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茜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280-02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新標準》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雖然不同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存在客觀差異,但只要重視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所有學生都可以在主動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受益。從而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那么,怎樣在音樂課中喚醒學生的音樂感覺呢?這要靠音樂教師按照新的課程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耳、眼、手等感官來感受音樂。
1.深鉆教材
音樂欣賞課是通過音樂作品感染學生的,教師在上課前必須熟悉教材,鉆研教材,通過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的分析等來挖掘音樂欣賞教學的方法。音樂是一門技術性與知識性很強的藝術,不僅要對音樂有所了解,還要了解文學、美術、歷史、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識才能深入的理解音樂。所以,教師必須首先熟悉音樂,在反復聆聽的基礎上獲得感受。具體到某一首作品,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1)反復聆聽音樂,記錄音樂的主題旋律并能用鋼琴演奏;(2)分辨音樂主題是如何發(fā)展的;(3)分辨音樂的結構;(也就是曲式結構)(4)了解作者的簡況;(5)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及一些趣聞軼事;(6)了解與作品相關的文化內涵,如詩歌、繪畫、文學、歷史、地理及風土人情等;(7)產(chǎn)生設計欣賞教學的思路。
2.導入
興趣是人主動認識事物傾向性意識。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這主導作用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在學生和欣賞的音樂作品之中間架起橋梁,教師要研究需要向學生傳達什么,讓學生體驗什么。而教師在課堂上的導入,就是"架橋"的過程。導入是否成功關系到整一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的導入力求簡明、準確、生動,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找準契入點,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最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故事導入法。所有的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針對這個特點,在欣賞前講一下這首曲子背后的動人故事,或者是作曲家感人的生平故事,能引起學生想聽這首曲子的欲望;還可以針對學生喜歡聽流行音樂這的特點,用對比法來引導學生。如在欣賞民歌《青春舞曲》時,先為學生講一下2005年超級女聲時的一些瑣事,然后播放周筆暢在比賽時演唱的《青春舞曲》,讓學生找到了對這首曲子的共鳴,然后再把具有民族風格的原唱播放出來讓學生聆聽,讓他們自己進行對比,最后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介紹中國民族音樂知識,這樣可以達到學生主動學習、主動了解音樂知識的目的。
3.多媒體的運用
音樂欣賞必須依賴人的想象和聯(lián)想,學生對單一地聽老師演唱或放錄音早就感到枯燥、單調,這樣的教學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人的想象和聯(lián)想是靠語言和情景來激發(fā)的,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使音樂情景再現(xiàn),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通過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來實現(xiàn)。音樂教學將圖文聲像等合為一體,可以使虛幻的音樂變形象、使復雜的知識變簡單、使零亂的頭緒條理化、同時給音樂教學添了無窮的魅力。例如在欣賞《九寨溝音畫》選曲《瀑布與溪流》時,很多學生沒有過去這些地方,教師用多媒體或幻燈片播放九寨溝的一些美麗風景,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樂曲的音樂形象,容易對音樂形象產(chǎn)生共鳴,學生在欣賞優(yōu)美畫面的同時,腦海里產(chǎn)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象身臨其境一般。多媒體的使用不但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還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的感受、想象等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這樣,既改變了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模式,又使學生的素質在愉快、充滿活力的課堂氣氛中得以提高。
4.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做,開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創(chuàng)造性個性品質。例如,在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中,啟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發(fā)展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如:看圖式標題的音樂欣賞《百鳥朝鳳》、《野蜂飛舞》等;對情節(jié)性較強的音樂欣賞《龜兔賽跑》;對音響感知與感情體驗的作品,如《二泉映月》等曲子。再者在教學中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操作能力,當學生通過聽覺、視覺及想象、聯(lián)想,對所欣賞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腳,使欣賞過程提高到另一個高度。如:欣賞完:《賽馬》、《森吉德瑪》等曲子后,由于有鮮明的對比段,可按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為不同情緒的樂段創(chuàng)造性伴奏譜。又如:欣賞完《快樂的羅嗦》、《采茶撲蝶》等具有鮮明節(jié)奏特點的曲子時,可運用身體語言,感受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等等。
音樂是美妙的,它能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滋養(yǎng)我們的靈魂世界,它能以神奇的力量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音樂藝術的愉悅性、感染性的特點,在小學學生的音樂活動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些特點也是吸引孩子們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重要因素。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孩子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把音樂教育寓于愉快的音樂感受和音樂表現(xiàn)之中,學得愉快,學有所得是新課程提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當然,這種教育性的影響,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不斷熏陶、感染、滲透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像雨露般點點滴滴滲透到兒童的內心深處,進而引起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