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波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打造高效課堂模式已經成為現代基礎教育的研究對象,“學講課堂”已經成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流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高效“學講課堂”模式探究為抓手,重點從課堂引入、自主先學、合作探究、課堂反饋四個方面對高效信息技術課堂模式探究過程作重點闡釋,呼吁教師抓住現代教育契機,領會“學講課堂”模式教學,充分利用課堂的主陣地,發(fā)揮“學講課堂”效應,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學講課堂;模式
“學講計劃”推行以來,課程改革進入了深層次研究階段,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不斷向素質教育培養(yǎng)模式轉變,促使課堂模式發(fā)生“哥白尼式”的變革。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改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課”。以學生為中心的“學講課堂”模式要求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合理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將學習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學進去”“講出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讓學生發(fā)現自我、體驗自我、發(fā)展自我,是教師構建高效“學講課堂”的核心所在。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教學實踐成果的反饋,如何讓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多維的任務目標,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整體參與學習過程,成為課堂教學的指路人,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準備上多下工夫,要有預期地達到目標的整體規(guī)劃。
一、不拘泥于口頭的課堂引入模式
“學講課堂”模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應注重引入的應用。引入的環(huán)節(jié)需要發(fā)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入的好與壞,決定著課堂的起點,有了好的起點,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跟隨目標前行。目前結合信息技術課的課程特點,教師單一的話題引入已經成為阻礙課堂開展的瓶頸,已經不能滿足實踐課的要求,要解決瓶頸問題,教師要放開思維,找到真正切入主題的突破口。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fā)現,變被動課堂為主動課堂,變教師講為學生講,重點突出學生的主動地位,由學生引入課堂教學話題,更能調動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在感知生活過程中,他們所關注或了解著來自他人及社會賦予的各方見聞,構成了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直接感知生活,完全有能力去體會課程中的主題思想,學生創(chuàng)設的情境導入往往更貼近自己的生活實際,更容易被同學接受,同時也體現著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信息技術教學實踐表明,學生不僅要不斷接受新知識,更要注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任務驅動成了檢測學生實踐能力的突破口,成為課堂導入的切入點,學生也可以通過素材的積累、操作演示等實踐活動引入課堂,充分發(fā)揮自主合作的能力。
二、讓自主先學構建異彩紛呈的課堂
學講課堂要求學生自主先學,自主先學不等同于傳統(tǒng)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教學中的預習,只是要求學生了解教材內容,加之教師對預習階段要求的不嚴謹,有的學生預習,有的學生則不預習,大部分學生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只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責任心強的學生會帶著預習后的問題尋找課堂,然而責任心不強的學生則不聞不問。學講模式下的自主先學則更加體現了責任的重要,“學講”體現的理念是先學后講,完成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先學成了學生必須達成的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學就不會講,沒有自主實踐、探究、體驗的過程,學生就不能揭示出主題思想,因此,自主先學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筆者在講授《算法設計》這一主題時,引用了《獵人過河》的例子,問題描述:獵人帶著一只狼、一頭羊和一些白菜過河,但渡船太小,一次只能帶一樣。因為狼要吃羊,羊要吃白菜,所以狼和羊,羊和白菜不能在無人監(jiān)視的情況下相處。此時獵人不知如何渡河。請同學們列出過河方法,要求學生在自主先學后給出答案。通過合理分析,學生找到了過河方法,并且能夠尋找出這個方法中存在的制約關系:狼和羊不宜獨處,羊和白菜不宜同在。學生通過先學后,給出方案為:(1)先帶羊過河;(2)返回;(3)把狼帶到對岸;(4)返回時把羊帶回原岸;(5)把白菜帶到對岸;(6)返回;(7)把羊帶到了對岸。通過這個問題,學生理清了思路,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分享了問題解決過程的喜悅。
自主先學的過程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汲取知識的過程,幾乎每個學生通過學習都能真實地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享受著自我發(fā)現的愉悅。在自主先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考慮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而設計合理的先學內容。
三、讓合作探究成為知識拓展的領地
維果茨基認為,教學能促進兒童認知發(fā)展,源于個體時時刻刻存在又在不斷變化的兩種認知水平。一種是現有發(fā)展水平,也就是說兒童獨立解決問題所具備的心理發(fā)展水平。一種是借助別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自主先學是在學生獨立的環(huán)境中解決問題,然而借助別人的幫助就體現出了“學講課堂”中合作的重要性。通過自主先學,學生已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肯定了教師在本次課中的引導地位,再對獵人過河的問題進行深層次合作交流,學生會發(fā)現過河的方法不止一種,合作交流后學生給出了第二種方案:(1)先帶羊過河;(2)返回;(3)把白菜帶到對岸;(4)返回時把羊帶回原岸;(5)把狼帶到對岸;(6)返回;(7)把羊帶到了對岸。本例設計的一題多解恰恰體現教師設計的巧妙程度。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教學內容進行問題化的設計,學生在感受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合作交流欲望促使其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注重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讓志同道合的學生在一起,挖掘知識深度,明確分工,體現層次,讓后進生成為邊緣生,讓邊緣生成為優(yōu)等生。
四、讓課堂反饋更加真實、科學、有效
課堂反饋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真實檢驗,傳統(tǒng)的作業(yè)反饋已經不能全面地檢測學生目標的達成度?!皩W講課堂”模式注重學生的反饋訓練,多方位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最能檢驗課堂效果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課堂反饋,學生身不由己的“假自主”,課堂表面熱鬧的“假討論”, 小組不了了之的“假合作”是經不起檢驗的。目前,筆者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反饋方式有:(1)學生的課堂練習完成情況檢測;(2)通過小組內目標的自查,檢測小組內個體的學習完成情況;(3)課后練習的完成情況檢查。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上交一份體現合作交流成果的作業(yè),對小組上交的作業(yè)進行評講,使學生達成共識,達到教學反饋的目的。除了以上反饋形式外,還將不定期舉行多媒體設計大賽、攝影大賽、網絡熱點話題辯論等相關活動,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檢測?;顒拥拈_展,學生不僅贏得了歡喜,贏得更多的是在中學階段必備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和信息技術素養(yǎng)。
落實課程改革,推行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要求,“學講課堂”模式的推廣,是素質教育的必然成果。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播者轉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課堂已不只是教師教學的場所,而應成為師生互動的場所;不只是知識傳授的場所,而應成為知識探究的場所;不只是執(zhí)行教案的場所,而應成為智慧展現的場所。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學有模,但無定模,讓老師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變得更加聰穎、智慧。
參考文獻:
[1]何振國.徐州教育科研.徐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2015(1):44.
[2]丁曉昌.江蘇教育研究.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015-1B.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