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昭
摘要: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語文;學習;習慣;培養(yǎng)
小學階段是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利于學習井井有條的進行,有利于知識的獲取,有利于小學生養(yǎng)成很好的學習獨立性。
一、語文學習應著力培養(yǎng)的學習習慣
1、提前預習的習慣。小學生學習課程知識,課前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對即將學習的課程進行預習: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fā)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講的準備。教師講課時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點、難點,有利于新知識地接受。
2、細心觀察的習慣。 只有善于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會生活中去發(fā)現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會活躍,感情才會豐富,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3、勤于動筆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課內課外,無論看書聽課都要勤于動筆。
4、質疑發(fā)問的習慣。沒有弄懂問題時,不要得過且過、羞于開口,要善于發(fā)問、大膽地問。如果學生平時有不敢問、不善問的缺點,就鼓勵他去問,一旦有些問題是通過問詢教師、同學得來的答案,我們要給予鼓勵。由于文章題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這時學生會提出:誰和時間賽跑?為什么要和時間賽跑?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么偏偏要和它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結果怎樣等問題,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概括為以下三個問題: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么要和它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時間又不是人,“我”為什么偏偏要和它賽跑?問題確定后我讓學生選擇最想探究的問題,自由結合組成探究小組并迅速確定每個人的角色。這樣就為下邊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5、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不說話的老師,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6、背誦的習慣。我不贊成死記硬背,但是記誦確實是青少年在記憶的黃金時期的一個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文課本所選的中國古典詩文,讓學生盡量都記誦過。學生如果能夠記誦大量的古典詩文,將會受益終身。這也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個良好教學方法。對于一些常見常聞的歷史典故、藝術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記,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復習整理的習慣。
8、認真書寫文字的習慣 。從小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9、廣泛閱讀的習慣。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而是閱讀,再閱讀。
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操作步驟
1、耐心發(fā)動,逐漸加速。會開車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天氣冷時,車打著火后要過一會兒才能快速行駛,一打著火就快速行駛反而會滅火的。一個人培養(yǎng)習慣也是如此,要循序漸進。一開始先朝著理想目標動起來。一次行動的價值要超過一百句口號,一千次決心。一個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如果能說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習慣成自然了。
2、控制時空,約束自己。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3、偶有偏離,及時調整。學生多數自制力比較差,在好習慣形成過程中,或者在克服壞習慣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拖拉、敷衍、放任等現象,容易出現跟著感覺走的現象。這就要求自己要嚴格監(jiān)督自己,發(fā)現偶有偏離,立即作出調整。
三、良好的心理素質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
習慣的形成要經過反復的訓練。狄慈根說:“重復是學習之母”。而在不斷“重復”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這種困難來自主客觀兩個方面,如學習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經心、索然。寡味、教材難度大等。為了克服上述種種消極心理因素,可以通過某些心理素質的強化作用予以解決。
1、培養(yǎng)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必須強化對自己意志的培養(yǎng)和鍛煉。一是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決不隨便找理由原諒自己,而不去完成既定任務。這樣就會從每次的勝利完成任務中,提高信心,養(yǎng)成習慣。二是以名人的學習方法及讀書故事作為自己行動的借鑒,并以他門的箴言、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以此督促自己,養(yǎng)成習慣。三是經常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經常和周圍比自己學習強的同學比較,找出自己的差距,奮力追趕,養(yǎng)成習慣。
3.2 激發(fā)興趣。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有一定的興趣來輔助和支撐。興趣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一是正確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當自己意識到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打好基礎,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時,內心就會產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二是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興趣與情感的關系極為密切,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增強對學習的興趣。一個學生如果懶于學習,不愿思考,就難以養(yǎng)成好學深思的習慣。三是廣泛參加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夠不斷地滿足并不斷地引起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例如讀寫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等。
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上了思想的種子,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上了行為的種子,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上了品德的種子,便會有命運的收獲。因此我們應致力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從而挖掘出學生的智力潛能,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