實質上則包含著對藝術本身的否定,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招貼藝術運用印刷等現(xiàn)代技術手段,并憑借通俗的題材和簡易的制作手法,使藝術領域與更多的社會大眾達到前所未有的近距離接觸。
作者簡介
郭倩琳(1991.5—),女,漢族,籍貫:山東濟寧,齊魯工業(yè)大學藝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